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797023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1)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1)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1)内容摘要:本文通过翔实的资料阐述了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以及教师参加精品课程建设的做法,指出了目前我国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assroom teaching conducted in our school and enough full and accurate dat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

2、cance of the first-class courses work and the approach for teachers to take part in the first-class course work.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first-class courses construction an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it. 关键词:精品课程 教学质量 互动性 评审Key words: first-class course, teaching quality,

3、interactivity, examination and appraisal .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高职高专精品课程是指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系统性,适用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XX年教育部开始在全国高等院校启动精品课程建设。XX年3月在辽宁对外经贸职业学院高教研究室主持召开的一次关于教学质量问题的讨论会上,笔者首先提出

4、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想法,得到了入会的吕院长的鼓励和支持,会后在国际金融教研室进行了工作部署,开始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XX年11月笔者主讲的国际金融课程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现在,XX年精品课程建设和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为了使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申报工作进展顺利,深刻理解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少走弯路,多出成果,本人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体会。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1、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招生人数 生师比 1999年 108万 11:1 001年17万 18:1 002年20万 8:1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各普通高校的招生人数在逐年增加,生师比也处

5、于上升趋势中。如右表所示,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生师比为11:1,XX年招生达320万人,生师比为28:1。三年时间学生人数增加了3倍,而教师人数却基本没有得到相应增加。国际上生师比的平均水平为14:1 ,现在我们的生师比已经远远超过了国际水平。在教育资源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学生人数成倍增加,这不可避免地会促使教学质量的下降。去年全国高职高专就业率只有40%,有一个省的就业率甚至只有8%,大多数的高职高专学生遭遇待业,这一方面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出台的下岗职工优先就业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教学质量下降导致毕业生素质的下降。人才素质的下降势必会削弱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所以,提高教

6、学质量事关重大。 、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真正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从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看,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要成为世界的工厂,制造中心。而在东亚制造业产值中,日本占的比重为56%,中国只占16%。说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前景广阔。而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级技工。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工人中,初级工所占比重为60%,中级工占36%,高级工只占4%。发达国家高级工占技术工人的比重为40%左右,是我们的10倍。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高级技工短缺60万人,月薪为6000元的数控机床操作工仍然供不应求。另一组数

7、据也怵目惊心:美国煤产量占全球煤产量的20%,每年因公死亡人数为平均40人;我国煤产量占全球煤产量的10%,每年因公死亡人数却高达15000人。可见,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的重要性。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为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提供了商机,我们能否抓住机遇,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取决于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建设国家精品课程便是一重大举措。 再从我国就业结构看,全国劳动力资源亿人,城乡从业人员亿人,其中城镇亿人,占城乡从业人员的33%,农村亿人,占城乡从业人员的67%。城镇劳动者中,登记失业人员681万人,登记失业率%,加上下岗职工则失业率达7%,已达到国际警界线。我国目前一方面失业率较高,另一方面高级工短缺

8、,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工作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二、如何参加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 高职高专的专业课首先成为校级精品课的基础上,参加省级精品课的评选,最后形成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课的评选是由专家按照评审指标逐项评分进行的。高职高专的评审指标不同于普通高校。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特点,我们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1、理论教学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套,形成完整体系,突出产学结合特色,能很好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并尽可能考虑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接轨;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大纲系统完整,能充分体现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成果,

9、指导思想把握准确,教学大纲既是参评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又是指导学生自学的纲要。教学大纲除了对本课程基本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外,还应根据学科的发展加以更新,提出培养学生能力的措施,阐明本课程与有关课程的联系,充分体现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并提出相应措施和办法; 、课程主要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应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并亲自主持、设计和指导实践教学;同时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梯队,教学队伍中配备足够数量的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并具备一定比例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及企业兼职教师

10、; 4、教学条件上,应重点考察实训大纲、教材、学生指导书等教学辅助材料建设及实训硬件设施条件,实训项目开设等内容,除在数量上要符合实践教学要求,还要在质量上反映出高要求; 、教学方法上,要处理好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关系;要恰当地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把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知识本身转向同时讲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法,注重“双语教学”应用;同时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效果上,应考察理论和实践环节考核方法指标,国家精品课程应在考核方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考核方式、方法应科学、适用、

