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 课件(35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731398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 课件(35张)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 课件(35张)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 课件(35张)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 课件(35张)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 课件(35张)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 课件(35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 课件(35张)(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填空题 论语主要是记录 时期 和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 篇,内容涉及 、 、 、 等方面。宋代朱熹把它与 、 、 合为“四书”。 春秋 政治家 教育家 20 哲学 政治 文化 教育思想 孟子 大学 中庸,主要观点,孔子:名_,字_,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关事件和思想:孔子拥护封建制度,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上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本文中,孔子从“仁”政的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人物出场,(1) 季氏:季孙氏,当时鲁国的贵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

2、,鲁国的大夫)。 相关事件和思想:春秋末期,诸侯兼并,当时把持鲁国朝政的季康子,横征暴敛,富比宫室。但他仍想借维护鲁国利益之名,攻伐兼并颛臾(春秋小国,附属于鲁国,故城在山东费县西北),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2) 冉有、季路:两人都是孔子学生,当时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求。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 相关事件和思想:冉有和季路虽然把“季康子想要吞并颛臾”的消息报告给了老师孔子,但他们听了孔子(反对“讨伐”颛臾)的观点后,并不服气。其实,做为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和季路在内心里是很支持“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的:“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3、”,朗读第一段,试译下列文句,第一段翻译,(1) 季氏将伐颛臾 (2) 无乃尔是过与? (3)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4) 何以伐为?,(1)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 “伐”,讨伐,攻打。“伐”有旗鼓之意,就是公开地攻打。与之相反的是“袭”,就是趁人不备而进攻。,(2) 无乃尔是过与?,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无乃与”是个固定句式,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 “恐怕吧”。 无,不。乃,是。尔,你,指冉有,宾语前置。是,这,是宾语提前的标志。代词,指代没能劝说季氏放弃伐颛臾的想法。过,动词,责备。与,疑问语气助词。,(3)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前的先王封他做东蒙山的主祭人。 “以为”是

4、“以之为”的省略,之指颛臾。 (4) 何以伐为? 为什么要讨伐他呢? “何以为?”是疑问句式。,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先王以为东蒙主) 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且在邦域之中)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 是社稷之臣) 反问:何以伐为?态度?,试背诵,季氏将伐_。_见于孔子,曰:“季氏_颛臾。” 孔子曰:“求!_是过与?夫_,昔者_以为_,且在_之中矣,是_也。何以_?”,_伐_。_见于_,曰:“_有事于_。” _曰:“求!_?夫颛臾,_,且_,是_。_?”,朗读和疏通文意,陈、列、危、颠、相、押、椟、过 夫子欲之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

5、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如果)能够施展才能就担任官职,(如果)不能 施展才能就不要担任官职。 陈,陈设,摆出来。力,才能。就,动词,靠近,接近,这里有担任,充任的意思。止,停止,这里是不要做官的意思。,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宝玉毁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 这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双重喻义:,“虎兕出于柙”喻指季康子去攻打颛臾,“龟玉毁于椟中”喻指颛臾在境内遭到攻打,这是第一重喻义; 老虎、犀牛从笼中跑出,龟甲和玉在盒中被毁皆因管理人员失职,因

6、此来喻指季路、冉有失职,这是第二重喻义,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的?,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用比喻。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冉有曰:“_欲之,_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_,不能者止。危_,颠_,则_相矣?且尔言_。_出于柙,龟玉_,是_与?”,冉有曰:“夫子欲之,_。” 孔子曰:“求!_曰:_,_。_,颠而不扶,_?且尔言过矣。_,_,是谁之过与?”,朗读和疏通文意,疾、辞、患、寡、均、贫、安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

7、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抚他们。,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若是财富平均,边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口少,安定,便不会倾危。 “盖”,表示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首表示提示语气。“无”,没有,无所谓。“寡”,与“少”是同义词。“倾”,倾覆。,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内使用武力。,从文中找出孔子治国

8、安邦的原则,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安”“和”的治国原则,“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从孔子的政治主张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季氏“谋动干戈于邦内”非常不满,请同学思考,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只是漂亮的托辞,季氏之“忧”在于惧怕于鲁君抗衡失利。故孔子言“在萧墙之内也”。,背诵思路,冉有为季氏辩护孔子提出安邦原则冉有季路有背原则孔子指出季氏之忧 冉有曰:“今夫_,固而_。今不取,_必为_忧。”,孔子曰:“求!君子_而必为之辞。丘也闻_者

9、,不患寡而_,不患贫而_。盖均_,和_,安_。夫如是,故_不服,则_以来之,既来之,_。今_,相夫子,_,而不能_也,邦_析,而不能_也,而谋_于邦内。吾恐_之忧,不在_,而在_之内也。”,孔子曰:“求!君子_。丘也闻_,不患寡而患不均,_。盖_,和无寡,_。夫如是,故远人不服,_,既来之,_。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_,_,而不能守也,_。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_。”,1、 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 B是谁之过与 C且尔言过矣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2、 选出加点“而”表示关系不同的一项: A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B位尊而无功 C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D后狼止而前

10、狼又至 3、 选出加点“者”用法不同的一项: A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B吾二者皆不欲也 C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1.A D 2.C 3.A,4、 选出加点“是”用法不同的一项: A是谁之过与 B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无乃而是过与 D财用于是乎出 5、 选出加点“焉”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 A则将焉用彼相矣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焉用亡郑以陪邻 6、 选出加点“之”用法不同的一项: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B且在邦域之中矣 C夫子欲之 D太后盛气而揖之 4.C 5.C 6.B 7.B,7、 选出加点“于”意义、

11、用法不同的一项: A虎兕出于柙 B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 D青,取之于蓝 季氏将伐颛臾中产生或引伸出来的成语有(A,B,D,E) A 分崩离析 B 祸起萧墙 C 井底之蛙 D 开柙出虎 E 季孙之忧,全文孔子批驳的三个靶子是?,冉有的三段话。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1.是例句 出处 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判断词,是 2.疾例句 出处 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 扁鹊见蔡桓公 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 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触龙说赵太后 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西门豹治邺 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 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史记孙膑传 妒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