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一 荷塘月色 学案(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890878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一 荷塘月色 学案(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一 荷塘月色 学案(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一 荷塘月色 学案(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一 荷塘月色 学案(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一 荷塘月色 学案(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一 荷塘月色 学案(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一 荷塘月色 学案(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色一、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

2、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朱自清的清廉爱国,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先生是旧时代知识分子中的典型人物,他曾经是自由主义者,他不大喜欢参加政治活动,特别是比较激烈、斗争性较强的政治活动。但是,他具有正义感,随着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奴役、压迫

3、的加强,和向中国人民的武装挑衅、屠杀、镇压,他毕竟忍受不住了。他说话了,行动了,通过文化生活、朗诵诗歌和扭秧歌,表明了他的态度。他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在衰病的晚年,终于有了明确的立场,抬起头来,挺起脊梁,宁肯饿死,坚决拒绝敌人的“救济”,这种品德,这种气节,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二、背景介绍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

4、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三、美文赏析1依感觉设喻,如梦似幻。荷文因是写月下之景,难以尽到穷形尽相、意旨酣畅之妙,但作者却于行文中巧妙运用通感修辞,借助听觉来补充视觉感受之不足,在应留白处尽情激发阅读者的想象,使景物之美、情意之深、旨趣之妙都得以呈现。所谓通感,就是“一种

5、感觉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即感觉的转移。作者在形容荷香之时,说“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与“歌声”原本不搭界,形同异路,但作者却看到了清香的时断时续、似有若无与歌声在夜晚高远处的微茫、缥缈有相通处,从而下笔如有神明,妥贴蕴藉,含意隽永。这种通感的修辞,不仅化出深幽空灵的意境,也准确传达了写作者蒙眬含蓄的心绪。再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光”“影”是暗淡的,是难以用笔触加以形容的。作者把影像幽暗静谧的特点,借助梵婀玲曲的优美进行展示,巧到极处,毫无做作之态,却有意笔先成

6、的美感。2依夜月设喻,妙语天成。文中的比喻,最精彩处是新、奇、怪,在常人意想不到处突出奇想,从而把月下景物描绘得形显神现,准确地捕捉到了写作者瞬间即逝的心境。“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夜已深,四围一片静寂,月因淡云的笼罩而不能朗照,此种意境,最难描摹。作者信笔从夜深人静、人已酣眠处着笔,把满月喻成酣眠,把蒙眬的月喻成小睡,巧妙、新奇而又合于情境,非朱先生笔力无以成此种妙趣。又如,“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灯光”的昏暗与周围之静是合拍的,而“渴睡人的眼”也与夜之深相吻合,这种比喻,简直

7、是天成的妙语,但朱先生之前,又有谁人知晓而致用呢?由此看来,比喻之巧之妙,也是烂熟于大家之心胸,非表情达意之需,是不能水涌泉出、发而成文,终为人知的。四、 相关链接佩弦先生的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被称作早期散文里的代表作的,论文字,平稳清楚,找不出一点差池,可是总觉得缺少了一个灵魂,一种口语里所包含的生气。唐弢晦庵书话朱自清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且以溢美过盛的荷塘月色为例,十一句中一共用了十四个譬喻,对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说来,用喻不可谓之不密。细读之余,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在想象文学之中,明喻不一定不隐喻,可是隐喻的手法毕竟要曲折、含蓄一些。朱文之浅白,这也

8、是一个原因。惟一的例外是以睡眼状灯光的隐喻,但是并不精警,不美。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与作品的意境,基调相一致,诗人运用了近三十个各种类型的叠词,这些叠词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产生了独特的表情达意的效果。如描写荷花荷叶、运用了“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一粒粒”、“缕缕”、“密密”、“脉脉”等叠词,准确而又传神地描写出倾注诗人主观思想的美的形象。其中一些从古典诗词中选用的描写香草美人的叠词,大大浓化了妙若美女的荷花形象的情态和风韵,与作品的内在抒情取得了和谐的契合,使描写语言有一种典雅的美,清丽的美。 吴周文谈荷塘月色1 荷塘月色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1分析作者矛盾思

9、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 2赏析精美语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重点: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难点:赏析精美语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二、 学法指导诵读法、讲授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三、自主学习1给下面的加点的字注音蓊蓊郁郁 ( ) 袅娜 ( ) 踱步( ) 霎时 ( ) 弥望 ( ) 斑驳 ( ) 渺茫 ( ) 点缀( )2填空(1)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 ,后改名 ,字 。(2)荷塘月色作于( )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

10、于一片黑暗之中。四、佳句摘抄五、课内探究 1整体感知-根据作者的行踪变化划分,疏理全文脉络。部分相关自然段行踪作者心情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2初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重点朗读。3小组讨论: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4认识“通感”。(讨论课后练习第二题)5 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当堂背诵。6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7第二自然段写荷塘的环境,写这一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8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心理描写照应上文中哪一句话?9“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1、这句话写出清香的特点是: ( ) A随风飘散,荡然无存 B聚而不散,芳香浓郁C悠长连绵,沁人心脾 D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10第四段文字结尾写叶下流水时,用的词语是“脉脉”而不是“静静”,这样写的作用主要是:()A写出流水默默无声,衬托荷花柔美风韵。B写出流水含有情义,衬托荷花柔美风韵。 C写出流水默默无声,衬托荷花艳丽照人。D写出流水含有情义,衬托荷花艳丽照人。11下面句子加点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富有动感)B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洗”字显出牛乳之清)C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字赋予主动意识,写

12、 出倩影之真)D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弥”字突出荷叶之广之密)12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风俗,表现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 对故乡的惦念,其目的是什么?请简析。 六、拓展迁移1荷塘月色由凤凰传奇的御用音乐人张超一手打造,创作灵感来源于朱自清先生的同名散文,谈及创作初衷,这首歌曲也是凤凰传奇一直以来想要尝试不一样的音乐风格,于是,被融入了很多的新鲜元素、很有人文气质的浓浓古典中国风味道的荷塘月色便产生了。2一篇写景的美文,必须要注意做到: 音律美(叠词) 措辞美 修辞美(比喻、拟人、对比、通感) 画面美(淡雅、朦胧、幽美)七、作业:背诵段;划出你最喜欢、最欣赏的语段、语句并加以揣摩。-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