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三篇《孟子》三则(一)鱼我所欲也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865046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2.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三篇《孟子》三则(一)鱼我所欲也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三篇《孟子》三则(一)鱼我所欲也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三篇《孟子》三则(一)鱼我所欲也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三篇《孟子》三则(一)鱼我所欲也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三篇《孟子》三则(一)鱼我所欲也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三篇《孟子》三则(一)鱼我所欲也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三篇《孟子》三则(一)鱼我所欲也课件(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第三篇孟子三则,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一)鱼我所欲也,一、重点词语积累 1.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_通_,意思为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通_,意思为_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通_,意思为_ _通_,意思为_,辟,避,躲避,辨,辩,辨别,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德,得,语气助词,欤,与,知识梳理,(4)乡为身死而不受 _通_,意思为_ 2.古今异义 (1)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_ _ 今义:豆类植物 (2)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古义:_ 今义:计时器具,从前,向,乡,RJ: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EJ:古代盛羹汤或其他食物的器皿,古代的一种量器

2、,3. 重点实词 (1)故不为苟得也 苟:_ (2)死亦我所恶F 恶:_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2005 (4)贤者能勿丧耳 丧:_ (5)一箪食,一豆羹 箪:_ (6)蹴尔而与之 蹴:_,苟且,憎恨,讨厌,祸患,灾难,丢掉,RJ: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EJ:古代盛食物的竹器,RJ:用脚踢EJ:践踏,(7)乞人不屑也 不屑:_ (8)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_ (9)妻妾之奉 奉:_ (10)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 _ (11)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_,RJ:因轻视而不肯接受EJ:不值得,表示轻视,即不愿意接受,益处,侍奉,RJ:停止,放弃EJ:止,罢休,天性,天良,二、内容探究 本文开头从“鱼

3、”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2015云南) 答: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生动形象地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答:强调人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 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做出正确的选 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 善心,做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 “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 善心罢了。,3.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 (2011北京) 答: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今为 所识穷乏者得

4、我而为之。 4.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 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 之。”课文中论述的是哪种“心”?(EJ课后习题) 答:论述的是羞恶之心。,5. 鱼我所欲也的观点是什么?分别用了哪些论 证方法阐明观点?(EJ课后习题) 答:观点:“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 生取义。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文章用鱼和熊掌来 设喻。 举例论证,从“一箪食乞人不屑也”可 以看出。 对比论证,第一段从正反两面说明为什么要 “舍生”;第二段从反面证明了“舍生而取义” 这一观点。,三、拓展延伸 1. 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2015云南) 答:示例:

5、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现实生活中, 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扬,而 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会遭到人们的唾弃。,2. 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取义”;有的说 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取义”是 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RJ课后习题) 答:示例:我同意后一种观点,因为课文分别论说 了“舍生取义”和“舍利取义”,我们平时所遇到 的,多数是在自己的切身利益与“义”之间作选择, “舍生 取义”是最高境界。,(2016天津改编)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回答1 4题。(15分)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死亦我所恶 ( ) (2)蹴尔而与之 ( ) (3)

6、妻妾之奉 (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金题演练,憎恨,讨厌,RJ:用脚踢EJ:践踏,侍奉,RJ:停止,放弃EJ:止,罢休,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为之。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 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3.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 应该“舍生而取义”。 B. 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 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

7、救命食 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 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 强 ,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解析】从文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知,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不是只有圣贤才具有,而是“人皆有之”,故选B项。 【答案】(3分)B,4. 本文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请结合要坚守的具体 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本文强调做人要坚守礼义,有羞恶之心,不为名 利(高官厚禄)所动。作为中学生,我认为,礼义是 不可轻易丢弃的,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更要 淡泊名利,保持高尚的志趣,以免道德沦丧。,【解析】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缺陷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着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联系实际围绕这一中心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