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60834587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PDF 页数:93 大小:885.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知识点整理(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传播 第一章 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一、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从技术角度看,互联网是一种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 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称为一个节点。 2、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硬件上看,计算机网络由若干计算机、相关的通信设备(如网卡、调制解调器、网关、路由器 等)和有线或无线通信线路组成。 软件上看,计算机网络由网络通信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应用系统组成。 3、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分类 网络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进行分类 。 1 二、连接的演

2、进:互联网发展的内在逻辑 1、机器与机器的连接:互联网诞生 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ARPAnet)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为了应付可能的战争,阿帕网的设计 目标之一是,即使它受到外来袭击,仍能正常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这一网络采用了“分布式”结 构。“分布式”网络去掉了中心交换点,形成了一张由许多节点连接而成的网络,每一个节点都有多 条途径通往其他节点。 正是“分布式”的网络结构,为互联网成为一种“去中心化”的(Decentralized)、分权的新兴媒体 奠定了基础。这种结构不仅使网络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也造就了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与控制 的复杂化。 这种分权结构因此蒙上了一层乌托邦的色彩。

3、一些人认为,网络具有一种重新赋权的能力,因 而可能成为一种民主的工具。 从起源看,互联网本身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它解决的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问题, 目的是实现机器间的信息传输与共享。 2、内容与内容的连接:互联网走向“媒体化” WWW是互联网中的一种应用方式。它的主要思想是,利用互联网传送超文本信息(即包括文 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且信息之间可以用超链接进行关联。 WWW浏览器是一种图形化的网络操作界面,它打破了必须使用命令才能执行网络操作的局限, 使得网络的操作变得简单、方便和趣味盎然。更重要的是,WWW中的超链接思想,使得网络信息之 间通过链接产生了丰富、多元的

4、关系,这突破了过去传统媒体的线性的、封闭的信息组织模式。 广域网(WideAreaNetwork,WAN)和局域网(LocalAreaNetwork,LAN)的区别主要在于网络节点分布 1 的地理范围,以及通信距离和传输速率。局域网主要用来构造单位的内部网;广域网则主要是公用数据通信网。 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通过传输介质来实现连接。有线网络中,各个计算机之间必须用一 定的介质来连接。无线网络则采用视线介质进行数据传输。 互联网上的所有信息相互连接,变成了一个统一的内容网络。WWW的普及,使得”Web网络“成 为互联网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于是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 应运而生。 2 随

5、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社会化搜索” 和“社会化搜索引擎”的提法也开始出现。 3 3、人与人的连接:Web2.0与社会化媒体兴盛 2004年以来,互联网开始了新一轮的变革,而这样一个变革的核心特征是调动用户参与的 Web2.0。 人们对Web2.0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即它是指允许用户广泛参与网络内容建设和交互的技术。网 络不仅是“可读的”,也变得“可写”,因此Web2.0整体指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相比于Web1.0,Web2.0具有强烈的交互性、个性化。目前与Web2.0相关的主要技术有RSS (简易信息聚合)、博客(播客)、维基(Wiki)、SNS(社会网络服务)、微博、微信等

6、。这些 技术的共同特点是,进一步突出网络信息生产中普遍网民的作用,并且通过各种应用方式使网民之 间产生更加密切牢固的关系。 总而言之,Web2.0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内容为中心。它是一种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网 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络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建设。 Web2.0的应用,是一种社会纽带 ,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的接收器,同时也是个体能量放 4 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 伴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自媒体、UGC、公民新闻 和社会化媒体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5 自媒体(We Media)指在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技术)环境下,不从属于专业媒体的个体 或组织通过各种网络手段进行自主

7、的信息传播的新形式。自媒体是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 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 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微博、微信订阅号都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自媒体的优势有: 新闻来源多元化,增加新闻的完整度。自媒体令传播权下放,赋予了更多人发布信息、表 达自我的机会。大众媒介从“传播”到“被传播”,受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了一 定程度的保证与强化。 搜索引擎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网络蜘蛛型搜索引擎(简称搜索引擎)和基于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简 2 称分类目录)。谷歌、百度是前者的代表,雅虎是后者的代表。搜索引擎兴起后,也在不断发

8、展从文字搜 索向多媒体搜索扩展,从一般搜索向专业化搜索扩展,从单纯搜索向搜索与社区结合方向发展。而未来搜索引 擎的目标是,实现智能化搜索,这依赖于语义网等技术的发展。 社会化搜索是通过搜索形成一个有共同爱好的人际圈子,又通过搜索每个人的爱好和收藏为用户提供一个更 3 为准确的信息。社会化搜索引擎通常都具备元搜索、收藏、圈子等功能,来满足他们最终达到一个全社会知识 共享的概念。其思路是通过整合用户力量,来补充机器搜索的不足,我们常说的“人肉搜索”也可以被看做一种 社会化搜索。而社会化搜索引擎主要指基于人们的社交网络,针对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搜索的技 术。 一方面,通过博客、SNS、微博

