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阶段性测试试题五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896085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阶段性测试试题五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阶段性测试试题五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阶段性测试试题五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阶段性测试试题五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阶段性测试试题五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阶段性测试试题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阶段性测试试题五(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河南省2017届高三语文阶段性测试试题(五)本试题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畿辅以京城为中心,随着王朝的更替,其地理空间会呈现历时变化,但其所承担的诸如京官供给、京城防卫等政治、经济、军事功能却始终不变。畿辅这一特殊行政区域,在

2、文化上展现出与其他地域不同的特殊面貌。所谓畿辅文化,即指因畿辅制度而产生的文化的区域性表现形式,它是由各种要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综合体,并伴随政权的更替和代兴,在具体制度和地域的变化上又呈现出不同样貌。元、明、清三朝,有两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多民族文化融合、凝汇为大中华文化,环绕京城的畿辅更是展现这一文化形成过程的核心区之一。元代虽然始终奉行民族分化政策,但统治者为巩固政权,不断内迁并笼络色目人,在中书省辖区形成了多民族杂居局面。清时,统治者实行满蒙一体、满汗一家的民族政策,直隶各民族在建筑、饮食、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相互渗透,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与汉族文人之间的交流渐成规模

3、。蒙古族和满族所代表的游牧文化与汉族的农耕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使崇尚道统、理性内敛的汉族文化增添了重视功利、活泼直率的因素,也使凝聚而成的中华文化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元明清时期畿辅地区的宗教活动甚为活跃,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在政治中心区争夺信众,进行传教。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就会呈现阶段性繁荣;反之,则会走向阶段性衰落。如道教在元代受到优待,大批道观遍及中书省辖区。相反的例子如天主教,因罗马教廷与清政府产生礼仪之争,遭到长期禁绝。在这个时期,畿辅地区寺庙被密集修建或翻新,也产生了众多宗教精英。由于地域辽阔的畿辅地区既包括首都核心区,又包含环状外围区,既处于全国文化中心地位,又包含文化的边

4、缘区域,所以畿辅文化有着中心与边缘夹层分布的特点。靠近都城的畿辅辖区文化繁盛,经久不衰,如元代的大都路、明清的顺天府,但都城西、北方向却长期处于文化欠发达状态。辖域内也有一些地区变化较大,如河间府、天津府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清代中期以后异军突起。纵观文化发展,还会发现畿辅文化走势;元代中书省所辖大都路是文化的中心区,元前期剧作家56人中有l7人籍贯为大都。至于明代,北直隶为畿辅,此时江南文化崛起,畿辅文化走入低谷,王灏畿辅丛书所收明人著作数量甚少,值得一提的名流更少。清代,畿辅地区名臣硕儒辈出,畿辅丛书收书185种,其中100多种为清代畿辅著作。畿辅文化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形成的典型范例,集中

5、展示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是当今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前缘。元明清时期,以今天北京为中心的畿辅地区呈现出多民族政治、经济、思想等在交流碰撞中逐渐融合的历史趋势,特点鲜明,借鉴其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建设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尤其是在今天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对京津冀地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摘编自王长华近世畿辅文化的特质及价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畿辅文化是文化区域性表现形式,它因畿辅制度而产生,受到各种要素的影响,随着政权的更替和代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B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虽然统治者奉行民族分化政策,但并没有阻断民族交流,畿辅重地仍出现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

6、局面。C畿辅文化未必就排斥宗教文化,元明清时期畿辅地区宗教活动活跃,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在这里进行传教活动。D畿辅文化集中展示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是当今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前缘,最能说明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形成过程。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元明清时期,多民族文化进一步融合,凝汇为大中华文化,作为围绕京城的特殊行政区域,畿辅更突出地表现出这一文化风貌。B同为畿辅地区,因距离都城远近不同,文化发展并不平衡,靠近都城的畿辅辖区文化繁盛、经久不衰,距离较远的畿辅辖区文化则欠发达。C宗教活动不会独立于政治之外,如果得到统治者支持则该宗教往往会出现阶段性繁荣景象,如密集修建

