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李焕之《调式研究》一文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741993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谈李焕之《调式研究》一文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试谈李焕之《调式研究》一文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试谈李焕之《调式研究》一文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试谈李焕之《调式研究》一文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试谈李焕之《调式研究》一文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谈李焕之《调式研究》一文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谈李焕之《调式研究》一文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试谈李焕之调式研究一文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内容摘要:李焕之的调式研究一文完成于特殊的历史时期,这对当时的音乐创作和其后学术界的相关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李焕之对调式研究关键问题的提出、对中国民歌调式分布及调式偏音旋法等问题的研究,具有开拓意义和较高的学术价值,这些问题至今仍是调式理论研究的关键,其实践性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对当代音乐理论研究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关键词:李焕之 调式研究 偏音 旋法李焕之的调式研究写于1947年,原是作者编写的作曲教程讲义中的一

2、章,1950年在人民音乐陆续发表。1951年,孟文涛在人民音乐发表文章关于调式研究一文的几点意见,对调式研究中的某些问题提出不同观点。此后,李焕之于1951年发表了调式研究的几点补充说明,对当时写作调式研究的时代背景和文章的基本观点做了补充说明。笔者认为,这是一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的文章。一、调式研究一文的历史意义1.调式研究完成的特殊年代及意义调式研究一文完成于抗战结束不久,新中国成立之前。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李焕之夫妇由延安派到华北新解放区,先是在华北文工团、后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担任教学工作。这期间,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解放区音乐创作实践的基础上,编写了一本长达20多

3、万字的作曲教程第一部歌曲作法,调式研究一文就是其中的第九章。这篇文章可以说是这部著作的代表,它的诞生成就了在革命根据地培养和成长起来的一大批音乐工作者,对当时许多没有机会进入专门音乐院校学习作曲的人有很大的帮助,产生了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初,新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和研究机构成立不久,调式研究一文在国内权威的人民音乐期刊上连续发表,具有开拓意义。1951年,孟文涛在人民音乐发表了题为关于调式研究一文的几点意见的文章,对调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不同观点。李焕之后来在人民音乐上发表了调式研究的几点补充说明,对前文的研究目的、基本原则和观点做了补充说明。在这里,笔者不去探讨二位学者在学术观点上有何差异或

4、正确与否,只是认为他们对学术研究问题的严谨态度和在学术探讨中表现出的谦虚、客观的精神面貌,为后来的音乐研究者树立了典范,具有良好的开端和示范意义。2.“鲁艺”及采风活动对研究的影响李焕之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生活了7年,在鲁艺他有幸得到冼星海等音乐大师的真传,获益良多。在这里,他不仅学到了专业的作曲技术和理论,同时也从大师们身上感悟到人生和音乐创作的真谛。冼星海要求学员加强对民族音乐的学习,要求学员一定要熟悉民歌、热爱民歌、搜集民歌,要求学员作曲要快,尽力发挥音乐的战斗作用。他告诫学员,音乐创作必须植根于自己民族的土壤,再借鉴西洋的创作方法,去反映现代人的心声。这些对李焕之后来的音乐创

5、作产生了重要影响。1939年3月,鲁艺成立了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李焕之分任研究工作。三年中,研究会收集、整理了大量民间音乐资料。收集民间音乐的采风活动,使李焕之有机会亲身接受和体验大量的民间音乐,获得了生活体验和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他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大量创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3.延安文艺座谈会对研究的影响1942年5月,延安发起了文艺整风运动,毛泽东向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师生发表讲话,号召大家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中去。整风后延安文艺新的精神风貌对李焕之的艺术观和人生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明确了艺术创作的目的和价值意义在于一定要服务于党的革命事业,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音乐研究要帮助和指

6、导音乐创作。这也正是他写作调式研究一文的目的所在。二、调式研究一文的学术价值李焕之先生调式研究一文在学术方面同样具有重要价值,以下是其主要研究内容。关于调式、音阶的概念及构成的论述1.在西洋音乐中“调式”和“音阶”是同一概念李焕之首先对“调式”的概念进行了研究。他提出,在西洋音乐中,“调式”概念和“音阶”一词同义。他认为,“实质上音阶和调式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说法,照字面的解释:音阶是音的阶梯,而调式则是调子的样式,它们同样是说明某种音高的排列关系。”2.调式和音阶在中文解释上有区别“调式”在中文译文上用来代表某些不常见的音阶组成。音阶和调式在中文解释中的区别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音阶代表着某种较为

7、普遍的音高的组织法则,如大音阶和小音阶,而调式则代表着某种特殊的音高的组织法,如西洋古代的教会调式。笔者认为,李焕之关于“调式”在中文译文上的代表着某种特殊音高的组织法的见解,对后来中国音乐学者关于传统音乐“均、宫、调”三个层次的认识,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他的关于音阶和调式的概念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的见解,似乎意识到西方音乐也存在音阶和调式是两个不同层次概念的问题。3.中西方音乐调式构成的一致性西洋音乐理论中音阶调式的构成是“五度构成”。在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与之类似的音阶构成理论是“三分损一,三分益一”说,其方法和西洋的“五度构成”说是相同的。4.调式研究中的误区把古乐谱及典籍上的理论,给予近代

8、方法的解释,不能完全说明中国音阶调式的真正特性,更不能解决目前创作上的调式问题。用西洋的音阶调式理论来解释中国民间的音阶调式,很容易做出牵强附会的结论。中国音阶是五声音阶的说法,是一种偏见。提出调式研究的关键问题1.研究调式问题决不能离开旋律本身的特性、语言的因素及其表现情感的方法。2.形成不同调式特性的原因。语言音调的地方特性形成了旋律中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各种调式的构成也因地方性的不同而各有特性。李焕之的这个观点被后来音乐学者继承和发展。3.调式问题的关键,是各种音阶调式表现在旋律进行上的特性。4.指出不同地域的常用调式及旋法特点。关于调式分布的研究李焕之关于中国民间音乐调式分布的研究对后来

