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 人民版选修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895312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 人民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 人民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 人民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 人民版选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 人民版选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 人民版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件 人民版选修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目标导航,1.理解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背景。(难点) 2.理解孝文帝改革的经济、政治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措施。(难点),内容索引,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一、智者的选择(改革背景)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386年, 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年,北魏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北方。 2.北魏统治的危机 (1)阶级矛盾激化:北魏政治黑暗, 繁重,官吏的贪污和搜刮加重了人民的负

2、担,起义不断发生。 (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任意杀戮,从而激起各族民众的暴动。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拓跋贵族与 之间常常发生矛盾。,鲜卑,439,思维点拨,租调徭役,汉族地主,北魏前期的经济、政治改革,本质上是落后的制度与中原先进生产力的矛盾、民族压迫政策与民族融合趋势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北魏统治者不得不正视的现实,迫使他们进行改革以摆脱危机。,二、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1.制度改革,租调,15,买卖,六,俸禄,土地兼并,重点精讲,1.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政府分配的是大量无主荒地。 2.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大量无主土地,这在一定程

3、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是,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孝文帝前期改革创建的各种新制度都以均田制为中心,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来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2.迁都洛阳 (1)原因 在鲜卑贵族集中的旧都平城,孝文帝推行的改革遭遇了 势力的非难和抵制。 平城地区产粮有限,经常发生水旱疾疫之灾,不足以承载大量人口所需的生活供应。 洛阳地处中原, 发达,是当时中原的 和文化中心。 (2)迁都: 年,孝文帝以讨伐南朝为名,迁都洛阳。 (3)影响:迁都洛阳是孝文帝推进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定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革除旧俗的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保守,思

4、维拓展,农业,政治,493,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以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这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的关键性行动,为后来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3.革除旧俗 (1)措施 仿效汉族的 和生活习俗,重修官制礼仪。 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 下令30岁以下官员一律说 。 之后又下令改鲜卑姓为 。 提倡皇族、鲜卑贵族与汉族主要士族通婚。 (2)影响:巩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 ,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典章制度,汉话,思维点拨,史论要旨,汉姓,融合,北魏孝文帝崇尚中原文化,推

5、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这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2.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可,有力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知识图示,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主题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史料一 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

6、书 史料二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谢灵运,史料解读 处划线部分说明北魏政权内部存在严重的民族压迫。 处划线部分表明鲜卑族统治者横征暴敛,严重破坏了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思考 (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提示,提示 问题:民族矛盾尖锐。影响: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巩固。,(2)史料二中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结果?,提示 民族、阶级矛盾尖锐。,正确理解孝文帝改革前的主要社会矛盾 (1)主要表现: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国家、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鲜卑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 (2)出现原因

7、: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政权主要靠军事力量来维系。北魏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一是在政权的基层统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二是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北魏统治者实行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3)社会影响:使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改革迫在眉睫。,史论总结,主题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史料一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史料二

8、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史料解读 处划线部分说明北魏实施均田制的作用和影响。 处划线部分说明孝文帝成功迁都的原因。,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提示,提示 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进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高祖迁都洛阳的目的。,提示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 (1)原因:为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

9、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2)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3)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不得买卖。 (4)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史论总结,(5)影响 进步性 a.经济恢复: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政权巩固: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c.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d.影响后世: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施行时间长达几百年,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局限性 a.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分配不均依然存在。 b.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巩固练习

10、 随堂反馈,1.(2018玉溪高二检测)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答案,解析,解析 本题抓住限定词“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故选B。,1,2,3,4,解析 从孝文帝改革中规定的土地分配方案、承担的义务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中农民耕种国家土地的同时,需要承担租税的义务,故D与题意相符。,2.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

11、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农民耕种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答案,解析,1,2,3,4,3.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赋税制度 B.推行汉化政策 C.加强集权 D.整顿吏治,答案,1,2,3,4

12、,解析,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措施是俸禄制,目的是为了防止官吏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从而整顿吏治。,4.(2017江苏盐城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496年,孝文帝针对北魏各部族没有姓氏的情况,发布“制定姓族”诏文,“详定北人姓”,共一百二十姓。规定正员郎以上的高官须由鲜卑八姓、汉族四姓者担任,其余各姓只能充任一般官员。 材料二 有人认为“对于鲜卑族的灭绝,孝文帝有责任,因为他将鲜卑族的一切符号抹去,加速了北魏国家和鲜卑族的衰亡”。,1,2,3,4,(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姓族”改革的特点。,答案,1,2,3,4,答案 特点:以诏文形式推行,以族定姓;参照汉族姓氏,按姓氏划定政治等级。,解析,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从推行形式、姓氏来源、姓氏等级的划分依据等方面概括。,(2)你是否认同材料二的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答案,1,2,3,4,答案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北魏国家的衰亡、鲜卑族的灭绝与孝文帝改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族融入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对孝文帝改革不应该否定,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解析,解析 材料二认为孝文帝改革导致了北魏国家和鲜卑民族的衰亡。依据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论证材料观点的错误性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