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积贫积弱的北宋课件 人民版选修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895482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积贫积弱的北宋课件 人民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积贫积弱的北宋课件 人民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积贫积弱的北宋课件 人民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积贫积弱的北宋课件 人民版选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积贫积弱的北宋课件 人民版选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积贫积弱的北宋课件 人民版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积贫积弱的北宋课件 人民版选修1(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课标要求,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3.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积贫积弱的北宋,目标导航,1.概括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重点) 2.理解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重点) 3.分析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难点),内容索引,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一、兵虚财匮 1.根源 宋初,赵匡胤把地方 、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积弱 (1)养兵政策:把 编入军队,强壮士兵编入禁军,在边塞大量屯兵。 (2)守内虚外:禁军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 (3)频繁调动:禁军轮流驻守

2、京城,“ ,将不知兵”。,行政权,流民,兵不识将,3.积贫 (1)冗兵:北宋养兵政策,导致军队人数激增。 (2)冗官:北宋实行一职多官制,并通过 和恩荫赏赐大量授予官职。 (3)冗费:除冗兵、冗官费用外,还有大兴土木费用、皇室开支,以及每年向辽、西夏交纳的“ ”。,科举考试,思维点拨,岁币,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矫枉过正,使宋朝出现了兵虚财匮的弊端,但是其措施在消除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功莫大焉。,二、内忧外患 1.阶级矛盾激化(内忧) (1)原因:北宋王朝纵容 ,使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 (2)影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士兵起义不断。,土地兼并,2.边境烽烟四起(

3、外患) (1)表现 宋曾两度出兵攻辽,但都归于失败。1004年,北宋与辽签订了屈辱的“ ”,每年送给辽大量的“岁币”。 1040年到1042年间,北宋对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被迫进行 ,结果是每年送给西夏“岁币”。 (2)影响:对辽、西夏的用兵,不仅没有解除辽、西夏对北宋的威胁,还使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澶渊之盟,思维拓展,和议,易错提醒,北宋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封建土地国有制建立不起来)、“不抑兼并”(对土地兼并不加干预)的土地政策,纵容地主阶级兼并农民的土地。,1.北宋统治危机出现在统治中期,这与其统治政策密切相关。北宋统治者对土地兼并的放任政策,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2.宋

4、代的民族政策虽然对宋政权来说是耻辱的,但客观上为宋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和平的环境,并促进了民族融合。,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背景 对西夏战争惨败后,面对社会危机的日益加深, 等有名望的大臣纷纷要求宋仁宗改革弊政。 2.概况 (1)改革的中心问题是 ,裁减老朽、病患、贪污及无能的官员。 (2)由于 的反对和诽谤,宋仁宗发生动摇,于1045年下令废除新法。,范仲淹,整顿吏治,官僚贵族,3.影响 “庆历新政”虽然仅一年左右就夭折了,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 的序幕。,变法改革,思维点拨,史论要旨,“庆历新政”昙花一现启示我们: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并要做好充分的宣传和动员,

5、改革者还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心,改革才能成功。,1.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实质上体现和维护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必然会导致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2.宋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但却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知识图示,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主题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史料一 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如一火,天下祸患,岂不可忧?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 欧阳文忠公文集 史料二 对于庆历新政的失败,从古到今,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南宋

6、人叶适认为范仲淹实施“明黜陟”“抑侥幸”这两项失之“太猛”,以致激起“庸人”的反对;现代史学家邓广铭认为由于范仲淹等人招致朋党之讥。本就对范仲淹等人有戒心的宋仁宗,最终下决心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史料解读 “盗贼”的说法是站在统治者立场上看问题。 指通过养兵的办法防止民众起义。 “太猛”指改革措施过于激进。 “朋党”指守旧官僚。,问题思考 (1)史料一中的“盗贼”指什么人?据史料一回答,北宋政府为预防“盗贼”产生而采取了什么措施?所采取的措施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什么?,提示,提示 揭竿而起的人民群众。措施:“荒年募兵”政策。不能。因为农民奋起反抗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被兼并,失去生活来源,募

7、兵养兵只能暂时缓和矛盾。,(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庆历新政。,提示,提示 庆历新政是在北宋进入统治中期,制度逐渐成熟,各类社会矛盾也开始显现的情况下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庆历新政的失败,既有保守派坚决反对的原因,也有改革措施过于激进,实际操作中遭遇强劲阻力的原因。,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社会矛盾激化 北宋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纵容地主阶级兼并农民的土地,使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他们变相增加苛捐杂税,压榨农民。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政府不断增加赋税,这使得中小农户的赋税沉重。在地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的重重盘剥下,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8、各地农民、士兵起义给北宋统治阶级以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史论总结,北宋始终面临着辽和西夏的威胁,辽、西夏和北宋之间征战不已,广大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在北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澶渊之盟”就是“积弱”的典型体现。 “积贫”:随着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增加,北宋的财政日益入不敷出,逐渐形成了“积贫”局面。 (3)庆历新政的失败,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为缓和社会矛盾,解决统治危机,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以整顿吏治为核心,进行改革。历史上将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庆历新政昙花一现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1.(2017晋中高一期末)

9、北宋中期,宋神宗曾对王安石说:“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粗致太平,以何道也?”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宋朝实行均田限田的措施 B.宋朝“强干弱枝,分化事权”的措施 C.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 D.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答案,解析,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宋神宗陈述宋太祖以来的“以何道致太平”即宋初以来巩固统治的措施:宋朝推行“强干弱枝,分化事权”,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1,2,3,4,解析 范仲淹之所以受到百姓的赞誉是因为他主持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故D与题意相符。,2.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

10、)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答案,解析,1,2,3,4,3.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答案,1,2,3,4,解析,解析 题干材料中范仲淹采取的是救济(发粟及募民

11、存饷)与“以工代赈”(大兴土木)相结合的措施,故选C。,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庆历新政”主要从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十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改革治理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出台以后,短短几个月时间,成效骤然显现,政治面貌焕然一新,臃肿的官僚机构开始消肿,权势官员中无能的纨绔子弟从政升迁受到严格限制,凭资历晋升的官员与业绩品德挂钩,才干突出者予以破格提拔。 “庆历新政”何以夭折? 材料二 后来王夫之总结“庆历新政”得失,说仁宗性格上有毛病,耳根子太软,从善如流,从恶也如流。 范仲淹“庆历新政”是怎样失败的,1,2,3,4,

12、(1)依据材料一,将“庆历新政”的十项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并简述其成效。(不得摘抄材料原句),答案,1,2,3,4,答案 归纳:政治上,整顿吏治,改革科举;经济上,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军事上,整修武备,严明军纪。 成效:“冗官”现象得到遏制,政治面貌焕然一新。,解析,解析 要依据“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信息,分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要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归纳。,(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答案,1,2,3,4,答案 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高统治者态度动摇。,解析,解析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