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三篇《孟子》三则(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865049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三篇《孟子》三则(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三篇《孟子》三则(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三篇《孟子》三则(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三篇《孟子》三则(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第三篇孟子三则(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 (2017预测)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14题。(15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语。(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2)曾益其所不能 () (3)行拂乱其所为 ()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 劳累。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 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3. 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段运用排比手法列举事例,以此增强论证气势。 B. 第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炼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炼

3、激发人的斗 志,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C.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D. 文章讲的是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析】文章第段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都是从反面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故选B项。4. 本文第段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请再写出一个类似的人物事例 或一句名人名言(含名人姓名),并说说从中你得到了什么有益的启示。(4 分) 名人事例:朱元璋从乞丐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或:宝剑锋自磨砺出,梅 花香自苦寒来朱熹)。 启示:人要担负重担,有所作为,必定要先经历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砺,所 以在成就一番大事业之前,自己要有承受苦难的能力。 【解析】首先我们要理解文中列举的这六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即他们在成就大事业之前,都经受了一番磨难。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列举相关人物及其事迹即可。如朱元璋从乞丐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等;也可列举名言警句,如: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朱熹;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巴尔扎克。启示可结合自身事例来说明。政德才能立得稳、立得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立政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