7、宗教活动场所,众多宗教精英产生。D清统治者实行的满蒙一体、满汉一家的民族政策,促使文化交流渐成规模,畿辅文化在建筑、饮食、服饰等方面融入了少数民族因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畿辅特殊的地理位置,其所承担的京官供给、京城防卫等政治、经济、军事功能,决定了畿辅文化在国家文化上的主导作用。B元明清时,重视功利、活泼直率的游牧文化与崇尚道统、理性内敛的汉族文化相互融合,凝聚成了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的中华文化。C元、清畿辅文化繁荣,明代畿辅地区著作数量、文化名流甚少,纵观元明清畿辅文化发展状况,可知其呈现出在曲折中发展的特点。D近世畿辅文化反映了多民族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逐渐融合的历史

8、趋势,这对我们今天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北风吹雁刘美兰下午5时10分,朱晓玉准时地出现在W城火车站第三站台的月台上。朱晓玉抬起头来望望天,天空黑沉沉的,北风呼啸着一阵阵从站台掠过,无形雁阵撞击着她的黑色羽绒服,她不由得将头埋进灰黄黑小格围巾里,提着小马扎推着旅行箱往标有6号的候车点走去。此刻,6号候车点的人已排起了长队。一会儿,K568次列车就要进站了,每到周末返回J城的人多,朱晓玉只买到站票,所以她提着小马扎呢,一个半小时后就到J城了。这样的双城生活让朱晓玉渐渐变得能干起来。因为丈夫陆迅下派在J城当公安局局长,

9、J城现在已成为她全部生活的中心内容。周末去J城,她不去都不行,有父母催着呢。做陆迅爱吃的可口饭菜,收拾陆迅的脏衣服和家务,她忙得不亦乐乎。到了周一,又得起大早赶回W城上班。W城还有她已年迈的父母,小病小灾的不断。女儿倒是没让她操什么心,静悄悄地自己考上了研究生。一年年地过去了,她憔悴下来,她累了。那天,她几次想对陆迅说:“咱不当局长了,回W城吧。”她还没开口,陆迅却拍着她手说:“媳妇儿,你知道吗?我现在感觉最幸福的事,就是周末晚上推开家门时,你正系着围裙在厨房里做饭。”J城有着600万人口,当一名公安局局长该是何等风光。可是,在媳妇儿面前却只有这点小小的要求。朱晓玉眼圈一红,扭过头去,低下了头

10、,两颗泪珠一前一后地砸在一株四叶草上,四叶草颤抖了一下又挺直了身子。公安工作危险性强,朱晓玉从来不问陆迅工作,陆迅怕她担惊受怕也不会去说工作,两个人平静而默契地过着惊心动魄的生活。K568次列车到了,她麻利地提起旅行箱。今天运气不错,靠近车门过道处正好可以放下一个马扎。火车开动了,况且且且地扑向迷离的暗夜里,关于陆迅的回忆又潮水般地浮现在她的眼前,她的嘴角浮现出几丝笑意。因为五道拐或者说是爱情,他们走到了一起。那时候陆迅是片儿警,朱晓玉还在音乐学院读书。一天,朱晓玉下课早,背着书包回家。可刚拐进五道拐巷,几个小混混就围上来了,这个伸手抓她的长辫子,那个扯她的书包带,朱晓玉吓坏了。喊吧,可这地处

11、偏僻,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幸亏碰上了陆迅。那天,陆迅为王家奶奶送户口簿,看到了,还没放好自行车就冲上前去,三个招式就把他们制伏了。后来的后来,漂亮的朱晓玉嫁给了陆迅。“旅客同志们,请注意,J城火车站就要到了”沉浸在回忆中的朱晓玉抬起头,目光停留在旅行箱上。箱子里有父母给女婿带的中药、好烟以及W城特色菜。陆迅为了案子长期加班加点,开始出现失眠状况后嗜好抽烟了。一个女婿半个儿,陆迅在他们眼里早就是亲儿子了。有一次,母亲说:“晓玉啊,我发现你怎么越来越像陆迅呢?”像吗?怎么可能像陆迅?她望着镜子仔细端详,呵,眼神,对,是眼神。她的眼神越来越坚定了,越来越勇敢了。记得有一回,有个黑社会成员给陆迅寄了颗子

