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对我国宏观粮食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756995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退耕还林对我国宏观粮食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1)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退耕还林对我国宏观粮食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1)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退耕还林对我国宏观粮食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1)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退耕还林对我国宏观粮食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1)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退耕还林对我国宏观粮食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1)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退耕还林对我国宏观粮食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退耕还林对我国宏观粮食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退耕还林对我国宏观粮食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1) 退耕还林是一项旨在改变国家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的大规模工程,该工程将从两方面影响我国的粮食供给总量:一方面,该工程通过粮食补贴的形式鼓励农户将一部分不适宜耕种的坡耕地转换为林地、草地等,这需要消耗相当的粮食储备;另一方面,由于退耕还林本身会减少耕地总面积,从而将减少粮食供给总量。但是,我们目前尚不能确定这种影响的强度究竟有多大,因此,用定量的方法、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考察这种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一、相关文献回顾 粮食

2、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也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粮食问题一直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何为“粮食安全”?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定义,粮食安全就是“要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起他所需要的食品”。国内对粮食安全的研究集中在1990年代,尤其是继1994年莱斯特布朗1 在世界观察上发表“谁来养活中国”一文后,国内对粮食安全的关注程度空前高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粮食的消费量、储备量、贸易量、生产量及特定背景下(如退耕还林)粮食安全等几方面。 在研究粮食消费时,很多学者认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应首先是口粮安全。李成贵2(XX)强调,粮食安全是口粮安全,应与国际市场建立更广泛的联系以解决其粮

3、食缺口问题。当然,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增长,口粮的人均消费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收入增长使得食物来源多样化所致3。 粮食进口的增加是否会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也倍受关注。已有大量的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到的结论是:粮食生产相对缩减是长期趋势;与自给自足相比,放开粮食贸易是更为经济合理的政策选择,它不但不会损害我国的粮食安全,反而会在更低的成本下加强粮食安全4。 对粮食生产的研究比较注重对供给能力的分析,其研究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以预测为主,且各种生产预测之间的差距要比对应的消费预测之间的差距大得多1,5。虽然这些分析的结果并不一致,但所有结果均表明中国未来粮食自给率下降是必然趋势。第

4、二,均强调保护粮食的生产潜力。侯东明6(XX)指出,粮食安全保障与农业常规发展战略分家是世界上具有资源制约农业特点的国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加强战略粮食安全要通过保护耕地及土地的粮食生产潜力的方式实现。李成贵2(XX)也指出,未来中国粮食增产的可能选择是藏粮于仓不如藏粮于地。 退耕还林是提高粮食生产潜力、改善农业发展环境的一种有效方式7。农业发展环境与粮食安全之间呈双向反馈关系,即没有粮食安全,农民势必要继续毁林开荒,从而加重环境恶化,并形成环境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恶性循环。因此,没有粮食安全就难以保护环境,同样粮食安全如不注意保护环境,也难以实现粮食的持续安全8。虽然人们也非常担心大

5、面积退耕会造成粮食总产量减少,但主流观点仍然认为,不能把维护粮食安全简单地理解为增加粮食总产量,退耕还林的生态功能是增加耕地的生产潜力,因此可以在一个更良性的环境下维护粮食安全9。雷玉桃等10(XX)分析了退耕还林与我国粮食安全的协调机制,她指出,退耕还林有正的外部效应,如治理生态等;但也有负面效应,即,使我国粮食供应缺口增大。协调好这两种效应需要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粮食生产的自律机制、粮食安全预警机制及相应的协调机制。对于退耕还林是否会造成粮食供应短缺并影响其价格,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所(XX)对退耕还林对于粮食价格上涨做了定量研究,结论是: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及价格的影响非常微弱。谭晶荣1

6、1(XX)也指出,退耕还林并不是导致XX-XX年粮食大幅度减产的原因。 以上从粮食生产、消费、进口及环境等几方面回顾了我国粮食安全方面的研究。与粮食生产、消费、进口等方面的研究相比,结合特定背景(如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研究粮食安全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因此,本研究将以此为背景,结合粮食安全的评价指标,实证分析退耕还林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 二、退耕还林对我国粮食安全短期影响的评价 粮食安全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粮食安全(或不安全)状况可以通过一定的数量指标反映。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理论界和决策部门对粮食安全的衡量尚无统一标准。FAO、世界银行以及各国学者普遍采用的计量指标有粮食贸易

7、依存度、粮食储备水平、粮食产量波动系数、人均粮食占有量、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保障水平及间接粮食消费在粮食总耗用量中的比重等。国内研究与国外雷同,朱泽12(1996)、程亨华13(XX)等选择了粮食总产量波动系数、粮食自给率或粮食贸易依存度、粮食库存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低收入人口的粮食供应水平等指标来评价我国粮食安全状况。本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中选取了粮食总量安全系数、粮食产量波动系数、粮食外贸依存度和粮食储备四个指标评价退耕还林对我国粮食供给总量的影响。 (一)粮食总量安全系数 热量、蛋白质和脂肪是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三大营养素。根据我国卫生部门推荐的标准14:我国居民三大基本营养

