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RLC谐振电路

上传人:xy****7 文档编号:60800781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2.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报告-RLC谐振电路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实验报告-RLC谐振电路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实验报告-RLC谐振电路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实验报告-RLC谐振电路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实验报告-RLC谐振电路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报告-RLC谐振电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报告-RLC谐振电路(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实验 实验十一 RLC 谐振电路的特性与应用 第 1 页 实验题目:实验题目:R RLCLC 谐振电路的特性与应用谐振电路的特性与应用 姓名:林霁澜 学号:2014011144 日期:2015.12.15&2015.12.24 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实验 实验十一 RLC 谐振电路的特性与应用 第 2 页 一、一、 实验实验目的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 RLC 并联与串联谐振回路的基本特性、主要特性参数,并 初步了解其典型应用。 二、二、 实验实验电路图及其说明电路图及其说明 选频作用是 RLC 谐振电路的基本特性,在电子电路中有广泛的应用,常用来实 现信号的选频放大、自激振荡和滤波等

2、。掌握 RLC 并联谐振回路和串联谐振回路的 特性及其主要特性参数十分重要。 考虑到 RLC 并联谐振回路在实际应用中更为普 遍,所以本实验以 RLC 并联谐振回路作为研究的重点。 ( (1 1) ) RLCRLC 并联谐振回路并联谐振回路 图 1 RLC 并联谐振实验电路 如图 1, 虚线方框内的部分为晶体管 T 及相关的阻容元件组成典型的共射极放大电 路,RLC 并联谐振回路是其集电极负载。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使晶体管 T 工作在放大 状态,射极电阻RE2是电流取样电阻,引入了较深的电流串联负反馈,使得从集电极看 进去的输出电阻很高,所以晶体管的集电极输出电流便可看成是受输入电压控制的 交

3、流电流源。 图 1 的交流等效电路如上图所示(图中 ) 。晶体管集电极电流即为 RLC 并联谐振回路的激励电流。 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实验 实验十一 RLC 谐振电路的特性与应用 第 3 页 对于 RLC 并联谐振回路,其阻抗 () = 1 + ( 0 0 ) 其中, = 0为品质因数,0 = 1 = 20为谐振电路的无阻尼自由振荡频率。 由此阻抗模与相角随频率变化的关系为: |()| = 1 + 2( 1 ) 2 ,() = arctan ( 1 ) 进一步可推导出该 RLC 电路的 3dB 带宽: = 0 而对于图 1 所示的实验电路, 当回路谐振时, 输出电压与激励电流的相位相同, 与晶体

4、管集电极电流相位相反。 假设满足( + 1)2 , 为晶体管基极与发射极 之间的动态电阻,则晶体管射极信号电压近似等于输入电压,即 = 2 2。这说明调节即可改变(压控电流源) ,同时回路的激励电流可通过测量射极 电压间接获得,即: = 2 当 RLC 并联回路谐振时,输出电压与射极电压两者相位刚好相反。 故 RLC 并联谐振回路的阻抗可以利用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 = 2 = 2 阻抗的模和相角分别为: |()| = | | | | 2 () = + 由此可见, RLC 并联谐振电路阻抗可以通过测量输出电压与射极电压间接得到。 (2)(2) R RLCLC 串联谐振回路组成的陷波电路串联谐

5、振回路组成的陷波电路: 图 2 RLC 串联谐振实验电路 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实验 实验十一 RLC 谐振电路的特性与应用 第 4 页 用 LC 串联谐振回路组成的陷波电路如图 2 所示,实际上是 LC 支路的阻抗与电阻 R 的 分压电路。在回路谐振频率上 LC 支路的阻抗很小,输出电压也很小,而在远离谐振频率各 点,LC 支路的阻抗较大,输出电压也较大,从而有效地抑制了谐振频率附近的信号,这就 是陷波作用。 三、三、 预习报告预习报告 (1) 测量 RLC 并联谐振回路的频率特性(阻抗特性)及主要参数 实验电路: 图 1 RLC 并联谐振实验电路 如图,利用共射级放大电路组成一个压控电流源作为

6、 RLC 并联谐振回路的激励, 于是有如图所示的交流等效电路,集电极输出电流 ic与等效交流电路中电流源 iS反相。 图 2 RLC 并联谐振实验电路交流等效电路 而对于 RLC 并联谐振回路,其阻抗 () = 1 + ( 0 0 ) 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实验 实验十一 RLC 谐振电路的特性与应用 第 5 页 其中, = 0为品质因数,0 = 1 = 20为谐振电路的无阻尼自由振荡频率。 由此阻抗模与相角随频率变化的关系为: |()| = 1 + 2( 1 ) 2 ,() = arctan ( 1 ) 进一步可推导出该 RLC 电路的 3dB 带宽: = 0 在实验中测量 RLC 并联电路的阻

7、抗特性时,采用以下计算公式: () = 2 = 2 故阻抗的模和相角分别为: |()| = | | | | 2,() = + 实验任务: 实验电路如图 1 所示。其中直流电源电压 VCC为+12V,调节电位器 RW使得晶体管 T 的 ICQ1.0mA,输入信号 vi为函数信号发生器产生的峰峰值为 30mV 的正弦交流信号。 测量 RLC 并联回路的谐振频率 fo,并记录谐振时输出电压 vo与射极电压 ve波形。比 较测量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分析两者存在误差的原因。 注意: 1、 对于幅度小噪声明显的波形,可将示波器的通道“带宽限制”打开,测量时用 “光标手动测量” ;被测信号频率高于 200k

