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语文复习_现代文阅读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0861700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5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高考语文复习_现代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成人高考语文复习_现代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成人高考语文复习_现代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成人高考语文复习_现代文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成人高考语文复习_现代文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人高考语文复习_现代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高考语文复习_现代文阅读(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 答题技巧 真题分析,现代文阅读能力,理解,分析,鉴赏,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筛选信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2、分析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答题模式: 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 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 第三步整合答案。,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方法指津,1、摘取法 需要概括的内容往往是文章中或段落中的主要词语或句子,这

2、些重要的词语往往镶嵌在主要语句之中,重 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段的首或尾或中间,概括时,只要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概括的任务也就基 本上完成了,这种方法,就叫做摘取法。,从文章的第二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题型示例,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桷树荫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抖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如果没有了古柳,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不少人沉洒于人间丰腴,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郭熙的画面

3、充满强劲的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答案,因为冬天的树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测试反馈,“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作者在这一段中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初答: 修正:,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 多数

4、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参考答案,2、归纳法 要求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一定要思路清晰、用语准确、抓住要点。,第一步找相关语句; 第二步逐句提取信息; 第三步根据题意对选出的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方法指津,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参考答案,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

5、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鉴赏评价(能力层级C),1、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 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

6、式的总括。,2、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语言方面: 寓丰富的感情于平实的语言中。本文的语言是平实的,却蕴含着作者对日历、对生命的真挚感情,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而有意味。 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3、鉴赏评价思想内容,找出有效区间。,提取主要内容,寻找表达主要之点的重要词语。,整合信息。,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二、表达方式类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三、行文段落类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 四、形象物象分析型 五、人称表达类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7、。 六、其他:,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比喻 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把对象,拟

8、人 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使对象具有情感,抒发作者感情。,排比 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夸张 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

9、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对偶 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设问 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反问 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反复 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借代: 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

10、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2、表现手法类,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

11、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以小见大:表现人、事。 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遇到其他手法请及时补允。,二、文章的表达方式的分析鉴赏,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同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12、,结合文章具体分析。,1.描写,运用描写手法总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的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1)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3)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13、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 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2.叙述,插叙:对主要情节起到补充交代、扩大容量、丰富完善的作用,并可以调节叙事的进展节奏,使 情节的发展更加完整,更加合理。深化主题,使得故事情节曲折有致。 倒叙:将结局突出醒目地呈现给读者,使其得到有效的强调,并由此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力量和强烈的悬念感。吸引读者的兴趣,使得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14、,3.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是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 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有的议论用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为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总之,议论一般用于记叙文开头是解决为什么记叙的问题;用于中间是为了起衔接作用,加强上下文的联系;用于文章结

15、尾是为了收缩全文、深化中心、画龙点睛。,4.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三、行文段落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 命题分析鉴赏,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 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 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 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结构上的作用: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

16、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四、形象物象分析,1、人物形象的分析: 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 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 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2、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