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文化研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803238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文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文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文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文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文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文化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文化研究吕剧是中国八大戏剧之一,是近百年来在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个年轻的地方剧种,其发祥地在山东省东北部地区的广饶、博兴一带。吕剧是齐鲁人民智慧的结晶,该剧唱腔简朴,曲调细腻而委婉,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地方戏种。“听见旺相唱,饼子贴在门框上”,就形象地说明人民群众对这一民间音乐艺术的喜爱。吕剧原称“化装扬琴”、“琴戏”,又称“迷戏”,该剧因伴奏乐器主要是坠琴,操琴时不断地上下捋弦,所以也叫“捋戏”,胶东半岛称其为“蹦蹦戏”。

2、建国后,吕剧艺术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其流行区域不仅很快遍布了山东省,并且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中国的东北、新疆、江苏等省份,也相继成立了吕剧的专业艺术表演剧团,使吕剧不仅是山东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而且在全国亦具有较大的影响,在中国文化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因此,研究吕剧的起源,梳理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对于复兴民族文化,繁荣民间音乐艺术,构建区域性的和谐文化,均有重大意义。一、吕剧戏曲文化艺术的滥觞一种文化种类的形成,是有其特殊的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吕剧的形成亦然。据黄河志记载:在1884年以前,黄河下游无防洪大堤,作为人海口的原蒲台县(今为滨州市滨城区及博兴县)一带、博兴

3、县的纯化和阎坊一带、广饶县的牛庄一带、利津县东部等地区,由于没有固定的河床,除春天旱季外,其余季节黄河基本上成漫流的状态,“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是对当时恶劣生活环境的真实描述。人民群众的生活非常困苦、艰难。为了糊口谋生,当地的百姓不得不大批外出逃荒、乞讨。这些以乞讨为生的人们,多以演唱民间小曲为谋生的手段,各种民间的小曲、杂腔、杂调、琴书说唱等艺术形式,就在此地广为流传,民间艺人逐渐增多。当时广饶的牛庄和博兴县的纯化、阎坊一带,是民间艺人比较集中的地方。这些民间艺人为了招徕观众,对说唱内容不断革新,演出形式不断创新,由“跑门子”(到人家门口或院里唱)到“盘凳子”(坐着唱或给人家当吹

4、鼓手),再进一步发展成为“拉地摊”(在地面上摆场子进行化装演唱),渐渐地将小曲、杂调、琴书等说唱艺术变革为一种新的戏曲形式。据滨州市史志办编撰的惠民地区(文化志)资料专辑记载:约在1880年,博兴县纯化、阎坊一带的民间艺人孙中心、刘峦峰等说唱艺人,把带有故事情节的小曲后娘打孩子、审青杨、三打四劝、吕洞宾戏牡丹等,按故事中的人物分别扮成角色仿照戏剧的形式进行化装演出,从最初的三四人,逐渐发展成七八人的演出队伍。在演出形式上有时“跑门子”,有时“盘凳子”,有时“拉地摊”。当时演唱的曲调比较杂,还没有现在吕腔的基本唱腔“四平调”的母体山东琴书中的凤阳歌的曲调,但他们所演唱的后娘打孩子的曲调,却成为后

5、来吕剧中的主要曲牌唱腔之一,至今仍时有应用。以孙中心、刘峦峰为首的一部分艺人,将说唱艺术的演出形式革新为化装演出,对以后吕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虽然当时这种化装演出的艺术形式还不是真正的吕剧,但仍可以说这是吕剧起源的滥觞。二、吕剧戏曲文化艺术的雏形据东营市史志办编辑的吕剧起源与发展东营市史料汇编记载:1900年的农历12月,由原乐安县(今东营市广饶县)牛庄时家村民间艺人时殿元首倡将琴书段子王小赶脚由坐唱形式改为化装演出,崔心悦(亦有的写为雀兴乐)、崔心庆、谭明伦、武春田等人积极响应,他们凭借多年演唱琴书的从艺经验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化用了京剧、五音戏等剧种的表演程式,并借鉴“跑驴”这一民间舞蹈艺术

