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河渠书 课件(35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869009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河渠书 课件(35张)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河渠书 课件(35张)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河渠书 课件(35张)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河渠书 课件(35张)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河渠书 课件(35张)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河渠书 课件(35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河渠书 课件(35张)(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 学究天人 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第5课 河渠书,语言积累,1.通假字 (1)然河菑衍溢,害中国也尤甚:_ (2)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_ (3)乃厮二渠以引其河:_ (4)九川既疏,九泽既洒:_ (5)百姓飨其利:_ (6)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_ (7)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_ (8)其奉邑食鄃:_,同“灾”,灾害,同“导”,疏导,疏通,同“斯”,分开,同“酾”,分流,疏导,同“享”,享受,同“疲”,疲惫,同“傍”,依靠,沿着,同“俸”,俸禄,(9)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填决河:_ (10)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_ (11)北渡污兮浚流难:_ (12)佗小渠披山通道者

2、,不可胜言:_,同“以”,以上(下),同“淤”,淤泥,同“纡”,纡曲回转,同“他”,其他,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之限:_ 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_,2.一词多义,(1)数,难以行平地,数为败:_ 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_ 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_ 数岁,河移徙:_,屡次,计算,技艺,几,经历(过),另外,(2)更,(4)稍,予越人,令少府以为稍入:_ 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_,微小,逐渐,渐,岁因以数不登:_ 舜登用:_,丰收,进用,(3)登,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_ 便于砥柱之漕:_,乃厮二渠以引其河:_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_,连词,来,连词,因此,介词

3、,在,介词,比,(1)以,3.虚词归纳,(2)于,4.古今异义词 (1)以别九州 古义:_ 今义:_ (2)害中国也尤甚 古义:_ 今义:_,我国上古行政区划。,中国的代称。,中原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3)漕从山东西 古义:_ 今义:_ (4)便于砥柱之漕 古义:_ 今义:_,比方便。,比较容易(做某事)。,崤山以东的地方。,山东省。,5.说说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 (1)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_ (2)令齐人水工徐伯表:_ (3)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_ (4)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_,使动用法,使肥沃,名词作动词,用表测量,名词作形容词,

4、道直少曲折,使动用法,使变成田地,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穿二江成都之中:_ (2)秦以为然,卒使就渠:_ (3)甚哉,水之为利害也:_ (4)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_,省略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固定句式(无异:和相同),7.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 译文:_ _ (2)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译文:_ (3)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 译文:_ _,禹以为黄河上游地势高,水流湍急汹涌,难以在平地上顺利通过,,水的为利为害太大了!,江河决口都是上天的事,不容易用人力强加堵塞,堵塞了也未必,多次泛

5、滥冲毁堤岸,于是分开两渠来疏引黄河水流。,符合天意。,背景展示 古代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统一规划与修建全国范围的灌溉系统。河渠书的阐述也符合这一原理。“洪水猛兽”一词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洪水的认识,也反映了他们对洪水的恐惧。正因为如此,大禹治水才受到中华民族的推崇乃至世界人民的赞扬。从远古到秦汉这一漫长时期,人们一直从事着治水修渠的工作。司马迁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总结了人类在这一伟大斗争中的经验和教训,写成了河渠书一文。 瓠子堵口是西汉时黄河一次大规模的堵口工程。,知人论世,元光三年(前132),黄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决口。洪水向东南冲入巨野泽,泛入泗水、淮水,淹及十六郡,灾情严重。汉

6、武帝派汲黯、郑当时率十万人堵塞,未成功。丞相田蚡为了私利,反对堵口,说河决是“天意”,不能靠人力强塞,此后黄河泛滥23年。直到元封二年(前109),才派汲仁、郭昌率数万人再次堵口。 汉武帝亲临现场,并命令随从官员自将军以下都参加堵口劳动,工程十分艰巨。堵口采用的方法,有人解释为桩柴平堵法。堵口需要薪柴,砍光了百里之外的淇园竹林。汉武帝还作瓠子歌记述了决口造成的巨大灾难、堵口工程的艰巨性和堵口采取的措施。堵口成功,在堤上建宣房宫作纪念。,文化常识,书 “书”是史记的五种体例之一,它分门别类地记述了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典章制度,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史记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史记共

7、有“八书”,依次为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和平准书。,名言警句,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古代大禹治水、抑水害、功施三代 春秋战国时,各国积极兴修水利,功绩卓著,1.脉络梳理,整体把握,河渠书,收效微 失败多,太史公感慨,表达对水利的关注以及写作原因,揭露弊政 警示朝廷,汉代兴修水利的情况,2.初读感知 河渠书重点写了什么事?,答案,答案 全文共14段,按照时间先后,记叙了从大禹治水到汉元封二年(前109)黄河瓠子

