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学设计(附教案)

上传人:hu****a8 文档编号:60871199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沧海》教学设计(附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观沧海》教学设计(附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观沧海》教学设计(附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观沧海》教学设计(附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观沧海》教学设计(附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观沧海》教学设计(附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沧海》教学设计(附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沧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4、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首诗。过程与方法目标:1、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手法的运用。2、丰富、奇特的想象和联想。【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课前准备】学

2、生:自读诗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老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而古代的山水诗又在古代诗词中占有多而大的比例,其中不少名篇佳作千百年来广为传诵。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第一首山水诗观沧海。二、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

3、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特别是在政治上毁多誉少、备受非难。生前被政敌骂为“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后世被人指为“谋为篡逆”、“巨奸大滑”。 后世也有为曹操抱不平的,于冠英、郭沫若都为此写过文章为他翻案。其实对于曹操的功与过、好与坏,我们不能单凭主观的思想去看待他。在这里呢,对于他的评价,我们就不去深究了,但是他是他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这是可以肯定的。三、背景介绍: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是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首。它创作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

4、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踏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依然北上征伐乌桓。)这时,他已擒吕布、降张绣、灭袁绍、平高干、北征乌桓又一举获胜、正可以南扫孙权、刘备、实现统一、克成宏业,建不世之功勋、眼下铠甲未除、征尘未洗、便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自然是踌躇满志,豪情勃发,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山水名篇、表现了宏伟的气魄和博大的胸襟。曹操的这首“观沧海”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价此诗有“吞吐宇宙之气象”。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综论门品藻类中说“古人山水之作,莫如康乐、宣城、盛唐王、孟

5、、杜诸公,搜抉寻奥,可谓至矣。然总不如曹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二语,此老殆不易及”。鲁迅也称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可见,曹的诗是登峰造极的。1800多年前,53岁的曹操站在沧海的岸边,凝神静望,回忆往事如烟;心潮澎湃,敢问前程坦然。18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用文字和他交谈,一起走进他的豪迈心田。四、诗文赏析:1、好!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1800多年前,和曹操站在同一角度去“观沧海”。(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2、诗读完了,有谁能谈一谈在同学读诗的过程中,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景象?3、下面我们来分析这首诗:开头两句作者交代了什么情况:明确:交代了登山的方位和来此的目的。(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碣

6、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以北。还有一说此山原址在河北省乐亭县西南,后来深入海中)4、“东临碣石”的“临”“以观沧海”的“以”分别作何解释?明确:登临。“临”做“临别”讲,能看出诗人的立足之高,他所看到的景象自然非同一般。“以”表示目的。5、“观”对下文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明确:统领全篇。引出一系列的壮阔画面。(作者的目的是“观沧海”,不是过路匆览、而是有备而来,他要“观”出一番不同前人的气象。据史书记载,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也登过碣石山,眼下诗人步两代帝王的足迹,有幸登临碣石,俯瞰浩渺无际的大海,其心情怎能不格外激动呢?)6、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明确:到“洪波涌起”为止。(实

7、景)7、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全景前一句写了什么海波动荡后一句写了什么山岛巍然耸立接下来两句话写了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的。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又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意思:何澹澹、表达了惊讶,赞美的感情,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印象。茫茫的大海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登上山顶,我们的感觉、视觉都

8、是不一样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受。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浪,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水何澹澹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

9、的强烈愿望。8、我们再往下看“日月之行”等四句诗运用什么修辞?意思是什么?明确:运用了夸张手法。日月的运行,星辰的升落,好像都没有离开大海的怀抱。9、这四句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他写的是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不是,写祖国大好河山。这十六个字是历史咏海诗赋中最富感情,最有概括力的语言,既是实景,又是想象,不仅写出了大海的气势,也写出了大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在山水诗中是罕见的。(借大海具有吞吐宇宙之气象,抒发作者欲扫六合之豪情)在短歌行中有一句诗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周公吐辅,天下归心”10、作者写到这里内容就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

10、样的特点?明确:用八个字就可以概括,“波澜壮阔,气势雄浑”。11、大家联系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12、诗的最后两句,其字面的意思是?明确:“真是幸运极了,登山观海,唱出这只赞歌”以表达胸怀志向。没有实在意义,是乐师配乐时加进去的与师的内容并无多大关系。五:总结:大海是没有生命的饿,没有感情的,但作者却把它写得有声有色,有行有情,全篇从

11、大处着墨,通过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雄伟恢弘的景象,着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赋予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寄予着作者很深的感慨。作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大海寄托了一种胸怀,可真谓:“水天一色,登高景现心亦远,风月无边,望海神明气不凡。”六、拓展延伸:作者在他即将完成祖国统一的时候,以诗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假如是你,如果成功的在期中考试中取得学年第一名,你将以什么方式来抒发内心的喜悦?如果受到老师的批评,心中郁闷,你又会以什么方式派遣心中的郁闷?七、对联结尾: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胸藏日月横批:观沧海八、课后作业:思考:作者是在一天之中什么

12、具体时间来观海的呢?观沧海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过程与方法以灵活多变的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教学过程】一、初读诗歌疏通诗意自学提示及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节奏的把握。2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疏通这首诗歌的意思。【明确】1诗歌朗读节奏指导: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

13、石,以观/沧海。2本诗共7句,每句意思大致如下: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一丛一丛到处都是,各种草儿长得很繁茂。树木被风吹动发出飒飒的声响,海上翻涌起巨大的波涛。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1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一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统领全篇。第二层(

14、“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汇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三、研读诗歌字斟句酌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品味】沧海,即大海,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向东登上碣石山,以便来把沧海观。”这两句点出了诗人观望沧海的地点碣石山,其中的“临”“观”二字,传达出了诗人跃马扬鞭

15、,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才子”的形象。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品味】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树木”“百草”二句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秋风”“洪波”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品味】星汉:指银河。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远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灿烂无比的满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间。”这四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象出的景象。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品味】直抒胸臆之笔,意思是“庆幸庆幸多庆幸啊,我吟诗作歌抒豪情。”能远征到此,“临”碣石山,且有闲情逸致“以观沧海”,非胜利者莫能为之也。5本诗小结。【明确】这首诗写景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层次分明,状尽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实际上是极写诗人那如“沧海”般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决心消灭所有残敌,誓统中国的壮志豪情。四、多元智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