6、形式,直接使用了琴书中的曲牌唱腔和道白,经过充实、衔接,经过几天的排练就创作成了地方小戏。他们用竹、纸、布作材料,扎成一个驴子,并加以彩绘,演出时由时殿元头戴破毡帽,腰扎白围裙、鼻眼之间用白灰化成小三花脸,扮成挥鞭赶驴的王小,由崔心悦扮二姑娘,把“驴子”分成两截用带子系在腰间,做骑驴趱跨状,在坠琴、扬琴、三弦、笛子、板鼓等乐器的伴奏下,二人载歌载舞,表演形式活泼、生动,使多年坐唱的说唱艺术琴书活了起来,使原来主要以第三人称的坐唱形式,发展成为有人物、有声腔、有对白、有表演、有道具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从而确立了吕剧表演艺术形式的雏形,吕剧戏曲文化艺术步入了初步形成阶段。三、吕剧

7、戏曲艺术的渐趋成熟吕剧声腔艺术经历了一个在“百曲杂陈”的基础上,吸取了“凤阳歌”的曲调,再由“凤阳歌”曲调发展成为“四平腔”(在民族作曲手法上即为“变四为宫”)这样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唱段结构上也经历了由“曲牌联缀”到“板式变化”的嬗变过程。山东琴书被时殿元等民间艺人发展成为化装扬琴后,以其载歌载舞的演出形式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由于当时社会的迫切需要,化装扬琴发展迅速,演出区域也迅速扩大到齐鲁大地。1910年后,时殿元与弟子崔心悦等组成“共和班”,先后到掖县(今莱州市)、黄县、蓬莱等地演出化装扬琴剧目王小赶脚、光棍哭妻、小寡妇上坟、三打四劝等,受到了胶东地区人民的普遍欢迎。蓬莱的民间艺人翁

8、乐明等,积极推崇这一表演形式,并组织上演了三打四劝等曲目,其中苏宝送妹一折戏引起很大的反响,迅速在胶东地区传播开来,自此胶东区域的化装扬琴也蓬勃发展起来,当地群众亲切地称这种演出形式为“小驴戏”、“蹦蹦戏”。民国二十九年(1918年)化装扬琴由广大农村和小城镇进一步传播到了城市,民间艺人的演出活动进一步活跃起来。广饶县车里村的张凤辉、张凤阁等人组成化装扬琴戏班,进入济南“风顺茶园”演出王小赶脚、秦雪梅观画联盟、双换亲等剧目。此后,广饶魏家村的“黄家班”、广饶时家村的“同乐班”、博兴艺人杨长兴等九人组成的“顺和班”、博兴刘官庄的“父子班”等多个化装扬琴戏班相继进入济南,在济南“风顺茶园”、“民乐

9、茶园”及大观园等多个地方进行演出活动。此时上演的剧目不仅拓展了单折子戏,如王天宝下苏州、对龙棚、双钗记等,而且根据章回小说创编出了连台本戏五女兴唐、金鞭记、白玉楼,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吕剧以济南作为艺术中心,向齐鲁大地辐射,吕剧艺 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作水平和表演水平也不断提高。1920年至1936年是化装扬琴快速发展并日臻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在齐鲁大地上演出的戏班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数量倍增,知名的民间艺人人才辈出,化装扬琴戏曲的流行区域迅速蔓延、扩大,剧种的艺术水平逐渐提高并日趋发展。其一,曲调形式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在唱腔设计方面,吸取了风阳歌的曲调形式,使化装扬琴的曲调形式获得了更大

10、的发展。据东营市史志办编撰的吕剧起源与发展东营市史料汇编记载:约在1887年,广北一带的早期琴书艺人,油郭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到安徽凤阳拜师学艺,带回了风阳歌,并把此声腔广泛运用到化装扬琴的表演曲目中,因其曲调细腻婉转、纯扑又朗朗上口,易于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深受群众喜爱。其后由于以凤阳歌为基本腔调演唱山东琴书颇有名气,为此,民间艺人们纷纷竞相采用。于是化装扬琴在安徽风阳歌为母调的基础上,创立了四平调,并以四平、二板为基础,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逐渐衍生出慢四平、快四平、二板散板等较丰富的戏曲音乐板式。随之带来的是唱腔结构的变化,随着唱腔板式的丰富,唱腔曲式结构也从初期的曲牌联缀的形式中