8、素的全国平均需求量为每日2400千卡热量、70克蛋白质和65克脂肪。根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颁布的食物营养成分(如表1),可大致推算出满足基本营养及生存所需的粮食数量。 表1食物营养成分15(每100克含量) 能量 蛋白质 脂肪 碳水化合物 谷物 (千卡) (克) (克) (克) 玉米 4 .9 .3 大米 .4 标准粉44其它粗粮52 .5 .3 从表2中的最低需求量中取数字最小的一个作为满足营养需求的最低标准,即“其它粗粮”中的公斤作为我国一个标准人、每日维持生存的最低粮食需求量,那么一个标准人每年最低消费粮食量为(365=)公斤(其中也有部分脂肪和蛋白质)。只要我国的粮食供给能够保证每人最

9、低公斤的粮食需求(这个粮食消费量仅指口粮消费量),就能保证每个人的生存安全,但此时的营养水平将绝对低于卫生部门推荐的标准。若粮食人均供给量低于公斤,则肯定发生了绝对的粮食危机和饥荒。 表2人均生存谷物总需求量15(公斤/日) 谷物 热量标准 脂肪标准 蛋白质标准 最低需求量 玉米 大米 .09 标准粉 .17其它粗粮 计算结果如表2: 设为粮食总量安全系数16,则: =q/s公式1 s=,q为粮食人均产量 “1”是粮食安全的起点。越高,则粮食总量安全系数越高,发生粮食危机的可能性越小,反之亦然。附表1显示了自1952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安全系数的变化。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绝大多数年份,我国的粮

10、食总量安全系数是大于1的,表明粮食供给基本能满足人民的最低营养需求。但1962年的粮食总量安全系数低于1(仅为),1960-1962年恰逢我国三年自然灾害,中国境内发生了绝对饥荒。1979年以后,中国的粮食产量增长很快,1984年粮食总量安全系数达到;1985年国家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985年国内粮食总量随之下降,当年粮食总量安全系数从1984年的降至1985年的,社会上出现了抢购粮食风潮;1988年前后出现的情况与此类似;因此,大家普遍把粮食总量安全系数“”界定为粮食安全的经验转折点或粮食的经济安全点。当总量安全系数接近或低于时,价格机制与经济系统可能发生紊乱,社会将出现恐慌。从国家实行

11、退耕还林政策以后,我国的粮食总量安全系数一直在下降,从1999年的降至XX年的,于是,XX年国家发生了粮价大幅度上涨。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粮食总量安全系数的下降虽然引起了政府及民众的普遍关注,但并未发生社会性恐慌与抢购,这固然与人们日益增强的购买能力密切相关,但国内日益完善的粮食市场购销体制也功不可没。尽管如此,国家还是有意识地缩减了XX年度退耕还林的规模,原因是随着退耕还林进程的推进及国内工业化速度的加快,国内粮食供给量将随之下降,粮食总量安全系数也将继续下降;而作为政府,有必要保持最低限度的粮食总量安全系数(),才不至于影响国家社会秩序及粮食市场的稳定。 附表11952-XX年粮食总量安

12、全系数变化 年度 人均粮食产量(公斤/人) 粮食总量安全系数() 195 1 19 19 1970 3. 197 197 1980 . 1 2. 1 0. 1 198 198 续附表1 年度 人均粮食产量(公斤/人) 粮食总量安全系数() 1990 1991 19 79. 19 7. 19 19 7. 199 19 19 12. 199 05. 000001 .700 5.00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并经计算而得。 (二)粮食产量波动系数 粮食产量对粮食安全具有决定作用,但受天气、播种面积、生产投入等因素的影响,粮食产量总会出现波动。我们采用简单的趋势回归方法,计算出各年相应的趋势产量,

13、当实际粮食产量与趋势粮食产量偏离较大时,说明粮食生产的稳定性较差,粮食安全水平较低;反之,当粮食的实际产量与趋势粮食产量偏离较小时,则粮食生产的稳定性较高,粮食安全水平较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建国后一段时间内统计机构不完善,“大跃进”期间国家统计局被撤消,同时,1958-1962年又是非常时期,因此对粮食波动影响的研究选择从1963年开始。国家在1999年开始试行退耕还林政策,并在XX年在大部分地区推广,作为一项对粮食生产影响较大的政策,如果不与其它年份区分,势必影响预测结论。因此,本研究设定了年份的虚拟变量,回归方程如下: 回归结果表明,从1963年到1999年,我国粮食大约每年增产955万吨。从XX年开始,我国粮食产量每年减产900万吨(需要说明的是,XX年至XX年只有四年时间,回归的可信度稍低)。据此测算出各个年度粮食总产量的变异率(Ratio of Variation)。其波动幅度用公式3表示: 从计算结果看(见附表2):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变异率绝大部分保持在5的范围内,但个别年份变异较大,增产幅度最大的年份是1984年,增加了;退耕还林前,减产最大的年份是1977年,减幅为;退耕还林后,减产最大的年份是XX年,减幅达到。如果我们对附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