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875043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等词语。2. 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3. 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 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5.让学生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重点难点:1. 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2. 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

2、维3. 让学生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4.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在世界文坛上,有三个短篇小说之王,他们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泊桑的名作我的叔叔于勒。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在母亲和一位中学教师的教导、鼓励下,很早就开始学习写作。1870年中学毕业以后,到巴黎学法律。不久普法战争爆发,应征入伍。战后长期在海军部和教育部当小职员。莫泊桑先后结识了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福楼拜,以及左拉、都德和旅居法国的俄国作家屠格涅

3、夫等人,得到他们的指导帮助。1879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小说羊脂球,立即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他共写了200多部中短篇小说、六部长篇小说、三本游记,以及许多文学、政治和时事评论。莫泊桑生活在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第三共和国时代。面对风起云涌的阶级斗争,他一方面看到了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进一步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华丽表面上的裂纹,加深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在作品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日益腐化的现象。莫泊桑获得了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名。他多次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热情歌颂法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鞭挞资产阶级的怯懦与自私,留下了羊脂球菲菲小姐米龙老爹等传世名篇。他还大量地以城市中小资产阶级的生

4、活为题材,披露那些人极力向上层社会钻营的丑态,讽刺他们庸俗而可悲的虚荣心,如项链骑马绳子的故事等。我的叔叔于勒也属于这类作品。本篇小说1883年8月7日首次发表于巴黎高卢工人报,写的是法国西部哈佛尔海港菲利普家的故事。探究新知: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拮据(jij)(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栈桥(zhnqio)(火车站、码头、矿山等形状像桥的一种建筑,用于装卸货物,有的也供旅客用。码头的栈桥延伸到海里。)牡蛎(ml)(一种软体动物,也叫蚝ho,产于浅海的泥沙里或礁石上,有两片壳,肉味鲜美,可供食用,也可入药。)褴褛(lnl)(衣服破烂。)撬(qio)开(用刀或棍捧等的一头插入缝孔中,用力扳或

5、压另一头,以拨、挑开东西。)煞白(shbi)(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诧异(chy)(惊讶、奇异。)1. 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明确:“我”、父亲、母亲、大姐、二姐、二女婿、于勒、船长2.复述故事情节。3.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一下课文的情节结构。原因结果(逻辑)期待破灭(心理)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悬念结局(技巧)明确: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于勒发财,菲利普一

6、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在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4. 做想象性的口头作文,由教师提供下面一段情境,学生口头续写。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

7、地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相同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描绘。1. 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明确:“那时候是全家惟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这个小子”“他是个法国老流氓”“这个家伙”“这个贼”“那个讨饭的”“这个流氓”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2. 把这些评价分分

8、类,分类的标准是哪些话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说的,并说说是什么情况,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请按时间顺序说。示例:“分文不值的于勒”,“全家的恐怖”是在同一种情况下说的,因为于勒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全家惟一的希望”“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是在他们陆续接到于勒两封信以后说的。3. 我们再来作第二次分类,看看我们前面找出的评价分别是谁说的。明确:“全家惟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分文不值的于勒”“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这些都是大家的看法。“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这个流氓”“这个贼”是母亲克拉丽丝说的。“这个家伙”是

9、父亲菲利普说的。“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是若瑟夫说的4.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短语同指一个对象,何以要反复?“父亲的弟弟”是针对谁说的?“我的亲叔叔”强调了什么?明确:“父亲的弟弟”是针对父母说的,菲利普是个典型的小市民。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到上流社会。这就决定了他待人、接物、处世的基本态度:一切以金钱为转移。于是,面对亲弟弟于勒“挥霍家产经商发财衰败穷困”的三度起落浮沉,菲利普采取了“惧怕憎恨奉为福星深恶痛绝”的三种不同态度。给人留下更深印象的,是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小说中除了表现她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通过她

10、的言行神态着意描绘她精细、刻薄、泼辣的个性。一个形象鲜明、姿态生动的人物栩栩如生地站在读者面前。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虚写和略写的。他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本有许多可写之处,但作家却把这些都置于幕后。轻描淡写,简言略说。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然而,对“我”的描写也没有用多少笔墨。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5.

11、 教师总结6.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明确: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间。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一家去哲尔赛岛旅游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在“我”身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对于

12、小说主人公的判断,关键是看谁是揭示主题的人物,而文中最能揭示主题的是菲利普夫妇,而“我”是见证人;于勒则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效果检测:课堂小结:这篇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菲利普夫妇只认钱不认人、爱面子的形象。揭示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线索: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主人公:菲利普虚荣、势利、自私、贪婪菲利普太太精细、刻薄、泼辣唯利是图教学后记: 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莫泊桑是一位擅长揭发剖析人物内心的小说家。他不是在人物的外貌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内心去揭开丑恶的灵魂。心理的揭示,又不是靠直接的心理描写。在教学设想

13、中,首先找出切入课文的“点”课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然后画线: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称呼,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情节线;这其间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在如何变化?画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再以“线”及全篇小说是从人物的哪些语言、动作、表情等揭示人物的态度变化的,这样便于深刻理解小说隐含的主题思想。本课文的教学设计了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思想。这样抓住情节和人物的分析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 也发现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一、在整体感知时,把整文交给学生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调整、细化则更好,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小组,每组自由选情节选人物品读活动效果更好。二、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细心。三、最后一部分学生对金钱的看法花时过多,以致于人物分析方面不够透彻。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两个问题: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学流程有点涩,不够顺畅。二、对学生情绪的激活和调动处理不够完善。政德才能立得稳、立得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立政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