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864981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专题三议论文阅读(10年5考,1820分)重庆近7年中考真题展示(20102016)一、(2013重庆B卷1822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从容淡定陈旭“从容淡定”这词儿耐人寻味,意思是“从容于心,淡定于行”。作为人的一种情怀和精神境界,古已有之。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圣贤先哲、仁人智者,都对“从容”和“淡定”作出了自己的诠释。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_;_等等,无不表现出“从容”和“淡

2、定”的心性情怀。从容包含着从大、从深、从久、从远之意;从容也是一种自由,是人生主体的自我解放,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从容不迫”地不断迈进。淡定就是一种修养。仁而无忧,仁而无惧,实事求是,心怀坦荡,兰心傲骨。淡定也证明一种能力深思熟虑以扬长避短、内省自知以有进有退,这也是大智大勇之人的明智选择。淡定是一种真正的领略和彻悟,表现为“八风吹不动”。所谓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世间八法,并非说“东南西北八面来风”。“八风吹不动”,意思是说: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别人称赞还是诽谤,都能安然不动,泰然处之。能否做到“从容淡定”,多半是性格使然。有人天生就是“悠着来”,遇事比别人慢半拍;有人与生

3、俱来就是“风风火火”,容不得一丁点儿耽搁。相比较而言,后者就难做到从容淡定。在管理学上这叫EQ,也就是所谓的情绪智商。但能否做到“从容淡定”,更关乎后天修养。时下,浮躁、浅薄、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之风还存在,有些人一心想着不付出或少付出却期待大回报,所以办起事来恨不能急吼吼、风火火地让满世界都知道,同时暗中还斤斤计较着什么,都想如古话所说的“早出一扁担,晚归柴满仓”,谁都不想为那巍巍青山做点什么。说到底,还是缺失“从容淡定”的健康心态。近代胡适是公认的渊博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他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都可说是开一代新风,

4、功不可没。他还是新“红学派”考据派的创始人,可以说是将小说纳入了学术研究正轨的第一人。就是这样的一位中华文化巨匠,无论在什么状态下人们怎么看待他,他始终都是坚持“从容淡定”。他有一句名言:“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选自杂文月刊2013.3上(有删改)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从容淡定是人应该具备的情怀和精神境界。(意合即可)【解析】首段指出“从容淡定”作为人的一种情怀和精神境界“古已有之”,显然是对做人的一种暗示,引出下文的论述。接着从古人对“从容淡定”的诠释谈起论述了从容、淡定是什么,如何做到从容、淡定,结尾部分列举胡适的事例,不难看出作者的观点即中心论点:从容淡定的人

5、应该具有的情怀和精神境界。2. 阅读第段,结合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充两位名人的名言。(4分)示例: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每句2分)【解析】本文是补充道理论据,而且指出了补充名人的名言。要根据所论证观点的需要来补充,也就是补充的名言要包含“从容淡定”的内涵,这样才能起到增强说服力的作用。把握此点,再调动平时对名人名言的积累,找到适合的句子即可。3. 文中作者认为一个人要做到“从容淡定”需要哪些条件?(4分)不急躁的先天性格,良好的后天修养。(每点2分)【解析】

6、从第段第一句话,不难看出“从容淡定”与先天不急躁的性格有关;第段中还有一句话“但能否做到从容淡定,更关乎后天修养”。由此不难得出两方面的条件,一是不急躁的先天的性格,二是良好的后天保养。4. 具体说说文章第段引用古语“早出一扁担,晚归柴满仓”的作用是什么?(4 分)形象具体(通俗)(1分)地反映出时下那些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现象,(2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1分)【解析】“早出一扁担,晚归柴满仓”这句古语,本义是讲勤劳才有收获,而用在此处,有深层次的含义。第段中此句的上文,那些浮躁、浅薄、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者,都期待不付出或少付出就能得到大回报,显然是批判的文字。不难看出,此句古语形象具体地

7、反映了时下那些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现象,使文章说服力大大增强。解答此题,同样要结合此句的上下文内容来思考作答。5. 结合全文,理解文章结尾“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这句话的含 义。(3分)不管这个世界怎样浮躁喧嚣,(1分)我们首先得加强自我修养,做到从容淡定。(2分)【解析】此句放在结尾,显然隐含着作者自己的观点。“乱纷纷”正是对第段中那些浮躁、浅薄、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现象的精辟概括,“先把自己铸炼成器”包含着作者“加强自我修养,才能铸成从容淡定的大器”的观点。即不管这个世界怎样浮躁喧嚣,我们首先得加强自我修养,做到从容淡定。二、(2010重庆1822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

