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组织研究:一个正在兴起的热门课题(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772885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政府组织研究:一个正在兴起的热门课题(1)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非政府组织研究:一个正在兴起的热门课题(1)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非政府组织研究:一个正在兴起的热门课题(1)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非政府组织研究:一个正在兴起的热门课题(1)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非政府组织研究:一个正在兴起的热门课题(1)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政府组织研究:一个正在兴起的热门课题(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政府组织研究:一个正在兴起的热门课题(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非政府组织研究:一个正在兴起的热门课题(1)在当代 社会 科学 研究 中,非政府组织研究(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NGOs)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学人的关注,是一个正在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题域。这一题域的出现和 发展 与 现代 社会各种组织力量的巨大增长相关联,与国际社会和各国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相关联。正是因为这样,非政府组织既是一个越来越常见的社会现象,也是一个正在产出丰硕成果的研究主题。题域的由来与发展应当指出的是,所谓非政

2、府组织,就其所指代的社会现象而论,是人类社会早已有之且屡见不鲜的;但就其作为一个独立使用的学理概念而论,则经历了相对复杂的发展,并且形成了特定的内涵。溯本逐源,学界对于非政府组织现象的关注首先来自于国际事务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近二、三十年以来,国际 政治 与国际关系发展过程中一个得到普遍公认的事实,就是国际舞台上的国际行为主体日趋增多,新的国际行为主体不断出现。这不仅是指随着非殖民化运动的发展而造成的新独立的主权国家的增多,更重要的是指非国家国际行为主体的巨大发展,集中地体现为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急剧增多,其中一些明显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不可缺少的成分。而在当今世界形形色色、为数众

3、多的国际组织中,因其成员身份的不同而可以分为各国政府派代表参加的政府间组织和数量巨大的、由非政府代表参与的非政府组织。据1988-1989年版国际组织年鉴所提供的数据,当今世界有4827个“公认的”国际组织,其中政府间组织为309个,而非政府组织则为4518个。另据统计,在1954年至1968年期间,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年增长率达到了%。前者的地位和作用在国际政治研究中早有定评,而后者的广泛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所起到的越来越大的作用,却是战后以来引人注目的新 问题 。例如,早在联合国草创时期,就有许多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而在联合国建立其功能组织结构时,联合国 经济 社会理事会专门为非政府组织规定了相应

4、的安排,以谋取后者对于相关事务的支持。到 目前 ,已有800多个非政府组织列为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理事会的咨询成员。这些组织不仅可以列席会议,而且可以应邀就某些问题提供咨询意见,其中一些更具有提出会议议案、以书面和口头表述意见的权利。再如,当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大会时,有近300个非政府组织到场;而1992年联合国在利马举行环境与发展大会时,已有1400多个非政府组织到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其活动范围几乎涉及人类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并且因此具有了重要的政治 影响 。这些现象使得一些敏感的学者率先对此进行系统的研究。在他们看来,国际政治研究

5、中传统的国家中心主义模式,过于强调主权国家和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的重要性,实际上片面强调了国际行为主体的国际法资格和地位、参与国际行为的合理性和代表性,将国际组织的行为能力偏狭地解释为缔结条约、建立同盟的能力,而组织结构则指特定的人口聚集、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等等。这显然是一种只关注 法律 资格的研究视角,其片面性在于这一视角有特定指向地遮蔽了许多不同于传统国际组织但确实活跃于国际舞台的诸多超越国界限制的组织,因而与目前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现实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他们特别强调非政府组织的出现所带来的变化,认为非政府组织已经且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于各国政府以及政府间组织有着巨大的影响,

