高中物理 4_6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00248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 4_6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物理 4_6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物理 4_6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物理 4_6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 4_6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 4_6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4.6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一、 教材分析 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动力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人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牛顿用他的三个定律对这一类问题作出了精确的解决.牛顿由此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牛顿三定律成为力学乃至经典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定律.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牛顿第二定律确定了运动和力的定量关系;牛顿第三定律确定了物体间相互作用力遵循的规律.动力学所要解决的问题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物体运动情况;另一部分是物体与

2、周围其他物体的相互作用力的情况.牛顿第二定律恰好为这两部分的链接提供了桥梁.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从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能够从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运用实例总结归纳一般问题解题规律的能力。情态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愿望,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三、 教学重点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四、 教学难点1、 物体的受力分析及运动状态分析和重要的解题方法的灵活选择和运用。2、 正交分解法。五、 教学过程(一)预习

3、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学生活动同学们先思考例题一、例题二,简单的写出解题过程。提问上述两个例题在解题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在第二个例题中为什么要建立坐标系?在运动学中,我们通常是以初速度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在解决静力学的问题时,通常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时要建立坐标系与上述的情况相比,有什么不同吗?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教师讲解大家可以看到上述两个例题解题过程中都用到牛顿第二定律,但是例题一是已知物体的受力

4、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的问题,而例题二是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的问题。所以我们发现,牛顿运动定律可以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即从受力情况可以预见物体的运动情况和从运动情况可以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下面我们来分析两种问题的解法。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例题一基本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2)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包括大小和方向);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4)结合给定的物体的运动的初始条件,选择运动学公式,求出所需的运动参量。强调:(1)速度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要注意区分; (2)题

5、目中的力是合力还是分力要加以区分。对应练习1答案:解析 设汽车刹车后滑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ma,a=g。由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位移关系式v02=2ax,可得汽车刹车前的速度为m/s=14m/s。正确选项为C。点评 本题以交通事故的分析为背景,属于从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的问题。求解此类问题可先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a,再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求出相关的运动学量。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例题二基本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2)选择合适的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物体的所受的合

6、外力; (4)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由合力求出所需的力。对应练习 2 答案:解析将运动员看作质量为m的质点,从h1高处下落,刚接触网时速度的大小为(向下); 弹跳后到达的高度为h2,刚离网时速度的大小为 (向上)。速度的改变量 vv1v2(向上)。以a表示加速度, t表示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则va t。接触过程中运动员受到向上的弹力F和向下的重力mg,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gma。 由以上各式解得 , 代入数值得 F1.5103。 点评本题为从运动状态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的问题。求解此类问题可先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求出加速度a,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相关的力。本题与小球落至地面再弹起的传统题属

7、于同一物理模型,但将情景放在蹦床运动中,增加了问题的实践性和趣味性。题中将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当作恒力处理,从而可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匀变速运动公式求解。实际情况作用力应是变力,则求得的是接触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平均作用力。小结牛顿运动定律Fma,实际上是揭示了力、加速度和质量三个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要列出牛顿定律的方程,就应将方程两边的物理量具体化,方程左边是物体受到的合力,这个力是谁受的,方程告诉我们是质量m的物体受的力,所以今后的工作是对质量m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那么,这个合力是由哪些力合成而来的?必须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求合力的方法,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正交分解法。

8、方程右边是物体的质量m和加速度a的乘积,要确定物体的加速度,就必须对物体运动状态进行分析,由此可见,解题的方法应从定律本身的表述中去寻找。在运动学中,我们通常是以初速度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在解决静力学的问题时,通常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时,往往需要利用正交分解法建立坐标系,列出牛顿运动定律方程求解,一般情况坐标轴的正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一致。六、 课堂小结牛顿运动定律Fma,实际上是揭示了力、加速度和质量三个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要列出牛顿定律的方程,就应将方程两边的物理量具体化,方程左边是物体受到的合力,这个力是谁受的,方程告诉我们是质量m的物体受的力,所以今后的

9、工作是对质量m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那么,这个合力是由哪些力合成而来的?必须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求合力的方法,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正交分解法。方程右边是物体的质量m和加速度a的乘积,要确定物体的加速度,就必须对物体运动状态进行分析,由此可见,解题的方法应从定律本身的表述中去寻找。在运动学中,我们通常是以初速度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在解决静力学的问题时,通常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时,往往需要利用正交分解法建立坐标系,列出牛顿运动定律方程求解,一般情况坐标轴的正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一致七、教学后记政德才能立得稳、立得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立政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