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 怀疑与学问习题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854941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 怀疑与学问习题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 怀疑与学问习题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 怀疑与学问习题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 怀疑与学问习题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 怀疑与学问习题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 怀疑与学问习题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 怀疑与学问习题课件 新人教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8课 怀疑与学问,第五单元,第18课 怀疑与学问,1,2,3,4,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mn cn( )或迷信。 (2)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li s( )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基础过关,盲从,流俗,基础过关,停滞,(3)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tn zh( ),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4)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b n z p( )了。,不攻自破,基础过关,C,基础过关,D,基础过关,4(2018宁波)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2、爸爸买了智能手机,他听说用WiFi上网会有风险,请你根据知识卡片提供的相关信息,告诉爸爸在公共场合使用WiFi的注意事项,以有效保护个人信息。要求表达合理、得体,字数在80字以内。,基础过关,黑客在公共场合搭建一个无需密码登录的WiFi网络,取一个与知名WiFi热点相近的网络名。等用户登陆后,便可以监视、扫描和记录用户在网上的操作信息,甚至盗刷网银。,如果手机WiFi开关处于打开状态,手机往往会自动搜索并连接到黑客搭建的WiFi网络;如果手机WiFi处于关闭状态,直接使用3G、4G数据流量,用户的信息就不易被黑客获取。,基础过关,_ _ _ _,爸爸,在公共场合使用WiFi上网要注意以下几点:

3、不要登录无需密码的WiFi网络;最好关闭手机WiFi开关,尽量使用3G、4G数据流量,这样个人信息就比较安全。,课内精读,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课内精读,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

4、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课内精读,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课内精读,B,课内精读,2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_ _ 3句是怎样证明论点的? _ _ _,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

5、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句是用道理来证明论点的。句从反面说理,句从正面说理。或:句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进行道理论证。,课内精读,4画线句第句中的“常常”和第句中 “一切” 能否删去?为什么? _ _ _ _,不能删去。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的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课外赏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4题。 学问和智慧 罗家伦 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

6、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课外赏读,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或“冬烘先生”。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课外赏读,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

7、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矻矻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譬如孟德尔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课外赏读,再说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在达尔文以前,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何以不能发现物竞天择、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等达尔文发现以后,赫胥黎慨然叹曰:“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

8、?”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课外赏读,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

9、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课外赏读,若把学问譬做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骨,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或巴黎圣母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美术史,尤其建筑史,都可以证明。,课外赏读,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选

10、自中学题库,有删改) 注释寸积铢累:形容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就能积少成多。铢(zh),古代重量单位。 矻矻穷年:终年都非常努力、勤劳。矻,读k。 无关宏旨:不关涉主要的宗旨,多指于大局无碍。 探骊得珠:历难冒险才能求得珍品。比喻做文章等抓住了要点。,课外赏读,D,课外赏读,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 _ _ 3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过程。 _ _ _ _ _,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首先作者提出“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的观点;其次作者强调“智慧必须以学问作基础,才靠得住”;接着作者运用比喻

11、证法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述唯有从学问中产生的智慧才牢靠、精澈、宝贵。,课外赏读,4结合本文观点,联系以下材料,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学问和智慧”。 只有勤奋一项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节选自季羡林成功),课外赏读,_ _ _ _ _ _,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我们平日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勤奋刻苦,多学知识和本领,并在生活中开动脑筋,灵活运用。,写作能力片段仿写,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逻辑严密,语言准确。请你以读书的苦与乐为话题,写一段话。要求论证要合理,200字左右。 _ _ _ _,读书真是太累了,尽头也没有,很少从中找到乐趣。其实,读书苦与乐的交响曲,苦中有乐,乐中有苦。先说苦吧,每天早上都依依不舍得离开温软的被窝起床。,写作能力片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