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中文化选择的正面化倾向分析(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743625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中文化选择的正面化倾向分析(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课程中文化选择的正面化倾向分析(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课程中文化选择的正面化倾向分析(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课程中文化选择的正面化倾向分析(1)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课程中文化选择的正面化倾向分析(1)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中文化选择的正面化倾向分析(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中文化选择的正面化倾向分析(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课程中文化选择的正面化倾向分析(1)摘要:在我国,教科书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思想性,强调思想性与教科书内容的高度统一。“纯洁单纯化”和“正面教育”的选择标准人为地为孩子们构建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爱心、温情的人间天堂而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社会问题的客观存在。学校教育人为构建的远离学生日常生活的理想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信息网络、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及电视的普及其教育作用在不断削减。 关键词:课程;文化选择;正面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在课程编

2、制上始终坚持的是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坚持“纯洁单纯化”和“正面教育”的选择标准人为地为孩子们构建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爱心、温情的人间天堂而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社会问题的客观存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信息网络、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及电视的普及,学校教育人为构建的远离学生日常生活的理想世界能对学生产生真实、持久的影响吗?可能往往是适得其反。 一、课程中文化选择的正面化倾向 课程中的文化选择强调国家意识形态但却又表现出选择者正面化与意识形态简单化的倾向。如语文教科书课文的选择对课文文学性的排斥,“因为文学性就意味着丰富性与复杂性,就意味着对真实人生的勇敢面对

3、,意味着对人的真实情感与真实体验的正视与同情,而这些恰恰是我们现行的教育所恐惧与防范的。”因此,“我们的教材与教参的编写者倾向于选择一些好的故事,一些在道德内容上十分纯洁的文章,或者是非善恶关系简单的文章:如果那些入选课本的文章带有文学本有的复杂性,那么不是对它进行删改就是在教参上提出规范性的讲解要求,仍将课文归入到简单、纯洁的图景中去。”如中学语文课本在选取雷雨第二幕时删去了繁漪这个具有艺术力度的重要人物以掩盖她与周萍的乱伦情节;在选取骆驼祥子第十八章时删去了虎妞掩护小福子接客卖淫的情节背景。虽然繁漪与周萍的乱伦、小福子的卖淫是当时社会制度下婚姻家庭关系的扭曲的产物和为生活所迫而为之,作者曹

4、禺和老舍写这些情节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揭露当时社会制度的罪恶及其对人心灵的戕害,但乱伦、卖淫不论是在中国文化还是在国外文化中都是为人们所不齿的,尤其是在儒家文化传统背景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更是如此。因此,编写者依据正面教育的意识形态指导思想是绝对不会允许这种情节进入中学教材来玷污孩子们纯洁而又单纯的心灵。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将这种“纯洁单纯化”的原则阐述为“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 我们选编的许多课文,或者颂扬革命者的追求真理、献身事业的高尚情操,或者描绘祖国壮丽山河,抒发爱国主义热情,或者赞美伟人的崇高品质,就是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选文并不排斥描写爱情的内容,但也是从正面进行教育。例如孔雀东南飞、

5、西厢记长亭送别、红楼梦诉肺腑、罗米欧与朱丽叶、小二黑姑婚、刑场上的婚礼等,都是歌颂纯真、高尚的爱情的。至于描写卖淫、乱伦等现象的内容,不宜选入课本。小福子卖淫的情节没有选入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繁漪与周萍的乱伦的故事没有选入课文雷雨,原因就在这里。 “纯洁单纯化”和“正面教育”的课文选择标准回避社会问题的存在和社会的黑暗面,将教材、课文变成了宣传品,教育变成了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工具。“一种文化的生成必须经由真实的文化过程,也即是必须经由真正的精神生活与精神修养的过程”,这种对文学作品的随意删改与宰割,破坏了文学作品的完整性,丧失了文学作品应有的文学性。而缺少文学性的思想教育也就变成了政治课式的教

6、条灌输,没有真正的感染力和陶冶力量。这种选择标准也体现在其他科目内容的选择上,如思想品德教育教材内容的选择更是如此。编写者对历史上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的黑暗面,尤其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所不认可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的黑暗面是回避的,而对当今时代的带有政治敏感性的社会问题更是讳忌莫深。其暗藏的假设是“年轻人涉世不深、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接触或了解太多的社会问题将使其对所处的社会产生不满,进而导致社会认同危机的发生,这将会威胁到整个阶级国家的稳定和长远发展。因而,为保证年轻一代对社会的高度认同,就必须尽可能地使他们远离社会问题。”然而,这种“纯洁单纯化”和“正面教育”的选择标准为学生所构建的理想世界能对学生

7、产生真实、持久的影响吗?可能往往是适得其反。 二、课程中正面化的选择标准对学生生活世界的改造和重构 在我国,教科书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思想性,强调思想性与教科书内容的高度统一。从教材编写的意图、教学要点的突出到日常教学的不断强化,一些远离学生生活世界的说教性的教学内容被强加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之上,并对学生的生活世界发挥着主宰作用。教科书知识作为被合法化了的知识,与学生的个人知识相比明显的处于权威的地位。学生对教科书文本的解读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科书的内容,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则处于教科书和教师的双重引导和规训之下,并以得到教师的认可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如在语文教科书中,语文所特有的人文性被简化