9、、微信等应用,个体可以不断地扩展自己的人际关系资源,构建与延伸自己 4 的人际关系网络,从而为个人的发展积蓄社会资源能量。另一方面,通过Web2.0的应用,个人的声音可以扩 散到社会空间,个人行为放大为社会性行为。普通个体无须传统大众传统媒介的中介,就可以在公共话语空间 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声音有时甚至可能与多家媒体的声音相抗衡。Web2.0使个体有可能获得前所未有的影 响社会局面的能力,在与权威声音的角力中获得一个“杠杆支点”。 强调公众在新闻报道活动中的参与以及新技术对于公民新闻发展的作用。对于公民新闻活动的认识,不能仅 5 限于新闻的发布或传播这个层面,而应该把公民的各种新闻信息生产行为

10、综合在一起考察,包括新闻的采集、 发布、整合、传播,也包括与之相关的评论和其他活动。 自媒体发展要注意的问题:由于缺乏新闻业务专业知识,自媒体人在上传内容时可能会违法 媒介道德伦理。在网络中,由于群体暗示、群体模仿等效应,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的极端情绪,不 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UGC(Users Generated Content)指用户原创内容。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 Web2.0概念而兴起。它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业务,而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即由原来的 以“下载”为主变成“下载”和“上传”并重。在UGC模式下,用户不再只是观众,而是成为互联网用户的 生产者和供应者,体验式互联网

11、服务得以更深入地进行。 2004年以来,UGC这一概念被广泛采用。这可以说是对“由成员生产的内容”的认识的发展。与 传统的由网站生产内容的方式相比,用户生产的内容不仅可以使信息生产的成本转移到用户,从而 减轻网站的负担,而且用户生产的内容更个性化,更丰富多样,更能满足长尾需求。同时,它们也 有助于用户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往往更容易产生黏着力。这些内容可以为网站带来可观的流量, 因而为网站的广告或其他盈利方式提供基础。 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也称社交媒体),是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 其主要特征有如下两个方面: 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 ;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

12、6 社会化媒体常常能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甚至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即时 通信平台上网民传播的信息也会成为大众传播信息的一部分,这是这个概念中“媒体”的那部分含 义。而这个概念中的“社会化”则意味着,这样一种平台要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还依赖于人们关系 的集成,也就是要在人们的社交互动基础上产生较大规模的社会聚合。 4、终端及其连接的升级: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手机通信网络的升级,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二者汇流形成了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 征包括终端的随身性与私人性、信息传播与服务的流动性、个性化与场景化。移动互联网包括三个 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终端连接技术)和应用服务。

13、 (1)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 7 (2)平板电脑、电子书与电子纸 (3)可穿戴设备 8 可穿戴设备的影响: 乐观地看 可穿戴设备是最直接的“人的延伸”,它们可以拓展人的感知、认识能力,以及人与物的信息交互 能力,人在某些方面的能力能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社会关系与内容生产两者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反过 6 来,这些平台上的内容也成为联结人们关系的纽带。而社交渠道也成为内容的传播渠道。 智能手机指具有开放式的操作系统,可以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手机。这些手机可以由用 7 户自行安装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

14、功能进行扩展。在某种意义上,智能手机 就是一个掌上电脑。 可穿戴终端,即以类似于人们日常穿戴物外观出现,具有特定功能的智能移动终端。它们融合了计算机技 8 术、多媒体技术以及无线传输技术,携带更为方便,不仅可以提供与手机等终端相似的信息服务,还可以对使 用者的身体、行为、位置及空间环境等进行监测和数据收集,是移动终端发展的另一个方向。 可穿戴设备将使人体变成双向的“人肉终端”。人体终端化,不仅意味着人对外界信息的获取与 处理能力得到增强,也意味着人体向外界发送数据的方式得到丰富化。 可穿戴终端进一步解放了“手”,这位移动场景下的信息采集提供了新的可能,而谷歌眼镜、 Spectacle等的“第一人称视角”的拍摄,也为“沉浸式”报道(或“沉浸式”新闻 )提供了可能。 9 可穿戴终端增强了环境感知的能力,这为移动状态下个性化信息与服务提供了依据。 可穿戴终端更重要的意义,是成为人体的传感器,它也将是物联网中一类重要的设备。 可穿戴终端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人与终端的融合趋势正在显现。 悲观地看 外部力量的辅助,会使人们某些器官的功能因为使用减少而退化。 可穿戴设备将带来人的一种”外化“,即人的思维活动、内部状态这些本来的隐秘,成为可以感 知、存储、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