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737441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美学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试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美学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试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美学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试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美学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试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美学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美学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美学思想(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试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美学思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诞生于马克思个人理论思想形成时期,他在受到康德和费希特的法哲学思想影响的同时,吸收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由于现实向马克思展现了与理论完全不同的一面,导致了马克思思想的一次重大转变,他将多方思想整理,并进行归纳批判,由此产生了手稿。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文中马克思所表达的生态美学的思想。生态美学目前还是一门新兴学科,由于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指出DDT杀虫剂给所有生物带来危

2、害,反对人类妄自尊大的“控制自然”,环境问题得到人类的重视,生态美学由此逐渐发展。然而,早在1844年马克思写作手稿时,他就已经预见到资本主义工业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他通过对“工业化”进程严重破坏自然、导致生态失去平衡的批判,指出人类只有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才能有人类社会永久的良性发展,而资本主义和与之相伴的“人类中心主义”最终会走向灭亡。本文试从手稿所体现的生态美学思想的角度对其进行详细阐述。一、“自由自觉的劳动”生态美的基石何为生态美?徐恒醇先生在生态美学一书中指出:“所谓生态美,并非自然美,因为自然美只是自然界自身具有的审美价值,而生态美却是人与自

3、然生态关系和谐的产物,它是以人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生态美联盟首先体现了主体的参与性和主体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它是由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而引发的一种生命的共感与欢歌。它是人与大自然的生命和弦,而并非自然的独奏曲。”1生态美是大自然生机勃勃的生命与其生存环境和谐共生所展现出来的一种美的形式,是人的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的统一,它包括自然生态美和人工生态美两种形式,它总是多层次的、丰富的、和谐的、复杂的。那么美是如何产生的呢?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美。“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用自己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

4、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也是劳动。”2这里“劳动”指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人与动物区分的最本质特征就在于此。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出于人的意志,而动物进行活动是出于其本能,这种本能与其生命活动是统一的;人的有意识的劳动则是与生命本能区分开的,是因为人的自我意识。因此,马克思总结:“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分开来。”“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的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总之,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3在此基础上,人按照自己的意识,进行有

5、目的的活动行为,在活动过程中,人通过自身所掌握的规律来改造世界,使之成为自己所期待的模样和形态,就产生了美。在产生美的过程中,人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实现了自我的内在和谐,人按照自然的规律正确改造世界,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在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就产生了生态美。自由、自觉的劳动是生态美产生的必要条件,是生态美的基石。在针对马克思的观点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人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从而创造了美,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否定异化劳动也能够创造美,异化劳动也能够产生生态美。首先,衡量一个劳动产品是否美,美的创造规律并不是唯一标准,还要看它是否具有实用性,即是否具有“善”的价值。马克思认为

6、的和谐的美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但单纯的合规律性可以具有形式美,单纯的合目的性可以具有内容美,即善。简而言之,美的衡量标准并不单一,创造美的条件也应该是多样的。其次,异化劳动所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对于劳动者来说,由于其具有异化的本质,劳动者往往不以为美,但劳动产品一经创造出来,就客观存在,并不因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它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以及形式美也客观存在。产品生产出来就成为社会财富的一部分,因此具有社会价值,也是美的。不能否认,客观上异化劳动所创造的产品,是凝聚着人的本质的力量的,是人的智慧的结晶,异化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但异化劳动不能实现劳动与美的统一,也不能实现人的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的

7、统一。工人通过劳动创造美的事物,但他们却不以此为美,甚至以此为丑恶,他们的劳动与他们所创造的事物的美相异化。工人此时处于受压迫的状态,精神受到摧残,他们的劳动也是痛苦的,劳动者的肉体与精神分离,完全不具备美的特征,而仅仅是维持他们生存的手段,工人的状态也与“和谐”二字相去甚远。这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产品除了具有形式美之外,产品中还凝结了工人们受折磨的痛苦劳动过程,从本质上来说,这样的劳动产品是不美的,且这样的劳动实际上也是不可能与美相统一的,遂不能产生生态美。只有自由自觉的劳动,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工人的潜能,让他们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个性与能力,创造充满智慧与力量的产品,每一个产品都饱含他们丰富

