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群体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分析研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771377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群体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分析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青少年群体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分析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青少年群体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分析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青少年群体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分析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青少年群体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分析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少年群体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分析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群体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分析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青少年群体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分析研究一、背景概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普及,知识信息共享和网络社区传播构筑的虚拟网络社会已成为“第二生存空间”,形成一种有别于传统社会的“网络社会生活方式”。网络生活的个人文化和虚拟社群特征,决定了青少年群体与网络结合的自我趋势。如不能及时施加有效导引,所谓个体最佳生活方式的追求可能成为他们健康网络生活的障碍,给处于成长期的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等以更为明显的冲击1。人们对于网络社会生活方式的“内涵模糊性、内容丰富

2、性、后果影响性”认知处于发展阶段。国内研究集中于对中小学、高职高专或大学在校学生的网络行为和心理动机的调查,从思维认知、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取向影响入手探讨网络依赖与心理健康、网络文化道德养成、网络社区行为规范及网络学习、网络消费、网络娱乐的现状趋势,基于思想政治纠偏、道德伦理教化、网络犯罪预防给出对策建议2。而国外研究偏重于网络如何改变人类感知行为的网络心理方面,针对网络生活的政府、个人角色的行为逻辑、人际关系、文化传播,着重分析网络人际关系变化、网民心理能量发展、网络商业模式培育,及网络对知识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影响问题,多从网络社会学视角进行理论构建和经验解读3。当前在青少年网络社会生活

3、方式研究中,许多社会学和教育工作者已积极参与到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研究取向上比较重视网络生活引发的负面影响的预防和纠正机制探索,较少涉及健康网络生活的特征分析;从研究程度看,现有成果聚焦于网络生活某一具体行为本身的个性特点探讨,缺乏针对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展开的系统性分析整合。因此,本文将结合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网络社会生活方式,系统地考察青少年群体参与网络生活的内涵与特征。二、研究主题以下从定义青少年网络社会生活方式的具体形态和内涵结构出发,阐述网络行为与青少年人际交往、网络信任、网络依赖和社会参与意识关系,提出网络生活的剖析维度和层次化模型,并澄清各构成单元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网

4、络生活方式的内涵生活方式属于社会学范畴,包括物质资料消费、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人际交往等方面,反映了个人或群体的情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互联网带来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生活空间塑造着一种网络社会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对当代青少年群体的知识学习、思想交流、休闲娱乐等产生深远的影响。网络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与构建是一个群体被动介入和个体主动参与的渐进过程。青少年群体处于成长期的特点、思维的波动性、价值观念的待成熟等制约着网络生活社会化途径的选择,从而导致青少年特定网络生活目的和内容的多样性、以及认知和行为的不确定性。因而,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群体的现实影响和潜在作用,就成为青

5、少年对网络社会化途径的自我认知和自主介入过程。本文基于上述阐述提出一种关于青少年网络社会生活方式的概念定义:特定青少年群体在网络基础设施构建的虚拟空间环境下,受现实社会风气和传统文化对网络文化、网络经济、网络政治、网络社群、网络教育、网络传播等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而形成的与“社会生活方式”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具有青少年特点和约束的“网络心理意识、行为习惯和生活素养”,包括具体的网络生活参与方式和动机态度、价值取向和人格品质。网络生活范畴维度网络社会生活方式是“网络设施、内容服务、个体、群体”相互作用的组合机制。根据CNNIC的数据统计,人们对于网络的应用已从最初的信息资源共享的EMAIL、新闻组、个人

6、主页、BBS论坛等快速覆盖到电子商务、网络游戏、视频网站、博客微博、RSS、社区网络等新的信息使用和交互方式。对于青少年网络社会生活方式范畴,需要基于群体特点进行界定和选择,以抓住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考虑到我国青少年指13岁以上到20岁成年前且多为在校学生的特殊群体,基于这些学生网络使用的“知识获取为主、交往交易为辅”的特点,以及在参与网络过程的具体行为方式和现实的影响度,将青少年网络社会生活方式的范畴划分为如表1所示的结构,包括网络教育、网络娱乐、网络表达四个维度及其子主题,对青少年网络群体的网络生活形态内容从四个维度进行了归类和细分,说明了网络行为与网络空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提供了一种具有

