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燕歌行 课件 (25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869229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3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燕歌行 课件 (25张)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燕歌行 课件 (25张)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燕歌行 课件 (25张)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燕歌行 课件 (25张)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燕歌行 课件 (25张)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燕歌行 课件 (25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燕歌行 课件 (25张)(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適,这里的“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地战争之事和征夫思妇相思之情。,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h u)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为虏所败。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高适见到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高适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

2、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作者简介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县人,世称“高渤海”,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早年和李白、杜甫共游梁、宋,落拓失意。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全唐诗存诗四卷。其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边塞诗特点 1边塞诗派的

3、产生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文人边塞生活的机遇和经历大大增加,由此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2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歌颂进取,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不满现实的情绪以及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抒发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描绘边塞风光

4、、异域风情。 3、边塞诗的主要艺术特点 (1)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2)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3)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4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 从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开始,边塞诗人逐渐增多,到了盛唐,遂成为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王之涣、崔颢、王翰等。,高适的边塞诗 高适诗中最被人推崇的是他的边塞诗作,与岑参并称“高岑”,是唐代边塞诗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高适曾多次出塞,既目睹了士卒们保卫国家疆土的艰辛,又为边疆战事的节节胜利欢欣鼓舞。但边防失

5、策,边将无能,使战祸连年不息的现实,又使他慨叹万分。因此,他的边塞诗既有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也有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 高适的边塞诗音响嘹亮、语句整饬,贯注着雄迈奔放的气势和激昂慷慨的精神。唐代人对高适诗的评价是“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悲壮”概括高适诗的风格。他的七言古诗尤其写得气势奔放,情感激荡,音韵铿锵。今存高常侍集十卷,收诗240余首。,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问题: 燕歌行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发展变化? 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哪些人? 哪些景?,人:将帅 士卒 士卒 思妇 事:战争 景:塞外秋景,思考:按照什么顺

6、序写战事的?,战事发展的顺序: 出师失利被围结局 (心愿),文本研习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1)对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 (2)对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主要是赞颂,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将领闻警受命率兵出征,局势紧急,战火蔓延。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

7、缓和渐入紧张。 透过这金鼓震天、旌旗遮天蔽日、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写出了边地自然环境的恶劣,而敌人的进攻却如暴风骤雨般猛烈,可看出官兵处境的险恶。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对比。战士在前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居营帐,流连声色苦乐不均,死生迥异。 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 (愤慨),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衰草连天,孤城落日,力竭兵稀,重围难解,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边塞秋末景色(衰败、萧瑟、凄凉) 唐军兵力(枯竭),衬托出战事的惨烈,唐军伤

8、亡惨重。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对比,将领身受皇恩常轻敌冒进以求赏;士卒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愤慨) 这是全诗的中心,也是前后转折的关键。上一层写将领,下一层转入写士卒。,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环境恶劣,敌人凶悍 主要原因还在于将领过于轻敌,只想邀功求赏却不爱惜士兵的生命。,思考:揭示失利原因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将帅 帐下犹歌舞 恩遇轻敌 战士 军前半死生 力尽关山,烘托: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赏析第三部分:被围,1.仅仅写了征人、思妇之间相互思念之情吗?,2.为了加深主题的表达,这部分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思考:全诗以“李将军”作结

9、,有什么深刻含义?,这四句,与前两层内容照应:把士卒与将领对照,以见志向、品格之尊卑;把李广与当今诸将相比,以见才能、功德之高下。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整体感知诗意 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此诗的主题是谴责边塞将领在朝廷的怂恿下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给兵士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牺牲。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时说:“沉痛语不堪多读。”,为什么这首诗歌能成为众多边塞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赢得大家的喜爱。诗中充分展示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既表达立功边塞

10、的豪情壮志,又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提出见解,因此,一方面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热情颂扬,另一方面又对将领奢靡生活强烈不满,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对边将的讥讽嘲弄。全诗内容丰富,包含着对边塞情势较长时期的见闻感受,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与概括力度。此诗不仅是高适的名篇,而且堪称边塞诗之杰作。,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性文字:,1.从诗歌表现手法的角度完成。 2.从诗歌表达主旨的角度完成。 3.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时说:“沉痛语不堪多读。”谈谈你对“沉痛语”的认识。,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