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案(四篇)

上传人:hu****a8 文档编号:60871207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6.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案(四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案(四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案(四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案(四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案(四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案(四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案(四篇)(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

2、人物形象。3.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2.难点: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解题: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秋天的怀念二、感知课文1.

3、听示范朗读2.听完朗读,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性情暴躁、脾气暴怒3.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第一段)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4.为什么,他的脾气会这么暴躁? 双腿瘫痪。是啊,原来生龙活虎,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自然会脾气暴躁。三、深入分析1.面对这样的儿子,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

4、活,好好儿活“悄悄地”对儿子的理解、体贴“偷偷地”对儿子的牵挂、关切“扑过来忍住哭”坚强、坚韧“好好儿活”强忍着痛苦,劝儿子要坚强“抓住我的手”执着2.品读第二段,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儿子、表达对儿子的爱?“挡在窗前”怕儿子触景生情“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为儿子愿意看花而产生的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央求般的神色”母亲的执着“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3.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身患绝症 儿子瘫痪【拓展阅读】:“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

5、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儿子,可事实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呢,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4.“深受苦楚”的母亲: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有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自己做坚强的母亲 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5.“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朗读描写菊花的句子,找出形容菊花的品质的词语: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淡雅 高洁

6、母亲的写照热烈而深沉母爱的写照6.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归纳总结】: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拓展阅读一】:“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拓展阅读二】:“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得哭喊,心里

7、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有关庙的回忆【拓展阅读三】:“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

8、找我了。” -我与地坛课文题目的内涵:怀念母亲对儿子博大无私的爱怀念母亲坚韧的性格以勇敢面对人生的决心,告慰母亲在天之灵。四、课后练习1.文章最后自然段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学习这种写作手法,试着写一段景物描写以抒发某种情感。2.写一段给母亲的话,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深刻理解。秋天的怀念精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2.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教学重难点】

9、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探寻作者写作意旨【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背一首诗,会背的和我一起背。(师生齐背游子吟)知道这首诗写什么的吗?(生答:这是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是啊,小草无法报答春光的沐浴之恩,就像小草一样,我们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正是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平凡、细致而深沉。(板书课题:10、秋天的怀念)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

10、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

11、,是作家中的楷模。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

12、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3.诵读课文,初析文章(1)课文标题是“秋天的怀念”,请问文中怀念的是谁?文中有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明确:文中怀念的是“母亲”。两次写到秋天。之所以是“秋天的怀念”,一是因为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二是因为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三是因为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课文以此为题,是为了更好地抒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2).课文三次写到看菊花。请勾画出相关句子,完成下

13、面表格。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3)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4)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明确:是母亲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明确:深沉、略带伤感、“我”:不耐烦、暴躁,母亲:央求、亲切)第二课时一:再读课文,揣摩细节 (理解人物

14、,把握情感)(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表 演相结合。)第一次赏花(精析第一节)首先,师边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节,边逐句分析人物性格。其次,找 出重点分析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动作)“我”: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母亲:躲出去 听我的动静 进来 扑过来 抓住 忍住哭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2.一组重叠词:(动作、神态)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 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

15、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第二次赏花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2.分角色朗读体会 “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我:“什么时候?好吧 ,就明天。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母亲:“憔悴的脸上 央求般 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笑了 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 态度、情感;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结合两次赏花体味情感(1) 我对母亲情感的变化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