7、实用性和扩展性的分析剖面和调查研究的关键途径。表1 网络生活方式描述维度网络生活方式模型网络社会生活方式总体上表现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化进程,青少年网络社会化是其必经阶段。为更好地适应网络社会迁移的青少年健康成长,就要使青少年的网络行为符合社会价值行动的基本要求,即网络社会规范制约下有目的和节制的网络参与。网络生活方式以青少年群体角色的社会化活动表现出来,包括具体的“行为目标、规范准则”主观因素,及“环境条件、手段途径”的客观约束的相互作用机制。据此提出如图1所示的一种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参考模型,以符合“社会导向行为价值”的“网络群体行为能力”为核心,通过“网络教育与知识学习网络交往与信息表达网络交

8、易与信息依赖网络舆情与社会参与”四个梯度的递增路径对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实施测量评估。进而建立针对青少年群体细分群体的不同网络生活方式映射,开展差异性和相关性分析以系统地归纳和总结青少年网络生活方式的表现和演进。图1网络生活方式模型该模型说明从网络教育与知识学习的本体出发,青少年个体参与网络生活的层次随“动机与意愿”的深化和“经济与应用”的增长,其核心网络生活内容演进为更高层面的价值需求获取、表达、交往和参与,实现了网络生活的工具性参与到能动性主导跃迁,强调社会导向行为价值的道德和精神约束对促进青少年与网络和谐的“网络群体行为能力”积极作用,指明从“动机、意愿、经济、应用”视角的健康网络社会生活方

9、式的教育导引方向。网络生活方式调查社会生活方式研究一般以AIO及其改进量表为测量基础4。本文对网络社会生活方式的调查主要参考AIO等社会调查方法,综合表1和图1提出的网络生活生活方式维度和路径,充分考虑青少年群体的学习、课业、交往、消费和生活特征而设计。研究选取具有中专和高职招生衔接的吉林铁道职业学院为调查研究样本,采用随机抽样法进行青少年群体的网络生活实证调查,覆盖到初高中、中专、高职、专升本的广度,包括入学新生、在校学生、专升本学生。基于作者教授学生群样本分析,得到表2所示高职院校青少年群体的网络生活普及率数据:表2网络生活方式普及率 该群体网络娱乐的比重大于网络教育,以网络音乐、信息获取

10、、网络聊天为参与网络生活的主要方式,体现出与年龄和资历相适应的网络交易偏好的低成熟度。网络娱乐是青少年最开始接触应用,也最容易造成网络依赖,需要重点进行关注。网络表达中的“网络聊天”是相对活跃的应用领域,而网络交友、论坛社区等社会参与度较低,由于青少年意识的非理智特征,应关注通过网络表达意愿的行为以做好引导。网络教育在我校专升本中的应用频率较高在于远程教育课件的使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逐步加大,网络作为学习工具的作用日益重要。而网络购物等交易,对学龄期青少年的应用率处于可接受的较低水平。总体而言,青少年对于网络生活的态度并不纯粹,表现为心理和物质需求的多样性,并受社会经济水平和环境条件制约。在网

11、络认知上还没有将网络看做促进个体学习和加速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处于成长期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网络行为。网络娱乐出现一定的依赖而非沉溺的趋势,作为意见表达的渠道不明显,对净化网络环境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由于青少年个体认知成熟度不同,其网络生活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波动性,但总体上处于教育引导的可控制状态。结论本文将网络生活方式与我国青少年群体联系起来,通过描述网络生活方式的内涵和行为特征,阐述网络行为与网络空间的依存关系。通过网络生活内容层次划分的构建路径,建立了一种针对该群体的网络社会生活描述维度和分析模型,进而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生活现状调查分析,为系统实施健康网络生活的教育引导提供有价值的问题数据输入。青少年群体面对网络生活时所采取的正确态度建立在自我认知和社会规范遵从之中。追踪青少年网络社会生活方式演进同步开展综合健康分析,从而创造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健康发展的网络环境,并正确引导他们适应网络社会化转变的需求,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携手解决的关键问题。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