8、为思想性,甚至是机械化的说教。通过语文教学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或革命传统教育的教育,在中小学教师看来是毫无质疑的,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教育性的体现,并化为了自己的自觉行动。这样学生的思想认识被人为地拔高,提升到了一定境界,然而它却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 孩子们在学校文化与大众文化、儿童世界的夹缝中生存着,把自己的感情放大化、神圣化为一种异己的存在,在习得知识的同时也习得了如何做人的道理,如老师所希望的纯洁与善良,并一步步成为老师眼里的乖孩子、好学生。在学校场域中,他们学会了另一种话语方式或另一种思维方式,学校教育人为地为孩子们构建了另一个世界,而对这个世界的顺应是否良好决定着他们的未来。在

9、这一过程中,教科书知识借助学校与教师的作用获得了合法性。对于语文教学存在的教育性问题,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认为: 我们所受的教育,就把我们这些人塑造成为一名教育者,它已内化为我们的教育信念,即我们认为教育是教人向善的,尽管社会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我们对此是无能为力的。但我们希望学生有一颗善良的心,希望他们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其实我们也知道,像我们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长大了到社会上是要吃亏的。 作为一线的广大中小学的普通教师们正是靠自己的良心从事着教科书知识的传递并希望孩子们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然而,在学校教育人为制造了一系列“假大空”的教育话语面前,学生也要学会适应,学会了如教育者所期望地把自

10、己的感情纯净化、纯粹化。教科书基于对类的人的感情的体验与理解,从领袖的爱到战士的爱、伟大的父爱与母爱到对祖国的爱以及身边的教师的爱,其目的是试图为学生人为地构建一个教育的乌托邦,一个充满爱心、温情的人间天堂而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社会问题的客观存在。 三、课程中文化选择的正面化倾向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分析 课程中文化选择的正面化标准所构建的理想世界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如何?教师与学生并非生活在真空中,未必认可课程中所构建的纯粹世界,可能会有一些与社会主流文化相抵触的地方。尤其是教师具有这种情绪可能会向学生传授“反课程内容”。吴康宁认为“无论何时何地均能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保持一致的教

11、师毕竟微乎其微。”然而这种情况在中国可能是例外。“在中国特有的状况中,这种教师是为数众多、普遍存在的。”在中国特有的文化环境中,“即使是社会上那些有反叛情绪的人,一旦要系统地表达某种观念与知识时,也往往仍回到主流文化的符号与系统之中。”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而教师是代表国家和社会对学生进行社会化的承担者。教师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体现者,代表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要向学生传承社会的主流文化,因此,社会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以及教材编写者的意图通过教师的教学得到了进一步地强化。 然而,对于学生呢?可能情况并非如此。随着信息网络、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及电视的普及,学生获得信息渠道的多样化。

12、尤其是在电视剧中,为了适应观众们的口味,编导们从立意、题材到对剧中人物多面性和复杂性的挖掘与课本中“纯洁单纯化”和“正面教育”的课文选择标准是不相吻合的。在过去,课本、老师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社会宣传、社会生活与课本内容、老师的讲授高度一致,不会对学校教育构成威胁。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急剧世俗化,而学校教育内容的基本结构与主题同过去相比没有根本的变化。虽然课本中增加了一些适应时代变化的新内容,但与保留下来的传统内容相比仍显得十分薄弱。教材的滞后性、远离学生社会现实生活的选择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烦恼,导致了教师权威的下降。当问及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您认为现在使用的教材反

13、映了我国的社会现实吗?”时,他说: 某些文章的注释还沿用旧的解读方式,让老师很被动。 学生通过电视、网络或其他渠道知道了许多教科书中没有、老师在课堂上不讲甚至老师也不知道的事情,有时课文中所涉及的东西学生通过看电视比老师知道的还多。老师根据教科书在课堂上所讲授的“正面的”、革命的、道德的、纯而又纯的“好故事”的教育作用被消减,教师也失去了作为个人的魅力与为人师表应有的精神力量,与教科书一样,而仅仅成为社会主流意识的传声筒。“师生都习惯于以仰视的态度对待课本,而决不会以审视与批评的眼光,凡课文都必然是写得好、写得对的”,然而,这种信息、内容的不对称性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落差,“纯洁单纯化”和“正面

14、教育”的选择标准为学生所构建的理想世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又如何呢?“时过境迁,物是人非,音乐课上的老调子、语文课上的老故事虽然在演讲着,但可能很难再演讲出老感觉,很难再产生老意义了。尤其是那些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特征的课程,今天重新演讲恐怕只是尽心而已,更多的是一种表现姿态、表达愿望的方式吧。”“在访谈时,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现在使用的教材选择的篇目有的过于陈旧,虽然是名篇、名家,但由于距离现在时代较为遥远,学生理解时代背景、情感有一定难度。 注释: 1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157. 3魏曼华等。当代社会问题与青少年成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4齐学红。走在回家的路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59. 5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31. 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