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一:专题4 赤壁赋 课件(共40页)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853592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9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一:专题4 赤壁赋 课件(共40页)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一:专题4 赤壁赋 课件(共40页)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一:专题4 赤壁赋 课件(共40页)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一:专题4 赤壁赋 课件(共40页)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一:专题4 赤壁赋 课件(共40页)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一:专题4 赤壁赋 课件(共40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一:专题4 赤壁赋 课件(共40页)(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赤壁赋,书香晨读,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文本总结,时文赏读,书香晨读 开卷有益,国学讲堂,1.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篇)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造山,只差一筐土就可以堆成山了,但是我却停下来(没堆成),这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比如平整土地,即使我只倒下一筐土,但我的工作仍有进展,这是我自己在前进。” 【领悟】任何事业都是一步一步地做起来的,不要中途停止,也不要急于求成,此所谓“功到自然成”。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译文】知道了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就能立下坚定的志向。立下坚定的志

2、向以后就能静下心来。静下心来以后就不会浮躁。不浮躁就能深思熟虑。深思熟虑就会出成果。 【领悟】这是天下所有做研究工作的人的心理历程。浮躁的人永远成不了大器。,导入阅读,临江仙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注】 这首词是作者元丰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谪所所作。,赏读:这首词记叙深秋之夜作者开怀畅饮,醉后返归寓所的情景。夜饮雪堂,醒了复醉,归不计时,到家门童仆熟睡不应,暂且倚杖聆听江涛;静夜听涛,豁然有悟,不由慨然长叹尘世劳碌,身不由己,顿生将有限的生

3、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中的遐想。上片记事,悠游潇洒,自由自适,下片抒怀,厌倦纷扰,皈依自然,一形一神两相融合,风姿萧散而襟怀旷达的词人自我形象凸现出来。 此词写出了谪居中作者超然物外的豪放、恬淡和飘逸,反映了他的生活理想和精神追求,表现出了他独特的性格。,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一、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

4、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作品有苏东坡集。,2.背景解读 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由于在政治上遭受到一次严重的挫折和打击,思想异常苦闷,于是便常常在登山临水和凭吊古迹之中来寻求解脱。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前后赤壁赋。,3.古代文化知识 (1)文体知识赋 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

5、体,它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赋”是风靡两汉文坛的文学样式,后世不少评论家把它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相提并论。 (2)乌台诗案 这是北宋有名的一场文字狱。苏轼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状况,但在思想上和王安石变法革新派发生分歧,于是求为外任,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府,对于新法实行中的一些疏弊,也“不敢默视”,后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新法有关的诗文,被言官何正臣等人弹劾为“包藏祸心”“指斥乘舆”,于是在湖州任上被突然逮捕送交御史台治罪,在狱中备受诟辱,几乎被置于死地,后来经多方营救(包括王安石),被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受此牵连的有苏辙、司马光等多人。

6、因御史台又称“乌台”,所以此次事件被称为“乌台诗案”。,(3)干支纪年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符号叫地支。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4)既望、望、朔、晦等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每月第一日为“朔”,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天为“晦”。,此外,一年中还有一些

7、特定的岁时节日,如夏历一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为“元日”“元旦”“元辰”“端日”。正月初七为“人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故又称“上元日”,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五月初五为“端五”“端午”“端阳”。七月初七晚叫“七夕”。七月十五为“中元日”。八月十五为“中秋日”。九月初九为“重阳日”“重九日”。十月十五为“下元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一年最后一天叫“岁除”,晚上叫“除夕”。,二、基础积累 1.通假字,答案:(1)“属”同“嘱”,致意,引申为劝酒 (2)“冯”同“凭”,借助 (3)“缪”同“缭”,连结,盘绕 (4)“尊”同“樽”,酒杯;“属”同“嘱”,致

8、意,引申为劝酒。,2.一词多义,答案: (1)动词,唱;名词,歌词;名词,曲调 (2)农历每月十五日;动词,眺望 (3)方位名词,下面;动词,进军(4)动词,往;动词,像,答案: (5)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介词,在;介词,从;介词,表被动,3.词类活用,答案:(1)名词作动词,吟诵 (2)名词作动词,东下,东进 (3)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4)形容词作动词,亮 (5)使动用法,使舞,使哭泣 (6)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答案:(7)为动用法,为哀叹(8)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9)名词作状语,向南,4.古今异

9、义,答案:(1)白茫茫的水汽 (2)浩荡渺远的样子 (3)指自己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5.特殊句式 (1)举酒属客 ( )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 (3)而今安在哉 ( ) (4)月出于东山之上 ( ) (5)何为其然也 ( )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7)舞幽壑之潜蛟 ( ) (8)相与枕藉乎舟中 ( ),答案:(1)省略句,省略主语“余” (2)被动句,“于”,表被动 (3)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哪里” (4)介宾短语后置句 (5)宾语前置句,“何为”即“为何” (6)介宾短语后置句 (7)省略句,省略主语“其声” (8)省略句,

10、省略主语“吾与客”,6.名句默写 (1)赤壁赋中描绘出秋江的爽朗与澄净,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语句是:“ , 。” (2)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诗句是:“ . , 。” (3)赤壁赋中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 “ , 。”,答案:(1)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2)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3)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4)赤壁赋中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漂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 , 。” (5)苏轼在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语句是:“ , 。” (6)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

11、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 , ”。,答案: (4)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5)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6)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课堂探究 合作学习,一、整体把握,二、文本研读 阅读文章第一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对应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内容要点】本段可分几层?展示了怎样的境界?,参考答案:本段可分三层: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 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吟咏诗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感情色

12、彩以喜悦为主。,阅读文章第二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2.【对应考点:归纳概括文意,分析文章结构】本段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参考答案: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寡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阅读文章第三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3.【对应考点:归纳内容要点,分析表达技巧】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参考答案:本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

13、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阅读文章第四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4.【对应考点:筛选文本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的?,参考答案: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

14、神寄托,摒弃(不取)禄禄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阅读文章第五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5.【对应考点:分析文章结构与表现手法】文章最后一段写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用这一景象作结有何作用?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参考答案: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之上”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结尾用“反衬”写法,用“杯盘狼籍”的杂乱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思路提示一: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15、处境艰危,心情苦闷,有时也从自然山水和佛老思想中悟人生之道。本文借游览赤壁,探讨宇宙人生的哲理,内心深处有其复杂的思想斗争,终究归于热爱生活,关怀世事,人生态度仍是积极、欲有所为的。 思路提示二:我认为本文反映了苏轼消极的一面。文中借客的回答表现了作者虚无和消极的人生观,慨叹个人的渺小,人生的短暂,流露出不能改变自身命运的忧伤和无可奈何。 思路提示三: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其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三、探究争鸣 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出了一种听任自然,随遇而安,慨叹

16、个人渺小,把精神寄托于自然的情感。有人认为苏轼的思想情感是消极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参考答案:本文写的是苏子秋夜泛舟游赤壁的情景。通过景物描写和主客问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惆怅苦闷和抑郁的心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四、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写夜游赤壁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情怀?,点击进入 古今对译 文白互通,文本总结 巩固学习,一、技法归纳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饱含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