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第二部分专题提升专题四图象题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870032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3.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复习第二部分专题提升专题四图象题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考化学复习第二部分专题提升专题四图象题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考化学复习第二部分专题提升专题四图象题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考化学复习第二部分专题提升专题四图象题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考化学复习第二部分专题提升专题四图象题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复习第二部分专题提升专题四图象题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复习第二部分专题提升专题四图象题课件(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四 图象题,一、图象题的题型和内容,1.从题型上来说,图象题在中考中常出现在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里。,2.从内容上来说,出现在质量守恒、金属与酸、盐溶液的 反应、溶液的性质、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微粒间的变化、反应 速率等。给出的题目一般有坐标、图表、分子原子模型等,知 识面广,知识之间的联系密切,近三年中考中常作为综合题出 现。,二、图象题的主要解题方法,分析已知条件,读懂题目中有限的文字信息,对整个函数 图象进行多角度认真分析,特别是图象的重要点位置。,1.首先理解横、纵坐标的含义。,2.其次把握曲线的四个点,即起点、转折点、交点、终点。 三、主要考查的知识点,(1)金属与酸的反应;(

2、2)溶液 pH 和中和反应;(3)溶液和溶 解度;(4)综合图象;(5)分子原子模型微粒的表示和变化。,有关质量守恒的图象题,解题指引: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在 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变化,是因为在一切 化学反应里,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 有增减。如果化学反应中出现了质量不等的现象,要从物质的 性质、变化的过程中分析查找原因。,1.密闭条件下的质量守恒,在密闭条件下,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变化,所以,质量守恒如图 1。,图 1,2.敞口因素的质量减少,在非密闭的条件下,要考虑反应放出气体、反应物挥发、 气化、反应放热导致水蒸气蒸发等情况导致

3、实际总质量的减少。 如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见上图 2。,图 2,例 1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 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 t1、t2 时各物质质量如图,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 比为 75,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 14,图 3,解析:反应过程中,甲和丁的质量减小,是反应物;乙的 质量增加,是生成物,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丙在反应前后的 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 物和生成物。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324) (244)75,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

4、68)(324) 27。 答案:D,有关金属与酸反应的图象题,解题指引:此类图象,主要反映的是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 气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解此类题时把握以下“二看”:,(1)看拐点(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越活泼的金属,产生氢气的速度越快,完成反应的时间越 短,即曲线斜率越大,先出现拐点。反之亦成立,即“先拐更 活泼”。,(2)看平台(比较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放出氢气的多少,取决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化合价,之比,即价量比。,价量比金属的化合价/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1.等质氢图(如图 4),图 4,两种金属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相同,此图反映了两种情况: (1)酸不足,金属过量,产生的氢

5、气质量由酸的质量决定。 (2)酸足量,投放的两种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恰好 完全相同,如 18 g 铝和 56 g 铁分别投入足量的盐酸中反应产生 的氢气质量相同。,2.等质等价金属图(如图 5),图 5,如等质量的镁、铁、锌与足量的酸反应,生成物的金属离 子都为2 价,产生氢气的速率和质量不同。此图反映出: (1)金属越活泼,图示反应物的曲线越陡,如 Mg 线比 Zn,线陡,Zn 线比 Fe 线陡。,(2)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小,与酸反应产生的氢气越多, 则消耗的酸越多,曲线的拐点越高。可简单概括为:“越陡越 活,越高越小”。,3.等质不等价金属图(如图 6),图 6,铝、镁、锌与酸反应

6、,生成物金属离子的化合价分别为3、 2、2,此图反映出等质不等价金属与酸反应不仅速率不同, 而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金属化合价有关。可用下式计算氢气 质量:,m(H2),m(金属)化合价,相对原子质量,例 2(2015 年广安)将相同状态的铁和镁分别与相同质量分 数、足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铁和镁的质量相同 B.甲是铁、乙是镁 C.铁和镁完全反应所消耗的稀盐酸质量 相同 D.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均减少,解析:通过图象可以看出,生成的氢气质量相同,所以参 加反应的铁和镁质量不同,故 A 错误;镁比铁活泼,所以镁与 酸反应的速率快,即甲是镁

7、、乙是铁,故 B 错误;通过图象可 以看出,生成的氢气质量相同,所以根据氢元素守恒,铁和镁 完全反应所消耗的稀盐酸质量相同,故 C 正确;24 份质量的镁 和酸反应生成 2 份质量的氢气,溶液质量增大,56 份质量的铁 和酸反应,生成 2 份质量的氢气,溶液质量增大,故 D 错误。,答案:C,有关溶液 pH 的图象题,解题指引:对 pH 的考核,把握两点:,(1)酸溶液的 pH 一定小于 7;碱溶液的 pH 一定大于 7。 (2)酸的浓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强,pH 越小;酸的浓度越小, 溶液酸性越弱,pH 越接近 7;碱的浓度越大,溶液碱性越强, pH 越大;碱的浓度越小,溶液碱性越弱,pH 越

