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语文新指导二轮复习优选习题:组合强化练5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780425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8.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语文新指导二轮复习优选习题:组合强化练5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版语文新指导二轮复习优选习题:组合强化练5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版语文新指导二轮复习优选习题:组合强化练5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9版语文新指导二轮复习优选习题:组合强化练5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版语文新指导二轮复习优选习题:组合强化练5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语文新指导二轮复习优选习题:组合强化练5 word版含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组合强化练5语基+论述类+诗歌+名句(时间:33分钟赋分:33分)一、基础知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9分,每小题3分)教育和文化的目标,在于发展知识上的鉴别力。一个理想的受过教育者,不一定要,而只需明辨善恶;能够辨别何者是可爱的,何者是可憎的,即在知识上能鉴别。最令人难受的,莫过于遇着一个胸中满装历史的事实人物,并且对时事极为熟悉,但见解和态度则是完全错误的人。我曾遇见过这一类的人,他们在谈话时,无论什么题目,总有一些材料要发表出来,但是他们的见地,则完全是可笑可怜的。他们的学问是广博的,但毫无鉴别能力。()。一个的人,或许很易于写成一部历史,但在论人和论事时,竟是只知依人门户,并无

2、卓识。这种就属于我们所谓缺乏知识上的鉴别力的人。所以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这就所谓是我们鉴别力。但一个人若想有鉴别力,他必须先有独立的判断力,不为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院式的诱惑所动。一个人在成人时,他的四周必有的诱惑,如名利诱惑、爱国诱惑、政治诱惑、宗教诱惑。当一个心理分析家告诉我们便秘症能引起暴躁的性情时,凡有识力者对之,只可。当一个人有错误时,不必因震于他的大名,或震于他的高深学问,而对他有所畏惧。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将许多学问或事实填塞进去就算得上博学,而鉴别力则是艺术的判别问题B.博学不过是将许多学问或事实填塞进

3、去,而鉴别力则是艺术的判别问题C.博学则是将许多学问或事实填塞进去,而鉴别力不过是艺术的判别问题D.博学不过是将许多学问或事实填塞进去,而艺术的判别则是鉴别力问题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汗牛充栋博古通今五花八门莞尔一笑B.汗牛充栋锦心绣口五光十色付之一笑C.学富五车博古通今五花八门付之一笑D.学富五车锦心绣口五花八门莞尔一笑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所以一个人真有学问,其实就是善于辨别是非,这就所谓是我们鉴别力。B.所以一个人真有学问,其实就是善于辨别是非,所谓这就是我们鉴别力。C.所以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就是一个人善于辨别是非,其实

4、这就所谓是我们鉴别力。D.所以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者,这就是我们所谓鉴别力。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9分)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如果没有乡村文化,那么乡村也就成为一潭死水,无从振兴了。如果乡村的振兴只是在乡村建设几间民宿,开上几个咖啡馆,让一些城里人到乡村来换换空气,尽管可以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但是却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振兴。文化赋予了生活的意义。乡村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又超越了个体,是文化将这些个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赋予乡村生活的价值。比如乡村社会中有许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

5、意义。在人们庆祝这些节日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生者与亡者保持了沟通,成为联系密切的共同体。文化也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在乡村社会中,文化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比如要养成尊老爱幼的风气就需要有尊老爱幼的文化氛围。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社会变化相对比较缓慢,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可以教导青年人,因此老年人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有很多渠道获取知识,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更容易利用这些渠道获取知识,要维持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尊重,就需要文化力量。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西方国家在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以乡村社会的消亡为代价的。与

6、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乡村,如日本、韩国,在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都曾经以不同名义推动乡村的振兴,希望避免走上西方乡村消亡的道路。东方社会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乡村文化。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通过文化建设,实现乡村的和谐和有序发展,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但是,物质层面的乡村文化建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物质层面建设上。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文化只是停留在物质建设上,精神文化建设没有跟上,物质文化也就很快消失了。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推动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公共事务就是大家参与来管大家的事情

7、,乡村振兴需要乡村居民之间相互协作,协作的过程就会有更多公共的事务需要大家去参与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逐渐完善乡村的各种制度。比如现在许多村庄制定了村规民约,这就是处理村庄公共事务的手段,但是要避免为了制定村规民约而制定村规民约,要让村规民约真正发挥作用。乡风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要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是相通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推动和村民参与,在乡村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摘编自王晓毅乡村振兴,文化建设要先行)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乡村文化能使乡村充满生机活力,同时也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B.节日文化具有联通