12、弹,是她打开的快递,她打开后笑着对陆迅说:“有人用花生米恐吓你呢!”母亲说:“嫁谁随谁,人总是在成长的。晓玉早已不是过去那个柔弱无骨的晓玉了。”车慢慢停住了,车上的旅客秩序井然地往外走着。朱晓玉围上围巾,用一条尼龙绳将马扎捆在旅行箱的把手上。她知道,陆迅不会来接她,但没关系,她习惯了一个人行走在寒冷的J城街道上。北风吹雁雪纷纷,她大步地行走着,渴望着寒风送来一个充满美好意境的玲珑剔透的冰雪世界。(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写朱晓玉“准时”地出现在W城火车站第三站台的月台上,“准时”在这里主要是表明朱晓玉在丈夫影响下做事严谨、守时的特点

13、。B小说擅长细节描写,如对小马扎、人物衣着、旅行箱里的中药好烟等的描写,表现了朱晓玉对丈夫的爱,也从侧面塑造了陆迅的形象,可谓一举两得。C小说中有朱晓玉流泪的情节,写她一年年地奔忙,感觉很累,所以在丈夫面前,也不免流露出小女人情态,流下了委屈的泪,人物形象很真实。D这篇小说语言既简洁朴实,也不缺乏诗意,色调丰富、意蕴隽永,有着英雄救美的美丽故事,也有着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平静而默契的生活。5小说叙述朱晓玉去J城探望丈夫的行程,其间穿插了不少回忆的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答:6小说以女主人公在“北风吹雁雪纷纷”中大步行走的情景结尾,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要赏析。(6分)答:(三)

14、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冯其庸的国学人生冯其庸先生的学术研究,用任何现代学科概括都有困难,或许,只有“国学”这个词语,才最合适。众所周知,国学概念是在近代国运背景下为应对西学而产生的,国学因此成为国运的一个影子。艰难困苦,曲折沉痛,国运与国学的背景,就这样映照着冯先生的一生。冯先生儿时家境的贫寒,抗战时期死亡的威胁和失亲之痛,影响着他的家国观念。特别是他在无锡国专求学时期,思想得以升华,开始参与学生活动,被中共地下党组织认定为进步青年。冯先生与他人不同的是,学习伴随了他始终,并将勤奋品格保持了一生,他也因此兼济文献、文学、红学、书法、摄影、绘画、考古、戏曲

15、等,远远超出了常人的余限,成为卓然一代文史书画大家。“文革”时,冯先生遭到批判,他托人从图书馆借出一部影印庚辰本石头记,依原著行款朱墨两色抄写。那时他白天挨批斗,深夜秘密抄写,整整抄了一年,对红楼梦有了更深的理解。冯先生研究红楼梦不仅是解读它的故事情节,更主要的是探究其中埋藏的家庭历史和社会风情。他从曹雪芹的家世入手,做了己卯、庚辰、甲戌等早期主要抄本的研究,然后又进入红楼梦思想、人物、文本艺术的研究,成为红学大家。关于治学读书,在冯先生看来,读书既要分类来读,又要连类采读,分类是通读专史专书,是竖读;连类是读通史、综合史,是横读。冯先生认为文学与历史,甚至还有哲学、民俗等学科,本来就是共生共

16、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不能全面涉猎,怎么可能发生联想,获得精深的见解?但是,仅是横读,又会流于泛泛,停留于一般水平。“凡书都有其独到之处,也有其不到之处。我们取其独到之处而知其不到之处,取其独到处,则只有所得,知其不到处,则明以谋补也。”冯先生真是深得读书的精髓。因此,他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在学术研究上,冯其庸曾说:“我的学术道路,是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作定论。”冯先生读史记项羽本纪时,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实地考察,调查其所记载的地名及其地理位置,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2005年,冯先生已离休。这时,中国人民大学请他出任国学院首任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