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新人教版必修5: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课件(共76页)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881108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2.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新人教版必修5: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课件(共76页)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2018-2019学年新人教版必修5: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课件(共76页)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2018-2019学年新人教版必修5: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课件(共76页)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2018-2019学年新人教版必修5: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课件(共76页)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2018-2019学年新人教版必修5: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课件(共76页)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新人教版必修5: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课件(共76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新人教版必修5: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课件(共76页)(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第四课 归去来兮辞并序,经 典 晨 读,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作者背景】 李颀(690751),曾寓居颍阳(今河南登封)。偶尔出游东西两京,结交著名文士。开元二十三年及进士第,不久任新乡尉。经五次考绩,未得迁调,因辞官归东川。 李颀在唐代诗坛地位颇高,诗作多为边塞诗,其中较著名的是古从军行。代表李颀诗歌创作风格成熟的是七言歌行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在唐代诗人中,李颀是第一位以诗成功刻画人物性格的人。其中所写人物的狂傲精神,正是诗人自身心态的反映

2、,与诗风的豪爽俊丽、雄健磊落高度吻合。,魏万,号王屋山人,后改名魏颢,是李颀的晚辈朋友。他不但与李颀情谊甚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李白诗集中,也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 【主旨感悟】 这首诗开篇点出出发前的景致: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愁,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神伤。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久留。尾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但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时间成就一番事业。至此,全诗中诗人那溢满的真挚感情,以及对晚辈诗友殷切的希望和发自肺腑的嘱托,表达得淋漓尽致,引人共鸣。,【艺术鉴赏】 全诗善于炼字造句,且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由景生情,引人

3、共鸣。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游子,指魏万。这两句,先写诗人黎明时分送魏万启程,后补叙魏万是昨夜才渡过黄河与诗人相见的。可见二人相见匆匆,以及魏万赴京行路之急。“微霜”二字,点明时令是天降薄霜的深秋时节。开始两句融叙事与写景于一体,将事情的缘由、经过以及时间、地点交代得一清二楚。,作者想像魏万在途中将要遇到的各种情景和心中的感触。“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秋去冬来,鸿雁南飞,失群的孤雁,发出一声声嘹唳的哀鸣,让人不忍再听。在他乡游子听来,不禁触景生情,倍感凄凉,乡思之苦更加深切,仿佛那失散的鸿雁就是自己,到处漂泊游荡,前途渺茫。作者用“不堪”修饰“愁里听”,使读者愈加感

4、受到游子愁思郁积、愁上加愁的心情。此刻,在作者的心目中,云山是那样的凄冷,百草凋零,疾风落叶,一步一步从这样的凄景中涉过,岂能不让人愁苦难耐?,“关城树色催寒近”,魏万此去,途经函谷关和潼关。潼关是重要的军事要塞,过了潼关,表明已出塞很远。作者这里运用拟人化手法,说“树色催寒近”,似乎是说,城头那枯黄的树叶在催促严寒快点到来。天气冷了,树叶黄了,树叶的枯黄反衬出季节的变化。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般来说,天气凉不易看见,而树叶黄却是一目了然。“御苑砧声向晚多”,月夜里家家户户捣衣,那咚咚的砧声,又能引人产生一种幽怨惆怅的感觉,令他乡游子的心中生出思乡的浓浓哀愁。 最后一联:“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

5、月易蹉跎。”这既是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爱护,又是过来人对后来者的告诫。繁华热闹的长安,曾使一些意志脆弱者沉湎于行乐,一事无成,切不可学习他们啊!此诗语句凝练、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学 习 目 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 2感悟陶渊明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3体会“辞”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色。 4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文中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课 前 预 习,1走近作者,(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没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此说者

6、。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忍受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2了解背景 陶渊明从29岁起,因“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归去来兮辞并序),曾几度出仕,最后一次是41岁(405年)时出任彭泽令,在官80余日,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

7、去职”(萧统陶渊明传)。在这13年间,东晋内乱迭起,到处腥风血雨,官场腐败,人心险恶,世风伪诈,哀鸿遍野。处在这样动乱、黑暗的时代,家道中衰的陶渊明,虽然有过“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宏图大志,结果也必然“有志不获骋”(杂诗之二)。于是,他便归隐浔阳,开始了躬耕田园的生活。本文作于405年,即作者弃官归田之初。文中抒写了作者辞官隐居的志愿和回归田园的感受,表示他不愿受官场生活的束缚,不愿和一般庸俗的官僚相处,但也流露出了人生无常、听天安命的消极思想。,3陶渊明与菊 陶渊明是最喜欢菊的诗人。他归隐后,家里“秋菊盈园”(九日闲居),常对菊而坐,采菊东篱。诗人在和郭主簿二首之二道出了爱菊的原因