8、意义,可使乡村中的个体连成整体,人与自然成为共同体。C.乡村振兴必须经历一个先物质、经济层面,再到精神、制度等层面的过程。D.在维持乡村良好秩序和实现乡村和谐有序发展上,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力量。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通过东西方对乡村不同态度的比较,意在揭示东西方乡村文化的不同。B.本文从乡村文化在乡村社会的核心地位说起,引出振兴乡村文化这一论题。C.本文从生活意义、社会秩序和振兴基础三方面论述乡村文化对乡村的作用。D.本文在论证中,以不少篇幅阐述在乡村振兴中应如何践行文化先行的做法。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建设乡风文明,不能

9、只着眼于乡村文化的建设,而是必须要在更高更广阔的视野上做文章。B.乡村振兴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的意义之一在于确保乡村社会可持续、良性地发展。C.在村规民约的制定上,只要村民们能够齐心合作,村规民约就能真正发挥作用。D.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城市化和保留乡村不存在矛盾,可避免此长彼消的现象。三、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78题。(9分)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注杜甫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注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描写月亮,“明镜”写出月光的明亮皎洁

10、,“飞”字富有动态美。B.“归心折大刀”运用了典故,吴刚砍树的大刀竟被折断,可见其归心之切。C.“水路疑霜雪”把路上的霜露比喻成洁白的雪,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D.本诗即景抒怀,诗人看到象征团圆的中秋之月,抒发郁结于心的苦闷愁情。8.请结合全诗,简析“林栖见羽毛”和“直欲数秋毫”两句的妙处。(6分)四、名句名篇默写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刘禹锡陋室铭中写居室主人摆脱繁杂公务并暗寓欣喜之情的一句是“”,文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是:“?”(2)庄子在逍遥游中,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先“”,然后才“”,飞腾升空。(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两

11、句,表达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寓意。组合强化练5语基+论述类+诗歌+名句1.B解析 这句话比较的应是“博学”和“鉴别力”,根据语句间的关系,B项对比最恰当。2.C解析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根据使用对象,应用“学富五车”。“博古通今”,通晓古今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锦心绣口”,形容文辞优美。根据语境,应用“博古通今”。“五花八门”,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化多端。“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根据语境中的“名利诱惑、爱国诱惑、政治诱惑、宗教诱惑”,用以说明“诱惑多种多样”,故应用“五花八门”。“付之一笑”,一笑了之,表示毫不介意。“莞尔一笑”,形容微

12、笑的样子。根据语境,应用“付之一笑”。3.D解析 画线语句存在成分残缺和语序不当的问题。A项和B项陈述的对象不当,且只改出了一处;C项没有改正句子的语病。4.C解析 C项,“乡村振兴必须经历一个先物质、经济层面,再到精神、制度等层面的过程”错误,“必须经历”不当,选项对应的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文中说的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而不是“必须经历”。5.A解析 A项,“意在揭示东西方乡村文化的不同”错误,选项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二段,从文中来看,作者意在说明“东方社会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乡村文化”。选项对论据作用的分析有

13、误。6.B解析 A项,“不能只着眼于乡村文化的建设,而是必须要在更高更广阔的视野上做文章”错,割裂“乡村文化建设”与“更高更广阔的视野”的关系,将其对立起来;C项,“只要就”条件关系不当,根据文本第三段“公共事务就是大家参与来管大家的事情,乡村振兴需要乡村居民之间相互协作,协作的过程就会有更多公共的事务需要大家去参与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逐渐完善乡村的各种制度”可知,此项错误;D项,“东方社会城市化和保留乡村不存在矛盾,可避免此长彼消的现象”不当,属于主观臆断,文中没有依据,文中只提到“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乡村”“希望避免走上西方乡村消亡的道路”,据这些内容推断不出选项中的

14、结论。7.C解析 C项,不是把“霜露”比喻成“雪”,而是把“月光”比喻成“霜雪”。8.参考答案 “林栖见羽毛”,走在林间路上能看清栖息的鸟儿的羽毛;“直欲数秋毫”,简直想要数清兔子身上的细毛。烘托出了月光的皎洁,反衬自己内心的愁情。月光越明,愁情越重,极言流离之苦和归心之重。解析 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漂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许不是情愿砍树,而是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使砍树的大刀折断了。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暗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后两联描写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明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方的亲人,祈愿战争平息,国泰民安。全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作者避乱生涯中的愁闷。9.答案 (1)无案牍之劳形何陋之有(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时注意“案牍”“抟扶摇”“沉舟”等字的写法和“水击”的词序以及“何陋之有”的句式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