8、5题。成熟的稻谷会弯腰野泉电视节目主持人李咏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谈到自己婚姻幸福的秘诀。他说:“夫妻之间难免会因为争吵失和,我每次吵架后总是首先向妻子认错。”记者问道:“如此一来,您不觉得很没面子吗?”李咏笑呵呵地说:“成熟的稻谷才会弯腰。”成熟的稻谷才会弯腰,这是一句多么朴素而深刻的哲言。成熟的稻谷之所以会弯腰,是因为它经过默默地孕育已经结出成熟的果实。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忽视了这个道理。难怪孟买佛学院将弯腰作为学生入学的第一课。孟买佛学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在它的正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门高l.5米,宽40厘米。一个成年人进去,不仅要侧身,而且还得弯腰,否则就是碰了壁也无法入内

9、。所有新来的学生,都会由他的老师带领着来到这个小门,弯腰进出一次。老师教育大家说:大门当然进出方便,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要进入的地方没有很宽阔的大门,或者,有的大门不是随便可以进入的。这个时候,只有学会了弯腰侧身、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的人才能进入,否则你只能被挡在门外。这是佛家的哲理,其实也是人生的哲学。你留意过大雪过后的雪松吗?它的树枝因积雪而压弯了腰,低垂下来。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曾这样想,不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吗?雪压青松也弯腰,岂不愧对先人的赞誉?思绪一闪而过,眼球早被另一雪景吸引。人行道上的梧桐,虽然它们也琼枝玉叶,高低错落,交叉穿梭,但却有很多枝条因不能弯腰而被雪压断了。原来雪松之

10、所以在大雪的重压之下弯下腰来,为的是不让自己折断,为的是往后的日子继续挺拔向上。原来,弯腰并非就是软弱,而是一份弹性,一种韧性,是生命的一种更深刻的睿智!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些弯腰成就了他们,让他们从凡人走向圣贤。需要指出的是,弯腰并非毫无原则的妥协,而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对于外界的压力,我们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住的时候,不妨弯一下腰。是的,有时弯腰就如同蝉蜕。那不是倒下,而是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摘自2009年11月20日广州日报,有改动)1. 阅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成熟的稻谷会弯腰”的理解。(

11、4分)一个睿智(或“成熟”“有头脑”)的人(2分),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必要时会做出妥协、让步(2分)。【解析】通过文章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弯腰”指的是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联系上下文内容可知这个“弯腰”就是文章的中心,即“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2. 孟买佛学院将“弯腰”作为学生入学的第一课有什么目的?(4分)让学生学会在必要时弯腰侧身(或:让学生在必要的时候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2分)以适应未来社会(或“才能达到目的”。2分,如果答成“才能进门”只给1分)。3. 列举雪松后,作者为什么还要举梧桐的例子?请谈谈理由。(4分)通过正反对比(2分),证明适时的弯腰是为了不让自己被压

12、折,在往后的日子里才能继续挺拔向上(或:强调了“弯腰”的重要性。2分)。【解析】题干讲了两种事物,一是雪松,二是梧桐,通过仔细分析两种植物的不同结局,可知这里用的是对比论证,通过对比论证使文章论点更加鲜明、突出,更有说服力。4. 请分析最后一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4分)有时弯腰就如同蝉蜕。表明人在必要时的弯腰能改变自己(2分),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2分)。5. 请结合你的一次“弯腰”经历,谈谈你对“弯腰”的认识。(4分)5. (4分)示例:体育课上,我误将篮球砸在了好朋友小雅的身上,她因此好几天不理我,我因为所谓的面子、尊严也没理她。后来,我想了一下这么做不值得,便首先开口向她道歉,我们因此和好和初。通过这次经历告诉我,适时的弯腰会让我们收获不一样的惊喜。(结合实际,有经历(2分),有认识,表达清楚(2分)。)【解析】首先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即在压力过大的时候可适当地放松一下,妥协一下,体会到这一点,结合实例,表达清楚即可。政德才能立得稳、立得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立政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