8、的情感,充满能使人感到愉悦的和谐性。这时的劳动是愉快的、令人精神振奋的、充满着勃勃生机的,因此才能创造出真正美的事物,实现劳动与美的统一,人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的统一。二、“技术的栖居”资本主义生产对生态美的破坏如前所述 ,生态美是人的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的统一,也就是说生态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实现审美境界的物我同一时所产生的。资本主义生产除了给人类带来的经济利益之外,还对生态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然而,直到人类尝到工业革命带来的恶果时,生态美才得到重视。在工业革命之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在与自然的关系中处于劣势,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与恐惧,这种对自然的敬畏感与恐惧感就是“

9、魅”。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之后,技术飞速发展,生产力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控制自然的力量迅速增长,人类对于自然的“祛魅”使人类开始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同时,欧洲国家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为了完成资本积累,追求利润,无限制地攫取剩余价值,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的森林资源、煤矿资源,压榨工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也应运而生并强有力地占据了主流思潮。人类作为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对自然、地球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在工具理性的控制下,人的“技术的栖居”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和谐。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自然是人实际生存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也是自

10、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自然界不仅是人的无机身体,人也是自然的有机身体。他还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1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和自然界相联系的;人与自然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只有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维持生态的平衡,创建和谐的生存家园。在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手稿中,他还用鱼和水的关系来比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印证上述观点。他说:“鱼的本质是它的存在,即水。河鱼的本质是河水。但是,一旦这条河水被工业支配,一旦它被染

11、料和其他废料污染,河里有轮船行驶,这条河的水就不再是鱼的本质了,它已经成为不适合鱼生存的环境。”2人犹如不能离开水的鱼一样,人与自然相互交融;人类顺应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的指导下生存,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不分彼此,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人类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则是与之对立,将人类和自然界剥离,把这二者当作两个对立面,以其中一方的消减来使另一方壮大。对于“工业化”带来的这种消极影响,恩格斯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3马克思认同恩格斯的观点,他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人也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与其他

12、植物、动物一起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息息相关、荣损与共的。如果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断地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导致生态失衡,那么带来的恶果也将由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来承担。诚然,“人类中心主义”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极短的时间内推动了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历史的车轮在前进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但由此而来的“技术的栖居”却是对于人类的“暴力”,是一种违背人性的理性。人类栖居在自然中,最终也将回归到自然,工业技术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代价。“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

13、界并存在于其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4人类只有拯救大地,摆脱对自然的控制与征服,使之回归到本己特性,用我们强大的力量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从而实现人类在地球上美好、和谐的生存,才是真正的“栖居”。三、“片面的人”异化劳动对工人审美能力的摧残劳动使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分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而“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5。然而,在工业革命之后,工人的劳动不再产生自我价值,而是生成剩余价值,资本家为了追求极

14、大的利润和无限的剩余价值,通过工业技术实现对工人的压榨、对大自然的掠夺。工人本可以能动地改造自然,“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然而“工业化”使工人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只能按照客观的尺度来进行劳动生产,失去了审美能力,变成了“片面的人”。继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和谐之后,人与人本身的关系也不再和谐。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全面的人”的概念,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首先,“全面的人”是对私有财产进行积极扬弃的产物,人不再为物欲占有事物而同自然异化;其次,“人的现实的实现,是人的能动和人的受动,因为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

15、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全面的人”的感觉被解放,能够享受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人不再同自己异化;最后,人作为社会的个体,“正像社会本身产生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产生的”1,人的本质只有在社会中才得以展示,“全面的人”实现人向社会的复归,人不再同社会异化。简而言之,“全面人”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人的潜能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个性、能力以及各种社会关系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生态美学的思想不谋而合。然而,异化劳动把工人从“全面的人”转化为“片面的人”。马克思指出:“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

16、,同时却把一部分劳动者抛回到野蛮的劳动,而使另一部分劳动者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却注定了劳动者的愚钝、痴呆。”2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而资本主义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使人们违背了自由自觉的原则从事劳动,使人类的劳动产生异化。从事生产的人们生产的产品越多,他们反而越贫穷。他们创造了宫殿,自己却只能栖居在贫民窟,劳动成了一种不快乐、痛苦的活动,是被迫从事的而非自由自在的活动。马克思说:“异化劳动把人自己的身体从人那里异化出去,就像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把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异化出去一样。”3异化劳动削弱了工人的审美能力,并持续不断地摧残工人们的情趣,破坏人与人本身的和谐关系,使工人们彻底成为了“片面的人”,不再具有创造美的能力,甚至不再具有审美的能力。总之,马克思认为人在本质上是具有社会性的社会存在,体现人社会存在的活动是生产劳动,人与动物在生产劳动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