8、堵口及其以后各地区屡兴水利,开渠引灌等史实,讲述了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史。它是系统介绍古代水利及其对国计民生影响的权威性记录。司马迁在此书篇末,历叙他考察过的江淮河洛等众多水系和地区,从而归结为一句话:“甚哉,水之为利害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对水的可为利又可为害的两面性的认识和对水利问题的重视和关切。,1.“水之为害”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请结合文章,说说有哪些“人为”因素。,要点突破,答案,答案 (1)豪门的阻挠,如武安侯田蚡出于私利,请皇帝把黄河决口之事不必放在心上。 (2)气数迷信思想的干扰,把黄河决口问题看作是天意。 (3)汉武帝治理黄河过度耗费人力和财力。,2.“甚哉,水之为

9、利害也!”“利害”二字是此“书”的关键,说说文中是如何阐发这一观点的。,答案,答案 河渠书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在叙述中,作者强调了水对人类的危害,同时也用大量笔墨叙述了人们治理水患的经过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最后,以太史公评论的方式为全书结论:“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答案 以“书”述典章制度,以“表”排列大事,从而网罗古今,包括百代,打破了以年月为起讫(如春秋为编年史)、以地域为划分(如国语为国别史)的局限,创立了贯穿古今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通史先例,成为正史的典范。历来人们称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强调本纪、世家和列传的重要性。其实,作为全书的组成部分,表、书都有纪、传不能代替的独立

10、的价值。严格地说,史记应是纪传志书体,是一种综合体史书。,有人认为:礼乐增减,律历改易,兵法权谋,山川鬼神,天和人的关系,趁其衰败适时实行变革,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作八书的根本原因。请你结合本篇文章作简要分析。,延伸探究,答案,大禹治水的里程碑意义 大禹治水改“堵”为“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孟子说:“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大禹治水时总结了其父鲧以“堵”的方法治水而失败的教训,采取疏浚的方法治理洪水,终于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大禹顺应了自然规律,导溪水而入江河,导江河而入大海,才使洪水不再四处泛滥;让龙蛇入渊,鸟兽上山,穴居、巢居的老百姓回到便于种

11、植庄稼的地方安居乐业,促进了农业生产,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素材运用,1.课本素材,点击素材,人与自然是平等的,是并列的,是整个自然界中的共生物。人与自然,都是生命,应该是互相观照的。当意识到这一点时,人才能感受到:天然的钻石、琥珀、珍珠,是自然的珍贵;连绵起伏的群山,是自然的雄伟;烟波浩淼的江海,是自然的壮阔;广阔无际的沙漠,是自然的贫瘠。甚至对于人自己,欣赏那人性未开的小孩子,也能感受到自然的纯粹。自然的价值,就在于自然。是群山,让人脱离了低眉弄眼而抬起了双眼;是山泉,以叮咚的清响,呼唤人的清纯;是野地的青草,告诉人们回归自然的普通。,运用示例

12、,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唯有遵循自然的规律,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才能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所有不遵循自然的规律而破坏自然的行径都是错误的,想要征服自然也是徒劳的。,大量海洋生物濒临灭绝 五十年后人类将无鱼可吃 在所有的海洋生物中,有四分之一的栖息地是珊瑚礁。但是在过去的50年内,珊瑚礁的数量已经减少了27%。光是在1998年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中,世界珊瑚礁的数量就一下子减少了16%。造成珊瑚礁死亡的最直接原因是海水变暖。当然,海洋中来自太阳的辐射增加和渔民野蛮的捕鱼方式也是珊瑚礁消失的重要原因。人类科学技术使捕鱼速度和数量都超过了海洋的天然补给能力,这样造成的

13、结果是很多鱼类的数量正在锐减,甚至到了灭绝的边缘。现在海洋中鱼类的总量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减少。五十年后人类将无鱼可吃。,2.课外素材,【选材感言】 科学家一直在发出警告,如果人类对海洋的破坏和过度捕捞等趋势持续下去,那么不久全世界的鱼类和海产品数量将处于崩溃边缘。鱼类被捕捞殆尽的近海生态系统很容易遭到外来物种的入侵,疾病很容易大规模爆发,海岸上也更容易发生洪水,有害的藻类会疯狂生长。整个生态环境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新“大禹治水”传奇 今有大禹者,非古之大禹也,不过同名,倒也为一小官。来到这个城乡接合部前,带头人对他兀自一笑:“让地方时政来栽培你,我不亲自上阵培育你了。”大禹一听便暗道:此乃“险恶”之地也。然,果不出人之所料,此乃是非遍地,令人头疼。,本文题目有什么好处?,思悟要点,提示 题目新颖,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借“大禹治水”之名,写“大禹治理城市”,新传的写法构思独到,既有吸引读者的作用,同时也暗含文章的主旨:治理城市也和治水一样,宜疏不宜堵。,提示,美文深读,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提示 展示全文的写作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