6、因而正在改变着整个国际体系和国际关系格局。他们主张采取一种更具开放性的研究视野和更加宽泛的对象建构,主张用全球(global)事务和全球政治的概念取代强调国家间关系的国际(inter-national)事务和国际政治的概念。当然,在这样的研究发展中,国际关系学界对于“非政府组织”的概念仍有争论和分歧,一些人认为,在跨国范围内活动的“跨国公司”也属于“非政府组织”的范畴,但大多数人主张跨国公司因其逐利动机与行为而应当单独归入特殊的类型。就此而论,这一认识分歧也体现着“非政府组织”作为一个类属概念所具有的模糊性。但是,这一概念所包含和强调的与政府和政府组织相区别的维度,又使得学界宁愿使用这一并不严

7、谨的概念来进行研究。正是在后一种意义上,有关“非政府组织”的研究很快又从国际关系研究扩展到国内问题研究领域。人们意识到,在国内事务中,政府所面对的并不一定是处于离散的个体状态的大众,政府也不可能与每个个人产生互动;相反,在公与私之间、在政府与个人之间,往往存在着一些组织形态。但这些组织形态又不同于公司商号之类早已有之且主要出于经营者的个人私利而创建和活动的组织,相反,它们专门从事政府和私营 企业 不愿做、不常做和做不好的事情。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这类“非政府组织”在越来越多的社会领域中承担着日益广泛的功能,并且与政府组织和私人营利企业之间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学界也在比较研究的意义上发现,特定

8、社会的发展状况和类型与这类“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状况是联系在一起的,透过对特定社会中的“非政府组织”的研究也可以发现此一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于是,所谓“非政府组织”研究便伴随着这一现象的普遍发展而逐步成熟和发展起来了。学理概念的探讨与类型学研究从字义上讲,“非政府组织”作为一个概念确有其含混之处,它以否定性或排斥性表述指代着一个包容性极大的组织空间;但学界在使用这一概念时,除强调其与政府的相对关系以外,又暗涵着一些特定的判断,因而使得这一概念在研究中具有了可操作性。这些判断基本上是针对“非政府组织”的某一方面特征而言的,因而在不同的研究者那里,“非政府组织”概念又与另一些相关概念具有联带性

9、和替代性的关系。首先,“非政府组织”属于“第三部门”(ThirdSector)组织,就是说,它们既不同于政府部门又不同于私人部门,而是超出于两者之外的第三种类型的组织实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它们又是“独立部门”(IndependentSector)。其次,“非政府组织”与其他非政府的私人组织类型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是“非营利组织”(Non-profitSector),尽管它们也许会有经营性活动;但更确切地说,它们所有可能的收入还会用之于它们自身所关注的公益事业,并因而属于“公益组织”。再次,“非政府组织”不拘于地域和行政区划,不拘于参加者的职业身份,而仅仅出于志同道合的志趣而组织在一起,因而是

10、“志愿者组织”(VoluntaryOrganizations),尽管其工作人员未必没有工资薪水。又次,“非政府组织”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居于特殊的地位,因而学术界又将它们归入与国家处于相对一极的“市民社会”组织(CivilSociety);尽管它们与市民社会构成中的那些宗教组织、自娱性联谊团体和政治动员组织有相当的不同,并因而是特殊的“公民组织”(CitizenOrganizations)。 总结 归纳上述各种概念,对于“非政府组织”便可以形成一种操作性概念:“非政府组织”是由抱持相同或相近志向的志愿者组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形式和固定的成员领导结构的、超出于政府机构和私人企业之外而独立运作且发

11、挥特定的社会功能的、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关注于特定的或普遍的公众公益事业的民间团体。其中,民间性和公益性是最为重要的因素,“非政府组织”就是以非政府的方式介入原本应由政府关注的公益事业的组织。在这种操作性概念的涵盖范围内,“非政府组织”的数量极其庞大,因而,学界又不得不首先对之进行类型学研究。一般说来,按照组织成员分布的状况,“非政府组织”可以分为地方性、全国性和跨国性的;但这也与其活动领域的范围大小相关,因而又有关注于地方性公益、全国性公益和跨国或全球问题的不同组织。按照组织结构和层级安排的取向,则有离散性的草根组织(grassrootsorganizations):仅有共同的名称或协调的活动而