11、灵活、多样;考核的重点,除了“三基”内容外要着重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全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能真实反映高职高专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水平。 三、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今年是教育部首次启动精品课程建设,运行一年来成果显著。各高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创新。辽宁省评出100门精品课程,全国评出151门精品课程。作为自始至终都在关注并亲自参加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一员,我感到这项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1、评审环节的问题。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国家精品课程应在省级精品课程基础上产生,省级精品课程应在校级精品课程中产生。这种三级制在专家的严格评审下确实能够体

12、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国家精品课程”也名副其实,成为全国同类课程的示范课。制度是规范的、严密的,然而执行的结果却是苍白的、无力的。在报到国家级精品课程评选的上千门课程中,有的课程质量很差,甚至不如某些校级精品课程。追究原因,一是因为校级精品课程的评选出了问题。校级精品课程的产生是基础性工作,它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以后两级的评审专家是否作无用功。只有在校级领导重视,全校教师普遍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的前提下,才能真正产生本校范围内出类拔萃的课程。然而有的学校报送的精品课程是缺乏竞争机制的,不但没能选出最高水平的课程,甚至连主讲人行为都是被迫的。二是省级精品课程的评审环节欠缺。有的省没有按照教育部的规定

13、组织专家对各校报上来的精品课程进行认真评审,而是由一个或几个人草率决定,致使有的优秀的校级精品课程却没有机会参加省级精品课程的评选,有的优秀的省级精品课程却没有机会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评选。三是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评审工作需进一步完善。“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评审至关重要,只有在本课程或本行业的专家认真评审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然而在XX年11月对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评审过程中,一位专家需评审一、二十多门课程,而且涉及到不同学科、不同行业。隔行如隔山,外行专家在评审本行精品课程时,水分有多大可想而知。因此可能造成表面功夫不错而无实质内容的课程被选入国家精品课程。这样选出的国家精品课程在向全

14、国高等学校开放时,必然会经不起推敲,有损于国家精品课程的光荣称号。2、文字材料准备的问题。在报到教育部参评的各门课程中,材料的提供五花八门,缺乏统一性、规范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佐证材料不充足。精品课程报送的材料中有关课程负责人的教学科研成果及其学术科研成果,有的老师列出了很多著作、立项、文章等研究成果。但用什么来证明这些成果都是真的呢?最好配有书名、目录等佐证材料。至于报送的实训、实践课的材料,多数课程都是用文字来描述何时何地学生参加何种实践活动,我觉得这是没有说服力的,最好配以照片或其他方式的佐证材料;还有校内外专家对参加评审的课程的评价,也应该有足够的佐证材料,而不应只是由课程主讲人以第

15、一人称的角色来说明。第二,材料组织得粗糙。有的课程的所有材料中,前后部分的内容衔接得不自然;有的课程的所有材料的每一部分都只有两三行字,可谓“言简意赅”,大有应付差事之嫌;还有的材料错别字“不断露峥嵘”。3、录像实况的问题。实况录像在上报材料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通过它对教师和课程的评价是货真价实的。录像实况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讲教师的素质。高职高专的学生大多是本科院校的漏子,他们的能力和素质都比本科生差。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更高的职业素质才能驾驭课堂、传道解惑。因此教学方式应该用“互动式”代替“填鸭式”,这正是高职高专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显著特性,能否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互动

16、性”除了取决于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还取决于实践教学程度的把握。“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高专教学的主力。教师传授的知识要以“必需、够用”为度,关键是实践教学。把精彩的案例因地制宜地、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吸引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根据现场录像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评选的课程中,缺乏互动性、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对学生是否掌握课堂知识的检测环节,而这恰恰是高职课程与本科课程不同的关键所在。二是录像效果不佳。通过录像展示出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全方位的,既有老师的形象又有学生的配合,既有远距离镜头又有近距离特写,尤其对于多媒体屏幕上的文字和图表的处理,应远近适当,疏松有别。然而,在去年报到国家级精品课程评选的课程中,有的课程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