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研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784336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研究江泽民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开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离开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体味到在新世纪教育将肩负重任并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前进,依赖或取决于教育的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在中国目前文化水平程度普遍不高、优质教育和高等教育属稀缺资源的情况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会受到束缚。因

2、此,教育改革的基点就是应尽快普及广大公民的文化水平,使尽可能多的适龄青年得到尽可能好的受教育机会,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自0 年代以来,为克服应试教育各种弊端而获得广泛呼吁的“素质教育”,早已为人们耳熟能详了,但“素质教育”的实施在现实中却没有那么简单。各级教育部门在口头上、文件上言必称向“素质教育”转轨,行动上却固守应试教育阵地。人们一方面义正辞严地谴责应试教育的不是之处,热情洋溢地肯定“素质联盟教育”,一方面却又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在行动上对“素质教育”进行消极的抵制。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得到了迅速

3、提升。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人的文化素质在生产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摆在了我们面前,肩负这一重任的高等教育进行一场深刻改革势在必行。高等教育的扩招也随之拉开了序幕,从 197年到 199年的十几年间,中国的普通大学和学院从9所增加到 1080 所,招生人数从万上升到80 万。到 199年,中国有 1020 所正规学院和大学,有学生1万,占适龄人口%。在000 年,有00 万名新生获准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这虽然与理想的目标还相差甚远,但它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将对中国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第一,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为素质教育的推进创造了良好条件。“学而优则仕”在中国人

4、的心目中已经有几千年,高考也不例外,认为高考是改变人生前途和命运的最佳捷径。因而,在高等教育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必然出现激烈的入学竞争,甚至这一入学竞争延伸到初中和小学的教学上,以成绩为标准评价学生好坏和教师教学质量优劣。家长主要是看孩子的成绩高低,而忽视孩子的综合能力,如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家长看重孩子的成绩,学校的工作中心则集中在抓高考、中考等与成绩有关的工作上,因为学生的升学率高低是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的主要标准,这必然导致地方教育部门和各学校都围绕着学生的成绩大做文章,以至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在升学考试工作中不择手段提高升学率。教育在“功利主义”的引导下,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只能迁就,一到升学

5、考试,教师就早早组织“猜题”复习,学生学习也就在“死记硬背”上花时间,只要能考好,懂不懂道理,会不会实践都无所谓,以至出现“教条条、背条条、考条条,考完以后忘条条”的怪现象。第二,从市场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扩招导致未来就业竞争,将使人才质量得到飞跃。高等教育的扩招意味着未来这一层次的人才数量的增加,未来就业竞争将更为激烈。有人担心大学毕业生今后就业的过剩问题,的确,未来毕业生数量增大,未雨绸缪地考虑研究其就业问题是必要的,但关键是把握怎样一个视角来对待这一问题。面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在离开学校之前的学生必然会考虑到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最有利的位置。市场经济是“优胜劣汰”,每个学生只有学

6、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提高竞争力,为以后就业争取更多机会。这种人才意识将起着连锁反应延续到中小学教育,学生接受教育不再像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依靠“死记硬背”来获取成绩上的高分,更注重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在校生将会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情况,这改变了以往读书不理窗外事,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第三,高等教育竞争机制的形成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校不为生源、生存和发展担心,一切按计划进行,教学质量好坏对一所学校的发展影响不大,因此,一些学校存在着“滥竽充数”,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高等教育逐步实现大众化之后,人们接受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梦,有更多的选择就学机

7、会,这就为人们在众多机会中选择最理想的学校创造了条件,其中教育质量将是人们选择学校的重要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起着关键的作用,毕业生将经历 “优胜劣汰”的过程,否则将面临失业或难寻到理想的工作。因此,学校必须在人才培养上不断提高质量,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使学生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假设一所学校是一个企业的话,那么生源就是原料,学生就是产品,能否确保生源的供给和学生的销售将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如果一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具竞争力,或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而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那谁还敢来这所学校就学。总之,高等教育的扩招形成了人才和学校的竞争,逐步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素质人才。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