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教案3 华东师大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876990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教案3 华东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教案3 华东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教案3 华东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教案3 华东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教案3 华东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第15课《新中国的外交》教案3 华东师大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教学目标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 2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3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过程。 4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及在其指导下新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 5掌握“万隆精神”的确切含义。 教学方法讲述法、故事法、讨论法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教学难点 建国初期国际关系的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美国霸权的本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中国是怎样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遭受外

2、来侵略,腐朽的满清政府无力还击,被动外交,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地丧权辱国。)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国民党统治时期,所面临的“弱国无外交”局面仍然十分尴尬。新中国建立以后,如何在外交上确立独立自主的形象?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定 教师讲解新中国成立前夕,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一些政策思想。新中国外交的一些具体政策,包括把“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决策。(“一边倒”就是宣布新中国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些基本原则和具体政策,指导了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

3、年就同苏联等17 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下面我们以苏联为例来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2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教师讲解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1949 年12月16日中午12 时,毛泽东抵达莫斯科。6 个小时之后,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他,并与他举行正式会谈。会谈开始不久,斯大林就问:“你这次远道而来,不能空手回去,咱们要不要搞个什么东西?”毛泽东爽快地回答:“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 “这个东西”其实指的就是两国之间应该签订一个新的条约。毛泽东急于到苏联来的目的,也正为了“这个东西”。经过一

4、段时间的谈判,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 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根据这些协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将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走,大连的行政由中国管辖。毛泽东的这次访苏之行,使中苏两国关系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对于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推动和加速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问:当时美国怎样在外交上对付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教师指出:当时苏联

5、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所以对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新中国采取了坚决支持的政策。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观点来理解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意义。 学生回答在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与苏联等17 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同时,以大洋对岸的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却对新中国采取了敌视的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因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对于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推动和加速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过渡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特征,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确立,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刚开始主要以“另起炉灶

6、”“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为主要方针,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中国发展与其他国家友好关系的准则。那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呢?它的提出,对于新中国的外交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欧美等国对我国实行封锁,使我们不得不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世界大部分国家隔绝。然而当我国于1954 年首次步入国际舞台,就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魅力,征服了世界,为中国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周恩来与哪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缅甸、印度)1954 年,中国政府同印度和缅甸政府分别发表联合声明,确定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从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宣告诞生。新中国即将诞生时,毛泽东同志就在一系列文章中反复论述了新中国同各国建交的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50 年代初期,毛主席还多次强调,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和平共处。从新中国成立到1953 年,我国同19 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7 个是邻国。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外交的参与决策者和直接领导者,遵循毛泽东的上述思想和决策,总结建国后的外交实践和国际关系史经验,1953 年底首次提出了和平共

8、处五项原则。 提问:为什么我们家的朋友只有一两个是大国呢?新中国成立后就确定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赖嘉文代表印方当即表示完全同意周总理提出的五项原则。 教师强调中国和印度是亚洲的两个大国,又是近邻。两国都遭受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长期侵略和压迫,印中两国人民通过坚持不懈的斗争都取得了独立。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是第一个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中印两国取得独立的方式不同。建国后采取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也不同。特别是西方殖民主义造成的中印之间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阻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中国曾多次表示两国间的问题可以在和平共处原则

9、上通过谈判解决。这一次印度代表团到北京,经过4 个月的充分协商,双方于1954 年4 月29 日达成并签订了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同年6 月,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访问了印度、缅甸。10 月19 日至26 日,毛主席3 次会见来访的尼赫鲁,12 月,毛主席两次会见来访的吴努,都阐述了五项原则的宗旨,即互不干涉内政和平等互利。毛主席反复说明,大小国家应一律平等,自己国家的事,别国不得干涉,等等。总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提出后,经中印缅三国的倡导,逐步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40 年来的实践表明,五项原则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成为公认

10、的国际关系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组织学生进行“接龙”活动 ,当堂巩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这些原则的意义怎么样?(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教师过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如果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锋芒初试的话,那么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 “求同存异”的提出,及时扭转会议的方向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威力的大展示。下面我们来看万隆会议的具体内容。二、出席万隆会议完成以下的问题:1、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什么?(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11、。)2、遇到了什么困难?(这次会议的参加者是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都反对殖民主义的侵略,但因各国社会制度不同,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国家利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主张。)3、在上述情况下,周恩来做出什么贡献?(他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同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等。异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动脑筋: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他坚决执行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外交能力出类拔萃,处理重大事情时既能从容不迫、风度翩翩,又能急中生智、灵活应变,及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平息了会议中的

12、许多争论,扭转了会议航向。)谈谈“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时间:1971年10月的第26届联大。2意义: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四、中美建交1、背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开始调整对华政策,积极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对美国调整对华政策做出了积极回应。2、建交意义:从此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政德才能立得稳、立得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立政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