11、变化出来,逐步发展成为板式结构。其二,化装扬琴的乐队伴奏阵容不断壮大。在最初以坠琴、拨琴为主的基础上,又加进了民族吹奏乐器笙、笛子和唢呐等,拉弦乐器上加入了抒情性较强的二胡,打击乐器也模仿京剧等剧种的形式,在鼓的基础上,加入了板、钹等,民族乐队的雏形基本确立,乐队的戏剧音乐表现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其三,随着演出区域的扩大和演出活动的进一步活跃,化装扬琴与山东其他民间音乐不断融合,音乐的内涵不断丰富。吕剧在汲取五音戏、东路梆子、京剧等戏曲音乐成分的基础上,又借鉴茂腔、柳腔的戏曲音乐,逐步发展成为唱腔板式丰富化、演出剧目多样化、角色行当明细化、演出形式规范化的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艺术形式,化妆

12、扬琴这一戏曲艺术逐渐走向成熟,并成为吕剧的前身。四、“吕剧”剧种名称的由来关于“吕剧”剧种名称的由来众说不一,有多个解释“版本”。根据山东文化艺术志资料汇编的详细记载:说法之一是化装扬琴剧目王小赶脚演出时,是用竹、布、纸经过彩绘制成“驴”为道具,当地群众就把这种化装扬琴称为“驴戏”;说法之二是在化装扬琴的孕育期,博兴县民间艺人孙中心曾说,咱们的戏是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说法之三是因化装扬琴的演出剧目大多反映青年男女的爱情、家庭伦理等内容,两口为“吕”,所以就将此戏称为“吕戏”;说法之四是因该剧种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它在演奏时需要不时地捋上捋下,便常常捋出“滑音”的声音效果,

13、所以,人们就将以坠琴为主要伴奏乐器的戏叫“捋戏”;说法之五是因剧种形成的初期,多以吕洞宾戏牡丹作为开场戏,故观众和民间艺人们便以剧名中的第一个字“吕”字作为剧种名称。“吕剧”剧种的名称正式确定是建国初的1953年。据山东文化艺术志资料汇编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挖掘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山东省成立了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文艺工作者通过对山东各地的戏曲剧种的充分调研,决定把化装扬琴(当时各地还多以驴戏、迷戏、琴戏、新扬琴戏、小戏、蹦蹦戏等称谓该戏种,没有统一的名称)作为改革的试点,并把小姑贤、蓝桥会作为试验剧目。1951年,山东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把王安友的短篇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成戏曲搬上幕台,成为“吕

14、剧”划时代的经典戏剧作品,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吕剧”在山东地方戏中“龙头老大”的地位得到了确立。同时,济南市化装扬琴剧团被济南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正式的文艺团体,更名为“济南市鲁声琴剧团”,山东省文化局也抽调“精兵强将”,于1951年夏成立了“山东省歌剧团”。1952年,时任山东省文教厅副厅长的王统照和文联副主席陶钝,一起观看了“济南市鲁声琴剧团”演出的化装扬琴剧目,并对这一戏剧艺术形式大加赞赏,认为化装扬琴剧种的演出形式新颖活泼,唱腔艺术及说唱方言上有鲜明的山东地方特色,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剧种,应该有一个规范性的剧种名称。为此,陶钝建议以“鲁剧”称之,王统照认为“鲁剧”之称缺乏与剧种内在

15、的必然联系,遂提议取中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阴律之“六吕”中的“吕”字为剧种名称,使之涵盖原戏名中的谐音“驴”、“捋”等。这一建议被采纳,从此吕剧成了山东原化装扬琴的统一称谓。1953年,山东省原歌剧团更名为山东省吕剧团,同年11月,原济南市鲁声琴剧团亦更名为济南市吕剧团。从此,吕剧这一剧种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得以跻身于中国八大戏剧之列而享誉祖国各地。吕剧是山东省的代表剧种,是在山东琴书这一说唱艺术的基础上,以“凤阳歌”为曲调母体,借鉴山东其他地方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发展而来的,它是山东省特别是黄河三角洲区域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劳动人民生活的写照、精神的寄托、智慧的结晶,还是广大人民追求“真、善、美”,抨击邪恶,弘扬正气的内心体现。吕剧文化深深植根于民间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支艳丽的奇葩。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