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第3课《蜡烛》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883673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第3课《蜡烛》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第3课《蜡烛》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第3课《蜡烛》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第3课《蜡烛》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第3课《蜡烛》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第3课《蜡烛》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第3课《蜡烛》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3 蜡烛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注意字词的读音及词义。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3.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4.整体把握故事内容5.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6.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7.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8.环境描写及其作用9.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应该都有用过蜡烛吧。

2、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此外,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

3、序号。)二、介绍时代背景: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三、介绍作者: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他的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他的长篇小说曾获斯大林获和列宁奖。四、检查预习作业:1、读准字音:烧灼 zhu 桥头堡bo地窖 jio 匍匐p f腋下y 拂晓f瓦砾l 颤巍

4、巍wi鞠躬 j gng 舀yo2、解释词语:精疲力竭 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尽。名副其实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永垂不朽 永远流传,不磨灭。3、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五、诵读积累,整体感知。阅读全文,朗读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1.炮火

5、连天,环境险恶。德国人又在开炮了“老妇人想了半天慢慢地爬出了地窖。“(14段) 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她不会匍匐前进她太衰老了走进了方场。”(15段)老妇人“把他拖走。路并不远休息了三次。”(23段)“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的坟堆。”(26段)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她在他的旁边坐了下来,”(17段)“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嘴唇和前额。”(25段)4.点燃婚烛,真情祭悼“做好了坟堆后摸出怀里的东西”、“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老妇人对着这烛光那黑色的大围巾。”(28、29段)“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插在那老地方。”(40段)六、分析文中的描写:你发现文

6、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1.文章不断对炮火(11)、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

7、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8、 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七、合作交流1、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2、蜡烛的特殊意义

9、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八、小结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吧!作业设计1、找出文中四次写黑色围巾的句子和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的句子。2、完成百分导学中的“课前预习”作业。教学反思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

10、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4.环境描写及其作用5.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找出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

11、了,颤巍巍地走了。作用: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爬” 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

12、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作用: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二、探究思考: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来谈。有人认为:“文章突出小小的烛光,意蕴深远。”有人认为:“事件本身很感人。”有人认为:“文章一再写德国人的炮火,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更突出老妇人行为的感人。”有人认为“老妇人把一生中最珍爱的结婚喜烛献给红军战士,这一点很感人。”总结: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

13、,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八、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2

14、“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怎样理解这句话?“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

15、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怎样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为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