12、无严密的组织;或是集中型的全国组织:自下至上有完整的组织系统和组织机构。按照活动领域的性质区分,可以划分为普遍性目标指向和特定目标指向两大类,大部分“非政府组织”是在特定的公益领域内活动,以推进和促进特定的公共目标为己任,同时,也有一些组织关注于普遍性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按照“非政府组织”的行动特征加以区分,即有明确的目标设定、采取积极干预的行动策略的组织与只有行动取向设定、采取温和的广告宣传行动的组织。由此也可由相对于政府的不同位置而区分不同的非政府组织:从全面合作、批评性合作直到避免卷入;相对于国家体制的关系:从全面适应、要求改革直到保持距离。由此也可看出,上述各种类型区分实际上

13、都是连续谱系式的类型界定;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同的“非政府组织”只是在不同的谱系上居于不同的相对位置而已。因此,学界有人又从生命期的角度展开论述,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看作是不同代际之间的发展与更新。这样,从产生之初到现在,“非政府组织”大体经历了四个“世代”的演进。早期的非政府组织以社会救济和福利服务为工作重点,关注于为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个人和家庭提供维持基本生存性质的人道主义援助和物质支持,力图缓解社会不平等现象、紧张和矛盾;此为第一代。此后的非政府组织以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开发为工作重点,致力于面向落后地区或贫困社会的区域性开发援助项目,力图促进和帮助这些地区或社区实现生活水准的改善和提升;

14、此为第二代。第三代非政府组织明确将推动可持续的全面发展作为自身努力的重点,尽管每个组织的功能性目标也许是有限的,但其总的取向则是宏观战略性的,因而它们开始从单纯地提供服务和援助转向着力于制度创设和政策创新,力图在更深远的意义上影响所有相关的公私机构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第四代非政府组织形态初露端倪,尽管在组织功能上变化不大,但这些组织的自我意识有巨大的发展,行动观念亦有明显的改变,它们明确希望结成国际或全国性合作 网络 ,互通声气、互相支持,尽可能广泛地动员大众、尽可能充分地得到政府和营利组织的支持,从而创造出“争取更好的明天”的制度环境。当然,这种代际描述是就总体的发展趋向而言的,而以个殊性形

15、式存在着的非政府组织则仍然是各具特色的。发生学解释与学理性评判正是在上述概念探讨和类型研究的基础上,学者对于非政府组织的研究集中在两个向度:一是解释非政府组织的出现和持续发展,二是评判非政府组织的出现和发展对于社会生活所造成的作用和影响。在解释非政府组织出现和发展的问题上,主要的研究进路有两类:一是从需求方面做出的解释,即认为非政府组织出现和发展关键在于社会存在着特定的需求,因而社会生活客观要求着非政府组织的出现和发展;这类研究着重考察这些特定的需求究竟为何。另一是从供给方面提出的解释,即认为非政府组织的出现和发展关键在于有特定的人力资源和财政资源,因而社会现实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准备了不可或缺

16、的基础;这类研究关注于制度环境和政府治理的变化及其新的资源配置方式。而这些 理论 解释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关键在于政府市场非政府组织的三边互动问题。着眼于需求方面(need-side)的考察和研究,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理论所强调的是,在市场体系即个别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交易无法提供公共物品的情况下,政府也无法合理有效地向选择偏好差异较大的消费者提供能够满足其特殊需求或过度需求的公共物品,非政府组织因此应运而生:向需求较高的人群提供额外的公共物品,向需求特殊的人群提供特别的公共物品。契约失灵理论则强调,由于信息不对称关系的存在,消费者无法在现行的契约制度下有效地监督商品生产者或服务供应商的行为;因而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的特征使得它们能够成为降低监督成本的一种替代性制度安排,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开始以新的方式向消费者提供私人物品,消费者更偏好非政府组织所提供的服务而拒绝市场化的选择或国营机构的安排。新社会运动理论(NSMs)所强调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