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第5课 登高 课件4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880585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3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第5课 登高 课件4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第5课 登高 课件4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第5课 登高 课件4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第5课 登高 课件4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第5课 登高 课件4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第5课 登高 课件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第5课 登高 课件4(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高,杜甫,著名的杜甫纪念馆:,1、杜甫故里纪念馆,位于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背靠笔架山,前临界泗河,杜甫生于此,并在此度过少年时代。尽管他在故乡的时间不长,但是一生中始终怀念着家 乡,给我们留下了怀乡的著名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秋风楚竹冷,夜雪巩梅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比眷恋。清雍正五年,河南府尹张汉重修并立“诗圣故里碑”一通,乾隆、同治及民国年间又多次立碑。杜甫故居坐东向西,现在宅院长20米,宽10米,院内有东西向瓦房3间,硬山式灰瓦顶,东侧有房2间,北侧有一窑洞,洞口为砖砌墙壁。洞高3米,宽2米,深20米。院内西墙上嵌清代张议草书“诗圣故里”碑一通,为“唐工部杜文贞公

2、碑记”。1962年成立杜甫故里纪念馆,郭沫若亲书“杜甫诞生窖”和“杜甫故里纪念馆”。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多次进行修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列古迹,2、杜甫草堂是杜甫的故居,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占地面积24公顷。 草堂总面积为300亩,其间檐廊结构布局紧凑,位于诗史堂中的铜色杜甫像,恢宏古朴,工部祠堂内供奉有杜甫的泥塑像,栩栩如生,让人顿生敬慕之情。草堂内,小桥、流水、梅园、竹林交错庭中,另有春之梅,夏之荷,秋之菊,冬之兰可赏,置身其中,让人可发思古之幽思,又享大自然之浪漫。 杜甫草堂主要建筑自前至后有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等。 大

3、廨里陈放着国画杜甫堂全景和杜甫生平介绍。诗史堂正中是杜甫行吟的雕塑之像,壁柱间悬挂着历代石刻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和纪念诗人的对联;两侧陈列室展出近代书画家的“杜甫诗意画“和书法。工部祠内有杜甫彩塑像,明、清石刻像和两通“少陵草堂图“碑刻;后人把在四川当过地方官的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和陆游,也塑像配祀祠内。“工部祠“左边的“草堂书屋“和右边的“恰爱航轩“,陈列着宋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古版杜甫作品和各种外文译本。,3、长沙杜甫纪念馆(杜甫江阁)。在西湖路与湘江大道相交的湘江风光带上,与天心阁、岳麓山道林二寺和岳麓书院形成一条文脉带。位于正中间的杜甫纪念馆,高约20米,为四层建筑,采用中国传统仿唐古建筑形

4、式。 杜甫江阁总平面布局按南北带状规划,形成一排纪念性建筑群。南北连廊为诗碑廊,柱两侧立石碑刻杜甫诗歌。杜甫江阁北向布置六角形碑亭,南向靠湘江大道人行通道路边建方亭与诗碑廊相连。杜甫江阁入口北向广场中将立杜甫与唐代名人李龟年塑像。方亭北向立石景,上刻“诗圣”或“诗魂”二字。,美文欣赏,齐声朗读课文或屏幕,(一)写作背景,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年)秋,已进入垂暮晚年的杜甫寄寓在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所作。夔州,在长江之滨,是周朝时夔子国的国都。它在鱼腹浦和西陵峡中间,位于危岩雄立的瞿塘峡附近,与白帝城相接连。这里地势险要,前临惊涛骇浪,背依崇山峻岭,以多猿著称,峡口更以风大

5、闻名。,夔府孤城位于大江之滨,两岸连峰高耸,峭壁峥嵘,古木苍翠,蓊然森茂。巍峨峭拔、青黑斩削的山体,形如一道坚固的铁门,紧锁大江,江水奔腾撞击,浑灏流转,气象森严,浩荡壮观。重九这天,杜甫带着老病孤愁登上最高峰,面对这雄浑壮阔的秋江景象,他再也没有四年前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时“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那样的回乡热情,因为日思夜想的故乡依然沉陷在兵戈动荡之中;也没有开元盛世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zhu yu 少一人”那样甜蜜的思亲情怀,因为兄弟姐妹亲朋好友们正四处漂泊,天涯阻隔。因此,他挥笔写下这首情思浩淼、汪茫深邃、沉郁苍凉的诗篇登高,“安史之乱”中,杜甫一家为躲避战乱,几经周折,

6、于公元年(乾元二年)冬来到四川成都。在成都,他度过了他后期生活相对安定的一段幸福时光,但这样的日子在公元年(宝应元年)七月开始打破,成都接连叛乱,局势动荡不安,他渴望的稳定自由的生活再次面临梦碎,而他在蜀地可以托付的好友的先后离世,特别是严武在公元年月突然病逝给了诗人沉重的打击。,他当时已无官职,生活上主要靠亲朋的接济,而朋友的离去,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依靠,更失去了精神的寄托,再加上此时“安史之乱”已告结束,思乡、归乡之情自然而生。公元年初夏,诗人带领全家踏上回乡的征途。由于旅途劳顿,加之感受风湿,杜甫旧病复发,痹病、肺病、糖尿病(消渴症)一齐向他袭来,折磨得他体力虚弱,体形消瘦,面容憔悴,无奈