8、:“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诗人笔下的菊像松一样傲霜而立,又像春花一样美丽多姿,在严霜的打击下,菊开得既芳香又有光彩。正是菊独特的“贞秀”品质令诗人赞赏不已。菊是诗人的自喻,菊象征着诗人孤高傲世、超尘绝俗的个性品格。 陶渊明爱菊还有另一个可提及的原因,即与菊的药用价值有关。诗人说:“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服菊可以延年益寿,食菊、饮菊花酒,当是文人的雅事。,陶渊明与菊已合二为一,一提起菊就想起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常被人采用的两个典故。由于这两个典故与归田隐居有关,“菊”就与孤高傲世的隐士结缘了。后人用这两典,有的表现隐者的孤高个

9、性和自得的生活,如唐温庭筠赠给郑处士的诗句“醉收陶令菊,贫卖邵平瓜”;有的表现对仕途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如宋赵必的宴清都:“有秫田二顷,菊松三径,不如归去!”,(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2一词多义 (一)虚词,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宾语提前的标志,不译,助词,不译,代词,这,第一人称代词,我,第三人称代词,它,去,往,把,因为,拿,用,按照,来,表目的,相当于“而”,认为,连词,表并列,不译,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承接,不译,连词,表递进,并且,动词,担任,做,动词,酿造,介词,被,介词,为了,(二)实词,错误,不是,不符合,

10、取过来,拿出,拉开弓,延长,伸长,掉转,延请,拉,牵,退却,拄着,马鞭子,计策、策略,鞭打,将要,行走,行为,品行,做,实行,读hng,辈,顺着,顺应,趁着,登,乘坐,动词,断绝,动词,横渡,形容词,走不通的,形容词,与世隔绝的,指战乱,比喻纠纷或乱子,指做官,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小孩儿,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感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不吝惜,幽深曲折的样子,形容女子文静而美好,5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 (被动句) (2)复驾言兮焉求? (宾语前置句) (3)农人告余以春及。 (介宾短语

11、后置句) (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宾语前置句) (5)乐夫天命复奚疑? (宾语前置句),进 入 课 堂,1序文:简介生活背景和自己的思想志趣。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缘由。 2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含两层:前一层是自责之词。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故应归家,但身在官位,为形体所役使而不能自主,这是何等可悲啊!表明诗人已有归意。后一层是自恕自慰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归正道,因而感到欣慰。这两层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一)精读文本,自主研讨,第一课时(研读课文序言和第一段),1序文交代了作者辞官归隐的

12、原因,请根据序文内容分条归纳总结 答:(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饥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辞官归隐是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而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2第一段的开头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这一句引出下文,直抒胸臆,畅快淋漓,表明其心志已决,顿觉自在轻松。 3“恨晨光之熹微”中的“恨”字表现了作者

13、什么心情? 答:“恨”字点明作者归家心切,昼夜兼程,归心似箭的心情。 4第一段最后四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答:此四句写作者想象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舟之轻飏,风之吹衣,可见弃官之如释重负。晨光熹微,恨不见路,可见归心似箭。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奔赴。,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两句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用舟行驶的轻快、风吹衣的飘逸来表现自己归居田园的轻松愉快,形象而富有情趣,有很强的感染力。表现了作者乘舟返家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2站在船头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呢? 飘

14、荡前行的一叶扁舟上,站着从彭泽弃官归家的诗人陶渊明。激荡的江风,吹得他衣袂飘拂,俨然仙人一般笼中的鸟儿此时终于重返自然了。他的快乐又有谁能体会呢?人生的美好与难以企及处,便在于心灵的自由与悠然;人生永恒的瞬间,也常常缘起于那片刻的安闲:只不过是轻轻飘过一缕云烟,便有了难言的满足;只不过是闲叙几句家常,便有了一整日的温暖“归去处”才是陶渊明心灵的归宿。在那个并不富足的田园里,他欣然开怀,洒脱自在,一如那朵无心出岫的白云。其实,田园处处可寻,千载难觅的,是那般快乐而满足的心。,【解析】 连词,表修饰。A项助词,无实义;语气词,表反问。B项相当于“而”;“把”,介词。C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5、,不译;助词,“的”。,D,C,A B C D 【解析】 幼稚:古,小孩儿;今,形容经验不足或头脑简单。自然:古,坦率不做作;今,自然界,天然的:顺心:古,顺遂了心愿;今,称心如意,符合心意。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窈窕:古,指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C,A察举制 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 B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 科举制 C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D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 【解析】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汉武帝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确立。主要特征为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及选取人才,推荐予上级或者中央,被试用及考核后,再任命为官职。以举荐

16、为主,考试为辅,考试者,按成绩评定等第,无论高下,均能授予相应的官职。,九品中正制,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朝廷选用官吏的依据。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B,B,A,A,D,D,D,11以下六句话分为四组,能够反映陶渊明对官场厌恶、鄙弃态度的一项是( ) 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A B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