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875031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 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孤独之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重点难点:1.理解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2.理解标题的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如果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

2、孤独之旅。探究新知:1. 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2.学生朗读时,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1)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 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2)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3)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4)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最恶劣

3、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住了考验。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1.首先我们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来)(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

4、、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入睡”。(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2.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1)P75写杜小康对远逝的

5、家的眺望和鸭群造成的扇面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造成的水流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强了他对家乡生活留恋的感受。2)P76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3)P76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4)P77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P74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

6、这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5)P80有关暴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3.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提示:出发时:P74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P75 害怕,胆怯安顿之后: P76 感到孤独时间久了:P78 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P82 坚强4. 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杜小康从

7、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效果检测:课堂小结:学习本文后,我们更加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曹文轩人物(主人公): 杜小康情节:恐惧孤独面对孤独战胜孤独环境(自然环境):渲染孤独的气氛,衬托人物心情心理描写:突出人物的细微变化教学后记: 在教学孤独之旅时,我紧扣新课标指出的“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既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基本目标中,给予适时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于“孤独”的认识,有的很积极,有的消极因

8、素较多。我帮助他们认识成长犹如“蚕蛹蜕变为碟”“凤凰涅磐”要经受住痛苦的磨炼之后才能见到彩虹。不仅杜小康如此,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 1、在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规律,合理设置目标坡度和师生,生生与本文的互动。以默读,跳读,研读为手段,感受语文教学以情育人,以美怡人的人文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来解决问题。在探究中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3、在教学中,我一以贯之地紧扣小说的三个要素,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环境描写(鸭群、芦荡、暴风雨)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我设计了第四个环节-“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大自然对话,与小说中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理解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政德才能立得稳、立得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立政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