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十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736535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安庆十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安徽省安庆十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安徽省安庆十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安徽省安庆十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安徽省安庆十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安庆十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安庆十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庆田中20182019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 文 试 题说明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6页,答题卷4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在答题卷上作答,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卷。 一、古诗文阅读鉴赏(42分)(一)古诗文默写(6分)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每空1分,6分)甲: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 , ; , 。 (王勃滕王阁序)乙:在中国的诗词文化里,“酒“与“愁”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曹操短歌行“_,人生几何?”“何以解忧?_。”;白居易琵琶行“_,别时茫茫江浸月。”;“春江花朝秋月夜,_。”

2、;柳永雨霖铃“_?杨柳岸晓风残月。”;李清照声声慢“_,怎敌他,晚来风急?”(二)文言文阅读(25分)阅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完成25题。(15分)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

3、,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审容膝之易安(明白) 感吾生之行休(前往)B.眄庭柯以怡颜(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然自得的情怀)C.悦亲戚之情话(内亲外戚) 景翳翳以将入(通“影”,日光)D.策扶老以流憩(扶持老人) 怀良辰以孤

4、往(留恋,爱惜)3.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善万物之得时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请息交以绝游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C.时矫首而遐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既自以心为形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4.与“乐夫天命复奚疑”句式相同的是( )(3分)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寓形宇内复几时。C.既自以心为形役。 D.将有事于西畴。5.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联系全文,简析所选语句在景和情方面的表达特点。(6分)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

5、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6题。(10分)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目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所以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

6、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会稽守通:会稽郡郡守殷通。慴伏:因惧怕而屈服。“慴”,恐惧。“伏”,同“服”。下县:指会稽郡下属各县。6.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3分)译文: (2)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3分)译文: (3)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所以起大事,遂举吴中兵。(4分)译文: (三)诗歌鉴赏(11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79题。日 暮杜 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

7、里,何须花烬繁。渭川田家王 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注唐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渭川田家是王维晚年的作品。雉雊(zhu):野鸡鸣叫。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7.两首诗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描述。(4分)答: 8.两诗首联均化用了诗经中王风君子于役的“日之夕矣,牛羊下来”。请赏析杜诗化用的精妙之处。(3分)答: 9.请简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答: 二、现

8、代文阅读(24分)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1114题。灯下草虫鸣潘纤云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便觉温暖得很。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的鸟声和夏的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于是,内心不由自主地溢出柔情,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如此,才不负这诗意秋声。“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9、,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秋虫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她俯首聆听,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极富文学里的抒情美,让人回味有加,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让人回味有加。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首音韵动人的美好诗篇。幼时在乡下,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

10、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红薯、山药、玉米的藤蔓黑黝黝的,静静地伏在野地里。伴着习习的凉风,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出来偷食。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哪是蚂蚱,哪是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着迷于这秋之天籁,到黎明方才睡去。有时觉得,尘世萧瑟的秋里,因虫音而生动起来。一个秋夜经过小区的桂树下,听几个女子唱小曲。他们都是乡下来的保姆,夜晚得闲,唱一些做姑娘时的俚曲消

11、磨时间。在桂花香的包围中,我坐在她们中间,陶醉地听。其中一个唱着唱着,却突然静默下来,我发现她眼里有泪花闪烁。问原因,她说,听到草丛里的虫子叫,想起年轻时一个秋天的晚上,和邻村的二牛哥在田埂头唱摘石榴,当时虫子就这样唧呀唧呀叫个不停。她的脸上闪过一丝羞涩笑意,又继续唱:“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打一个包袱跟上你就走”她有没有和她的二牛哥下扬州,我没有问;但阵阵虫鸣,让她记忆中的爱情倏然被唤醒,让她回到了曾经的某个美好时刻,已使得这个秋夜温馨满满。我钟情秋天的虫声,还因为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点一盏心灯里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

12、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沏一杯滚烫的茶,捧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10. 题好一半文,谈谈本文以“灯下草虫鸣”为题妙在何处。(6分)答: 11.简要概括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充满诗意的“秋虫之声”的?(6分)答: 12.简析第段中加横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5分)答: 13.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这两句诗乃是“一部中国哲学史”。作者化用其诗,亦取其趣,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7分)答: 三、语言文字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