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一 我与地坛 教案(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868539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一 我与地坛 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一 我与地坛 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一 我与地坛 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一 我与地坛 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一 我与地坛 教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3 页 共 3 页我与地坛【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教学过程】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史铁生, 1951 年生于北京市, 1967 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 1969 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 21 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

2、工厂当工人, 1981 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 1979 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983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我与地坛写于 1989 年 5 月,改定于 1990 年 1 月,全文 1 万 3 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

3、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现在皇祗室、拜台、斋宫等主要建筑保存尚好。 基本解读 本篇课文的内容涉及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深邃而透辟,在感情处理上沉郁而厚重,文笔优美而坦诚,提供了品读分析的多种资源。课文分析可以考虑以作者感情为中心。全文的总体情感发展是:追寻,解答。课文节选的是第一第六两个部分

4、。前半部分是追寻的开始,后半部分是答案的初现。 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 15 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生与死有着怎样的联系?我应当怎样活?后者是作者追思的核心。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表达了他在感情上对地坛的感激,在精神上对地坛的仰赖,在心理上对地坛的迷恋。为什么地坛对作者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是因为在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不夸张地说,是地坛

5、不动声色地拯救了作者,这便构成了第一部分的抒情基础。人应当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当年,作者只有 21 岁,可以想像他所遭受的打击有多么巨大,他内心的痛苦有多么深重,特别是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他自然想到了死。但他通过思考,终于在生死问题上作出了明智的抉择。从文章本身来看,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作者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阅读时要仔细体会作者在特定

6、情形下的心境,以及地坛在这时所给予他的抚慰和启示。在这一部分里,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 第二部分作者假设了一位园神,在与园神的精神对话里,作者着重回顾了最关键的问题,即为了什么活下去?怎样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如果师生找准了这个关键的核心问题,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钥匙”。可以说,如

7、何面对命运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写作是作者赖以维持生命的最初动力,为此当得到别人的肯定的时候,他感到快乐,甚至“整整一宿高兴得没合眼”;他风魔,因为他想写得更多,得到更多的表扬和肯定;接着,他恐慌,因为他担心文思枯竭,担心不能再得到别人的表扬。 “我干吗要写作?”对这个问题思考使作者进入了本篇追思的核心怎样活下去?“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人想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窥视到了人性的根本,作者开始释然,“不过我想,活着的问题在死前是完不了的。”虽然这给作者带来了新的疑问,“是消灭欲望同时也消灭恐慌呢?还是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性?”但是作者这次并不焦虑,因为园神告诉他:“这是你的

8、罪孽和福祉。”如果人生就是这样的矛盾重重,那么就坦然面对这并行而来,并将并存于我们的有生之年的“罪孽和福祉”吧。怎样活下去?这就是答案。 精华鉴赏和问题探究 作者从地坛公园的景物中感悟到了人生真谛,那么地坛公园的景象如何?试用一句话概括。(“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作者感悟到的真谛又是什么? 进入史铁生眼中的是些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它们全很卑微,繁华都市中行色匆匆的健康人无暇也无意关注它们,可是它们不是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在生存吗?它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有了它们的存在,倒使这里不再“衰败”,毫无疑问,正是这些原来不能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

9、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作者在这里以沉凝而富于哲理的语言告诉我们他经过几的思考: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一样,死亡也不该由自己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我们的任务仅仅是在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地生存,生命的自然进程就可带给个体和周围世界以和谐安宁。 作者在述说自己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所思所想,并没有谈论这样严肃的内涵,而是以一种平静的语调向读者作了倾诉,并且还提到了“上帝的安排”。作者真的相信有个上帝在安排自己的命

10、运吗?显然不是。不难理解,当一个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够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当然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 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里,看着每一个幼小生命的活动,作者领悟到了生命存在的自然法则,接着,他开始思索怎样活下去的问题。尽管十五年间这座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但是祭坛石门中落日那寂静的光辉把“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映照得灿烂,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还有那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那雨燕的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的时刻、总是引人猜想的那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那不管你是忧郁还是欣喜,总是“镇静”地站在那儿苍黑的古柏,那夏天的暴雨、秋天的落叶带来的气息,等等,全都是无

11、人能够改变的。这些任谁也不能改变的东西印证了古园历久而弥坚的活力,这种活力正是作者参悟的自然法则下生生不息的自然的生命力的所在,它们是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 而实际上,作者的实际行动也告诉读者,他相信的是自己与不幸的顽强抗争,他相信的是自己的不懈拼搏。作者对于生死问题的正确抉择,使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司马迁说过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十五年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抉择是正确的,他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成功,连连获奖,以自己原有的初中文化的底子而成为一名作家。这是他冷静思考的收获,这是他明智抉择的结果,这是他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顽强拼搏的成功。 2 习题解说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理解作者的情感,找寻作者生存的力量源泉。 参考答案:参见精华鉴赏和问题探究。 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面对困惑,我们应当积极思考,努力解决。学会冷静地分析自己,进而思考更广阔、更深刻的问题。 参考答案:参见基本解读。 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这是一个比较艰深的问题,只须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理解,不必强行给出统一答案。 参考答案:(略)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