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5.1《坛经》两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742995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5.1《坛经》两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5.1《坛经》两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5.1《坛经》两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5.1《坛经》两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5.1《坛经》两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5.1《坛经》两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5.1《坛经》两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坛经两则一、语基落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说:讲解。B.若住此间,有人害汝住:居住。C.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住持:担任住持。D.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见性。解析B项,“住”的意思是“停留”。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法以心传心家叔以余贫苦B.法即一宗匪来贸丝,来即我谋C.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D.惠能一闻,言下便悟以勇气闻于诸侯解析A项,介词,用;介词,因为。B项,虽然;就。C项,动词,作为。D项,动词,听;动词,闻名,出名。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五祖夜至三更B.自古传

2、法,气如悬丝C.未知根本事由D.因此便立南北解析D项中的“南北”与现代汉语中的“南北”含义不同,这里的“南北”指的是禅宗的“南派”和“北派”。答案D4下列语句从句式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何以渐顿B.大王来何操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解析D项为判断句,其余三项为宾语前置。答案D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慧能受法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法及衣:“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南

3、能北秀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夜受法,人尽不知受:给予。B.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去:离开。C.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宗:派别。D.见迟即渐,见疾即顿疾:快速。解析A项,“受”的意思是“接受”。答案A6下列语句中分句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B.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C.见迟即渐,见疾即顿D.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解析B项是假

4、设关系,其余三项是并列关系。答案B7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祖弘忍大师想把衣法传授给慧能,又害怕别人加害慧能,所以选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密传授金刚经。B.五祖弘忍把衣法传给慧能后,宣布慧能是自己的传人,为六祖;同时告诫他本门的秘籍是“以心传心”,要引导弟子们自悟。C.弘忍传授完金刚经后,身体十分虚弱,已经到了气如悬丝的地步,为了保护好本门的法器,他要求慧能赶快离开佛堂。D.“南能北秀”都属于弘忍一派,因传人有南北分别,所以这样说。慧能居南方,故称“南能”;神秀大师处北方,故称“北秀”。解析C项,理解错误,“自古传法,气如悬丝”不是形容身体虚弱,而是说传授衣法时的

5、危险。答案C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参考答案为什么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呢?佛法虽然是一种,人领悟佛法的见性有快有慢,领悟慢的就采用渐悟的方法,领悟快的就采用顿悟的方法。佛法本身虽然没有顿、渐之分,但是人的根器却有敏捷与迟钝的区别,所以才有渐、顿之别。(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慧能拜师慧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迁流岭南,作新州百姓。慧能幼少,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遂令慧能送至于客店。客将柴去,慧能得钱。却向门前,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便明悟

6、。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客答曰:“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堪作佛!”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大师欲更共语,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时有一行者,遂差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

7、月。(选自坛经卷二,有改动)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却向门前却:回头。B.从何处来持此经典持:拿来。C.慧能闻说,宿业有缘宿:准备。D.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发:安排。解析C项,“宿”的意思是“过去的,平素的”。答案C10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慧能对佛法具有悟性的一项是()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便明悟。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A.B.C.D.解析是描述弘忍大师的;是慧能要求弘忍传授佛法的,只能显示其学佛法的热情,不能表现其悟

8、性。答案A11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慧能为禅宗第六祖。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一天,他在集市卖柴,听见有人诵佛经典籍金刚经,颇有感悟,便立志寻师学佛。B.弘忍和尚曾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当时随从的弟子们有一千多人。可以想见当时传法的盛况。C.弘忍问慧能是何地人来干何事,慧能答道是岭南人,特地远道求见只是想求成佛之理。弘忍认为穷乡僻壤的野蛮人没有资格学法成佛。D.慧能一番人分南北,而佛性不分南北,人分尊卑,但佛性不分尊卑的话,使弘忍十分震惊,于是弘忍迫不得已留下慧能在寺院做粗活。解析D项,“迫不得已”理解错误。原文为“大师欲更共语

9、,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答案D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2)时有一行者,遂差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参考答案(1)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2)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正好有一个还没有剃发的出家人,于是大师差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碓舂米的活儿。参考译文慧能的父亲,本来籍贯范阳,被贬官后又遭流放,到了岭南,成了新州的普通百姓。慧能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地去世了,孤儿寡母,辗转来到南海。他过着艰辛贫穷的日子,靠在集市上卖柴为生。一天,有一个人买了慧能的柴,于是让慧能把柴送到客店去。客人把柴搬走,把钱

10、给了慧能。慧能转身往门前走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一个人在读金刚经,慧能一听那人读的,心里马上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那人回答说:“我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了五祖弘忍和尚,现在他还在那里,弟子们有一千多人。我在那里看见弘忍大师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就能够见性成佛,透彻人心。”慧能听说了这件事情后,认为自己本来就与佛教有缘。于是立即告别了母亲,前往黄梅冯墓山,去礼拜五祖弘忍和尚。弘忍和尚问慧能说:“你是何方人氏,到这座山上来向我礼拜?你现在到我这儿来想要点什么?”慧能回答说:“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的百姓,今天特意从远方来礼拜大师您,我

11、不要求您给我别的东西,只求您给我传授佛法。”弘忍大师于是责问慧能说:“你是岭南人,又是蛮夷之族,怎么能让我传授佛法给你!”慧能回答说:“人是有南方北方的区分,但对佛法的悟性却不分南北;蛮夷之人的身份当然和大师您不一样,但对佛法的悟性能有什么差别呢?”弘忍大师想再与慧能谈论一会儿,发现有许多弟子在旁边,弘忍大师就不再说什么了。于是安排慧能让他跟随其他弟子去干活儿。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正好有一个还没有剃发的出家人,于是大师差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碓舂米的活儿。三、语言运用13下面是一则富有哲理的小故事,请按要求设计一个结论。要求:结论必须切合材料意旨,并有一定的哲理,语言得体,语意连贯

12、。三个好朋友同时掉进了井里。生命危急之际,一根绳子垂下,他们同时抓住绳子向上攀爬。爬到井壁的一半时,上边有人说:“绳子只能承受两个人的重量,否则,就会崩断。”三个人面面相觑。过了片刻,其中一个松开了手,他掉了下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两个好朋友。剩下的两个人眼里流着泪继续向上爬。爬到离井口还有三分之一距离的时候,上面又有人说:“绳子现在只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否则,就会崩断。”两个人紧紧抓着绳子,互相盯视着,离生只有几步之遥,谁也不愿意松手。过了许久,其中一个人果断地伸出脚,把另一个人踹了下去。(1)哲学家说:(不超过45字)(2)佛学家说:(不超过45字)参考答案(1)(哲学家说:)第一个人虽然死

13、了,却还活着;第三个人虽然活着,但已死了。(2)(佛学家说:)放手即得到。第一个人放开了绳子,生命得到了升华;第三个人抓住了绳子,生命却最终堕落。14请用简明的语言概述下面文字的中心思想。劝人向善、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指立下宏大誓愿,要普度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中心思想:(不超过16字)解析材料中的第一句话指出了大乘佛教的特点“劝人向善”,第三句话指出了其与小乘佛教的区别可在家修行;整合以上两点,结合自己的理解组织答案即可。参考答案大乘佛教劝人向善并可以在家修行。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