7、之下,诗人一家只好在云安(今重庆云阳)暂居,病体稍好后,于大历元年(公元年)暮春来到夔州。诗人原本是路过此地,并无在此停留居住的打算,但身体的状况迫使他在夔州居住了一年零九个月,而夔州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激发了诗人的创作激情,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诗人写出了四百多首诗歌,平均几乎每两三天就有一首诗歌问世。这是他生平创作的又一个丰收时期。,来到夔州的第二年,即大历二年(公元年)的一个秋天,诗人来到长江边的一个高台,面对眼前的满眼苍色,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诗人回想坎坷不平的一生,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著名诗篇。清杨伦称赞此诗是“杜集七言律第一”(杜诗镜铨)。而明胡应鳞对此诗更是推崇备至,称此诗“精光万

8、丈”,是“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慷慨激越,沉郁悲凉,动人心魄。,(二)律诗赏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zh清沙白鸟飞回1。 无边落木萧萧下2,不尽长江滚滚来。 1渚(zh),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儿盘旋飞翔。 2落木,(秋天树木)落叶。萧萧,象声词,形容马叫或风声,此处形容落叶飘飞洒落的声音。,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八句,从全诗看,内容可分为前后两层,前四句侧重写景,后四句侧重抒情。 前四句写登高所见。作者用概括的笔法,描绘了夔州江边独有秋景。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抓住夔州独有环境和景物,在仅仅十

9、四个字中,描写了“风”、“天”、“猿”、“渚”、“沙”、“鸟”这六种景物,并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突出了这些景物的特点,景物虽多,但并不庞杂,作者通过视线自上而下的移动,触觉、视觉、听觉的运用,声、色、态的结合,动、静的协调,再现了一幅景色驳杂而统一协调的精美秋景图。在语言上,上下句对仗工整,且句中自对,用字精当,富有节奏感。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用韵上,首联上句,末字常用仄声,但作者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以及与景物特点相协调,却用平声入韵,体现了作者娴熟的律诗创作技巧。清沈德潜称其“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集)。,颔han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10、,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用高度概括的艺术方法,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与首联不同的是,这两句更注意从整体着笔,虽然作者也抓住了“落木”、“长江”这两个夔州最典型的景物,但由于作者用“无边”和“不尽”两词分别加以修饰,这样使“落木”和“长江”就不限于一时一地,也使“萧萧”、“滚滚”更加具体形象,不仅使人联想到落叶飘飞的声音,长江之水的浩渺之状,更将视野中的有限变为无限,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人生感慨。这两句视线辽远,境界宏阔,读来给人惊心动魄之感。通过悲凉沉郁的对句,显示了作者“高屋建瓴”的笔法、“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我们不能不佩服诗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和创造典型的功底。前人称

11、赞这两句为“古今独步”、“句中化境”,可见评价之高。 总之,前四句集中写景,在首联和颔联,作者分别从细部和整体突出了夔州秋景独有的特色,展现了一幅气势恢宏、境界高远的壮丽秋景,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万里悲秋常作客1,百年多病独登台2。 艰难苦恨繁霜鬓3,潦倒新停浊酒杯4。 1万里悲秋,在距离故乡极其遥远的他乡望秋色而生悲愁。常作客,长久地客居异乡。 2百年,本指一生,此处指到了晚年。 3苦恨,特别恨。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繁,此处作动词,增多。 4潦倒,此处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肺病严重而戒酒,故谓“新停”。,后四句抒发人生感慨。 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

12、病独登台。”无边落木,滚滚长江,面对此景,诗人想到了自己的一生,该联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概括了自己的一生,上句概括了自己漂泊异乡、坎坷不平的人生遭遇。“万里”显示距离之遥,“悲秋”显示面对秋景时内心的感受,而一个“常”更是突出了其长年客居他乡、漂泊不定的生活状况。下句写晚年多病孤苦的心境。“百年”本指人的一生,此处指暮年、老年,长年漂泊,到了晚年,诗人疾病缠身,友人的接连离世,社会的动荡不定,让诗人有老来无依之感,孤独之心境油然而生,一个“独”字,不仅是量的描述,更是悲凉孤独心境的凸现,我们不难想象这位多灾多难的老人面对萧萧落叶、滚滚长江内心所产生的无限悲凉之感,两句虽写人生经历,但又何不是凄苦

13、悲凉内心的渲泄。,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长年漂泊,晚年孤苦,不禁让诗人想到造成这种不幸遭遇的原因,“艰难苦恨”,既是对自己一生的概括,更是对多灾多难时世的浓缩,正是时世和社会的动乱不安,让诗人漂泊异乡,老年难以心安的真正原因,这样的时世,这样的人生,只能让诗人空怀报国情怀,一腔热血只能随时光的流逝而空洒,“繁霜鬓”既是具体形象的描绘,更是对岁月蹉跎、一事无成的人生概括。艰难的人生,让诗人与家人穷困潦倒,生活贫困无依,加之疾病缠身,连廉价的浊酒、一生嗜爱的美酒也无奈地放弃,可见其晚年处境的凄苦悲凉。这一联将所有的人生不幸,都集中到自身的具体形象和行为中,以“冷笔”收结,“无限

14、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总之,后四句,在前面写景所创造的宏阔悲凉意境的氛围下,从空间和时间上自然联想自己凄凉悲苦的一生,又想到晚年孤病无依的困难处境,最后揭示了造成这一切的根源。 从全诗看,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侧重抒情,但在写景中融汇了对人生的感慨,抒情中有对人生经历的描述,因此,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划眼前具体景物,从细处入手,好比画家的工笔,形、色、声、态,一一得到展现,颔联从整体画面入手,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颈联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概括人生遭际,抒发内心情怀,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缠身。尾联又由白发日多,因病断酒

15、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一个饱经沧桑、忧国伤时的老人形象就跃然纸上。,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

16、含创痍”“人烟眇萧瑟” (北征)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坂上走丸之气势,这“悲”字是诗人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