8、Hz 时,探头衰减要设置为“10”。 2、 测量谐振频率 f0时,以输出电压与激励电流同相时的频率为准。 理论值 仿真值 实验值 f0 503.3kHz 495.5kHz 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实验 实验十一 RLC 谐振电路的特性与应用 第 6 页 测得 RLC 并联回路的上限截止频率 fH和下限截止频率 fL并通过计算得到 RLC 并联回 路的带宽 BW 和品质因数 Q。 注意:测量上限截止频率 fH和下限截止频率 fL时,输入信号幅度保持不变,以输出电 压幅度等于谐振时的输出电压幅度的 1/ 2 时的频率为准。 谐振时输出 电压幅度 上限截止频 率 fH 下限截止频 率 fL 带宽 BW=f

9、H-fL 品质因数 Q=f0/BW 理论值 511.2kHz 495.3kHz 15.9kHz 31.6 仿真值 537.5mV 504.1kHz 487.7kHz 16.4kHz 30.2 实验值 通过测量画出 RLC 并联回路的阻抗特性曲线,即阻抗的模与相角随频率变化的曲 线。实验中要保持输入电压幅度不变,适当地改变信号的频率,通过测量各频率点的输出 电压 vo和射极电压 ve所获的数据画出回路的阻抗特性曲线。 f vo幅度(mV) ve幅度(mV) o-e() f vo幅度(mV) ve幅度(mV) o-e() (2) RLC 并联谐振回路的选频应用 vi为峰峰值 30mV 的正弦交流信

10、号,根据上述实验数据所得到谐振频率 f0,改变输入 信号 vi的频率依次为谐振频率 f0的 0.9 倍、0.95 倍、1 倍、1.05 倍、1.1 倍,测量其相应的 输出电压 vo的峰峰值,并记录输入波形与输出波形,观察电路的选频放大作用。 0.9 f0 0.95 f0 f0 1.05 f0 1.1 f0 vopp-仿真值(mV) 81.4 160.6 537.5 172.9 90.7 vopp-实验值(mV) vi为-15mV15mV、频率为 f0的方波信号,记录此时电路的输入波形与输出波形, 观察电路的选频放大作用。 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实验 实验十一 RLC 谐振电路的特性与应用 第 7

11、页 (3) RLC 串联谐振回路组成的陷波电路 如图为 LC 串联谐振回路组成的陷波电路,实际上是 LC 支路阻抗与电阻 R 的分压电 路。在回路谐振频率上 LC 支路阻抗很小,输出电压也很小;而在远离谐振频率各点,LC 支路的阻抗较大,输出电压也较大,从而有效地抑制了谐振频率附近的信号,这就是陷波 作用。理论计算有0= 1 2 = 503.3 输入峰峰值为 1V 的正弦交流信号,保持输入电压的幅度不变,改变其频率,测量 输出电压 vo,画出输出电压随频率变化的曲线。注意确定谐振频率 f0。 f vopp (mV) 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实验 实验十一 RLC 谐振电路的特性与应用 第 8 页 f

12、 vopp (mV) 备注:由于在中需要测量不同倍频的输出电压峰峰值,故此处取峰峰值以利用数据。 观察陷波应用。改变输入信号 vi 的频率依次为谐振频率 f0的 0.5 倍、0.8 倍、1 倍、 1.2 倍、1.5 倍,测量输出电压 vo的峰峰值,并记录输入波形与输出波形。 0.5 f0 0.8 f0 f0 1.2f0 1.5 f0 vopp-仿真值(mV) 418.7 137.8 0.2 114.3 252.3 vopp-实验值(mV) 四、四、 实验数据整理与分析(原始数据附最后)实验数据整理与分析(原始数据附最后) (1)(1) 测量测量 RLCRLC 并联谐振回路的频率特性(阻抗特性)

13、及主要特性参数并联谐振回路的频率特性(阻抗特性)及主要特性参数 A、测量回路谐振频率 f0,并记录谐振时输出电压 vo与射极电压 ve波形。比较测量结果 与理论分析结果,分析两者存在误差的原因。 示波器波形(黄色为输入交流小信号 vo) : 理论值 仿真值 实验值 f0 503.3kHz 495.5kHz 556kHz 实验中测得电路谐振频率与理论值相差较大,分析原因有: 1、 实验中使用的电感标称误差为10%,涤纶电容标称误差为5%,精度较小,故可能 两者实际值小于标称值而导致0= 1 2偏大; 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实验 实验十一 RLC 谐振电路的特性与应用 第 9 页 2、 实验中测量信号的频率较大,示波器探头的耦合电容对测量有一定影响: 3、 光标手动测量存在误差,且判断达到谐振为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反相,在谐振点的 判断可能存在偏差。 B、测得 RLC 并联回路的上限截止频率 fH和下限截止频率 fL并通过计算得到 RLC 并联 回路的带宽 BW 和品质因数 Q。 实验数据: 谐振时输出 电压幅度 上限截止频 率 fH 下限截止频 率 fL 带宽 BW=fH-fL 品质因数 Q=f0/BW 理论值 511.2kHz 495.3kHz 15.9kHz 31.6 仿真值 537.5mV 504.1kHz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