9、的学者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他在调式研究中就调式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分布有初步的研究:“在陕西、甘肃、山西、绥远、察哈尔一带,sol调和re调是主要的调式。而在河北、河南、山东一带的民间音乐,do调却是相当主要的。”“do调式存在于河北民间音乐中最为显著,尤其是河北中部,无论是弦子腔、六字腔、大秧歌等戏曲,以及大部分民歌都是do调式的。”“南方民歌如广东、福建一带的民歌,其调式的表现几乎就是语言的本色,某些歌曲re调式和la调式的构成,正是由于语尾音的腔调所决定的。”“每个地区除了主要调式外,也还有其他调式的存在,如la调和mi调,也都散见在各地的民歌中,尤以la调较为平常。mi调在一般民歌中似

10、不易发现,但决不是绝无仅有。” 李焕之关于语言因素对调式的影响的观点也得到后来国内学者的认同。苗晶和乔建中所著的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中,对汉族民歌的色彩区划分,也是以汉族民歌的地理、区域背景和语言音调的背景为研究的重要依据。正如赵宋光所说:“当我们了解到巴托克、柯达伊在对匈牙利农民歌曲加以系统化整理的过程中把匈牙利民歌的分布划分为若干音乐方言区之后,自然会联想到,对中国民间音乐的整理也需要类似的前提。” 关于我国民间音乐调式分布问题的专门讨论,刘正维的我国民间音乐的调式体系与调式分布我国民间音乐的调式型号与板块分布两篇文章和杨庆瑞所著的中国风格旋律写作均有涉及。后来学者关于调式分布问题的

11、研究继承了李焕之的思路和方法,是对这一研究的补充和深化,二者一脉相承。关于偏音的用法研究偏音是中国音乐中最具特点的现象,对偏音进行研究就是抓住了中国音乐的主要特征。中国音乐中关于偏音的处理丰富和多样,研究和掌握中国不同民族或地区的偏音使用特点和方法,对于音乐创作具有重要意义。李焕之对偏音处理进行了重点研究,他对此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思路、方法和成果,对后来音乐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时至今日,对于偏音的使用及旋法特点研究,依然是音乐学术界关于旋律地方特性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其他重要问题的研究1.关于全音与半音问题变化音的使用是中国音阶中的重要特点,这些音并不是调式构成中的音,而是临时变化的。它并

12、不普遍地存在于一种调式中,而是由于情感与语言上的特殊需要而使用。这些音的出现比较自由,有时甚至接近语言的自然腔调。歌曲中的变化音,有些不能作为构成调式中的音,只是为了表现语言腔调而使用的变音记号,它们和具有调式意义的变化音是不同的,需要区别对待。2.关于导音在中国的音阶、调式中,导音的形成也是值得注意的。导音在西洋音阶中的位置十分显著,特别在旋律的结束处,它加强静止的效果。中国音乐不能用西洋音乐的规律来衡量,但从民歌及戏曲的旋律进行上,却也表现了这一特点。三、对调式研究一文的学习体会李焕之的调式研究是关于调式问题的实践性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产生于丰富的创作实践基础之上,是创作实践的经验总结。他的

13、研究成果来自于真实火热的文艺生活,来自于民间大众,来自于真切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作者早在1947年已提出这样一些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课题,体现出其学术眼光的前瞻性。他的研究因为条件的限制存在不尽完善之处,如研究资料不够全面,没有进行“族性旋律特点”的研究等。同时,他自身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有别人所不具备的优势条件。李焕之自幼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系统学习了音乐基础知识,后来又先后得到萧友梅、冼星海等音乐大师的真传。更重要的是,他在青年时代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并置身于充满激情的革命年代,他有幸在鲁艺参加了热火朝天的大秧歌运动,深受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响,在鲁艺这个革命文艺的大熔炉里,得到

14、很好的锻炼和成长。这些优势条件并不是现代的音乐工作者和研究者所具有的,从某方面说也是无法比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调式研究的产生是建立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音乐教育、研究和创作背景之上,是鲁艺和解放区音乐创作实践的经验总结,它不仅体现了延安鲁艺音乐工作者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同时也是在延安文艺精神指导下的音乐实践和研究的成果。在1947年那样一种百废待兴的艰苦条件下,在研究条件和信息资料很不完善情况下,李焕之以他实践的观点、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开阔的视野,完成这样一部专业性很强的音乐著作,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赋予了这篇文章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今天,李焕之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原则,仍

15、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调式研究一文中,他多次强调理论研究要服务于音乐创作这个核心理念。他的研究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探寻旋律创作的法则,服务于音乐创作。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服从于他的研究目的。李焕之反对教条、片面、缺乏实践意义的研究,反对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他提倡音乐研究对于音乐创作的价值,反对把西方音乐理论往中国传统音乐上生搬硬套。这些学术思想、观点和研究方法对于当今音乐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李焕之.李焕之音乐文论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XX.2李焕之.民族民间音乐散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3李焕之.音乐创作散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4李焕之.怎样学习作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9.5蔡梦.李焕之的理论著述及其历史贡献J.音乐研究,XX.6张莉.李焕之音乐创作中对中国传统音乐旋律音调的运用J.福州大学学报,XX.7汪毓和.抒时代之音融华夏之情李焕之及其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1995.8李作方.我国民间音乐调式的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