8、接近 7。,1.向碱溶液中加水稀释,向碱溶液中加水稀释,碱溶液的浓度逐渐减小,碱的浓度,越小,碱性越弱,则pH 越接近7,如图7。,图 7,2.向酸溶液中加水稀释,向酸溶液中加水稀释,酸溶液的浓度逐渐减小,酸的浓度,越小,酸性越弱,则pH 越接近7,如图8。,图 8,3.向碱溶液中加酸溶液,向碱溶液中加酸溶液,碱溶液的浓度逐渐减小,碱性逐渐 减弱直到pH 为7,继而酸性逐渐增强,渐渐接近酸溶液的pH, 如图9。,图 9,4.向酸溶液中加碱溶液,向酸溶液中加碱溶液,酸溶液的浓度逐渐减小,酸性逐渐 减弱直到pH 为7,继而碱性逐渐增强,渐渐接近碱溶液的pH, 如图10。,图 10,A.该图象表示的

9、是将氢氧化钠溶 液滴入盐酸中 B.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恰好完全 反应时,溶液的 pH 等于 7 C.当滴入溶液的体积为 5 mL 时, 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有 NaCl D.滴入溶液体积为 15 mL 时,再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 液呈蓝色,解析:根据图象,在反应未进行时,溶液的pH1,为强 酸性溶液,所以该曲线表示的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恰好反应时,溶液显中性,故A、B 项正 确;当滴入溶液的体积为5 mL 时,溶液的pH 小于7,盐酸还 有剩余,此刻溶液中的溶质是HCl、NaCl,故 C 项错误;滴入 溶液体积为15 mL 时,氢氧化钠过量,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 的石

10、蕊试液变蓝色,故D 项正确。,答案:C,有关溶液和溶解度的图象题 1.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图象题 解题指引: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 它的图象题主要是考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随溶液中溶质质 量或溶剂质量变化的关系。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100%,溶质质量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1)溶液未达饱和状态时,溶质的质量分数随溶质质量的增 加而增大,但由于溶质质量的增加,溶液质量也增加,因此溶,质质量分数(w)与溶质质量(m)不是简单的正比例函数关系,曲,线不是呈直线。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一旦达到饱和状态,溶液 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则是不变的量。

11、如下图 11。,图 11,(2)溶质的质量分数随溶剂质量的增大而减小,但由于溶质 质量不变,因此溶质质量分数(w)与溶剂质量(m)也不是简单的 反比例函数关系,故曲线不是呈直线,且永远不会到 0。如图 12。,图 12,例 4向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溶液中,逐渐加入氯化铵晶,体,下列图像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A C,B D,解析: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溶液就是氯化铵的不饱和溶液, 向其中加入氯化铵时,氯化铵会逐渐溶解,至溶液达到饱和时 不再溶解,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先是增加后不变,故在 A、C 中选,但 A 中曲线的起点在原点不符合事实,因为原不饱和溶 液中有一定质量的溶质,所以 A

12、错误 C 正确。,答案:C,2.有关溶解度的图象题,解题指引:关于溶解度曲线,通常考查的内容为物质溶解 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首先看清整个曲线的走势,其次能找出 各温度对应的溶解度,最后是交点的意义。该题型几乎是每次 考试都必考的内容,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所有内容均是对溶解 度内涵的理解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夯实基础即可解决。,(1)一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如图 13。,图 13,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 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饱和状态;溶解度曲线下面的面积上 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依其数据配制的溶 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上面的面积上的 点,依其数据

13、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该溶质 有剩余。,(2)多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如图 14。,图 14,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 变化的情况;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比 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若两种物质的溶解,纯的方法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曲线为 “陡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曲线为 “缓升型”,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曲 线为“下降型”,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纵 坐标表示体积),曲线也为“下降型”;根据溶解度曲线能进 行有关的计算。,度曲线相交,则在该温度下两种物

14、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溶 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图表示的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 曲线。,图,图,例 5(2014 年梅州)20 时,分别向盛有 10 g 水的 A、B 两支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充分溶解后,观察,(1)20 时,_(填“A”或“B”)试管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2) 图中_( 填“M” 或“N”) 表示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3) 要使 B 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_(答一种即可)。,(4)将 10 时 M 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20 (假设水不蒸发), 其 溶 质质 量 分数 _( 填 “增大

15、 ”“减 小 ”或 “ 不 变”)。,解析:(1)B 试管中有未溶解的固体,所以 20 时,B 试管 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2)20 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比甲物质 小,所以图中 N 表示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3)乙物质的溶解 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要使 B 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继续溶 解可采用的方法是加水或升高温度;(4)M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 高而增大,所以将 10 时 M 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20 (假设水 不蒸发),不会析出晶体,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答案:(1)B (2)N (3)升高温度(或加水),(4)不变,综合图象题 例 6(2014 年广东)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16、(,)。 A.向一定的饱和石灰水加入氧化钙 B.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产生氧气,C.用一定量的双氧水制取氧气,D.向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插入铜丝,解析: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过程中放热, 且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由于溶剂的质量减 少,所以溶质质量会减少,A 项错误;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 体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的质量会减少,但不会 变为 0,B 项错误;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度,不能改变生成 物的量,所以用催化剂和不用催化剂生成氧气的质量是相等的, C 项错误;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所以向一定 量的硝酸银溶液中插入铜丝,溶液的质量会减少,当反应完毕 后溶液质量不再改变,故 D 正确。,答案:D,分子原子模型微粒的表示和变化,例 7(2015 年茂名)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 化学学科的特点,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