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感觉意识的现象学视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720001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感觉意识的现象学视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感觉意识的现象学视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感觉意识的现象学视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感觉意识的现象学视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感觉意识的现象学视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感觉意识的现象学视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感觉意识的现象学视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感觉意识的现象学视阈从劳动出发,本当可以积极地引导出真正现实的人及其历史,但为什么这一切在黑格尔那里最终又消融在抽象思辨的逻辑之中呢?为什么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又被黑格尔最终取消了呢?在马克思看来,问题再清楚不过,因为黑格尔的出发点是“思辨的思想”,它由始至终就不在现实的“感性”世界中驻足过。纵然有片刻的停留,也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在形式,而这种异在形式最终要为自我意识所扬弃和收归。通过对费尔巴哈批判的再批判,马克思得出如下结论:费尔

2、巴哈强调从“感性出发”是正确的。因为,科学只有“从感性需要和感性意识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但是,费尔巴哈的感性原则的直观性由于缺失发展的原则和历史的原则,使人自身和对象世界最终又成为抽象的东西。黑格尔从劳动活动、从否定性来理解人自身和对象世界,其中确乎蕴含着发展的原则和历史的原则。然而,其所谓的“活动”由始至终都是“思辨的思维”活动,所以人自身和对象世界最终也无可回避地成为抽象的东西。显然,问题的出路已经被这样宣示出来:费尔巴哈的“直观性的对象性”需要通过“活动”的原则加以改铸,而黑格尔的“活动的对象性”必须为“感性”原则所贯穿。一言以蔽之,活动的对象性必须以感

3、性为基础。这就是马克思“感性对象性活动原则”的出场。正是这一原则的确立,“感性意识”或“感性活动”意义上的“感觉意识”的存在论现象学才得以真正发生。三、感觉意识的现象学视阈之具体展开如果说传统形而上学本质上是一种“意识主体”哲学,这一哲学自始就是以扬“心”抑“身”、醉“识”蔽“身”、尚“思”去“身”为自己开辟道路,那么,马克思通过“感性活动”的存在论原则所实现的对意识主体哲学彻底倾覆,则是以坚决捍卫“身体”的地位为自己开辟道路。就此而论,马克思哲学革命所实现的是“身体”从意识主体哲学的围剿中成功突围。如果说随着“感性活动”原则的提出,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存在论的新“境域”得以开启,即一个意识与世

4、界的原初关联的图景得以呈现,而“感性活动”的前提又必须在“身体”的“原初经验”或“原始综合”的意义上来理解,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意识与世界原初关联的“中介”身体,无疑是存在论现象学的。而身体的“原初经验”或“原始综合”,实际上是一种现象学的“感觉意识”或存在论意义上的“感性意识”。可见,在马克思那里,现象学视阈的展开路径即是:通过“置身”于世界的“身体”,来理解“感觉意识”,通过“感觉意识”来理解“感性活动”,通过“感性活动”来理解“历史”和社会。正是如此,所以特里依格尔顿在审美意识形态中这样指出:“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历史和社会的重新思考,这一次是从身体开始的。”()当然,马克思那

5、里的“身体”指的是“劳动的身体”。()在手稿中,马克思就“对象性活动”这样指出:“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性活动,如果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进行对象性活动。它所以只创造或设定对象,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因此,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

6、物的活动。”()这一说法,可谓是马克思对“对象性活动”之为“感性活动”所作的原则高度的表达,亦即存在论现象学的表达。因为,这里实际上是说:“对象性活动”无疑是“主体性”的表现,但它的载体不是作为纯粹意识的“我思”,而是两脚深深陷入“大地”中的、作为“自然存在物”的“肉体的”人,即“身体”。“身体”作为活动之“主体”如何可能?的确,在传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那里绝无可能!因为,在它们那里,人不是被彻底“物质”实体化,就是被彻底“精神”实体化。不错,前者从生理的或自然主义角度出发看到了“活动”的自然基础,但由于把“身体”仅仅理解为一堆纯粹“物质的躯壳”,所以,实际上否定了身体之作为活动的“主体性”。

7、后者看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但由于把“人”等同于纯粹的“自我意识”,“活动”遂被仅仅理解为纯粹意识的自我活动。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同,马克思把“对象性活动”理解为是“自然存在物的活动”。对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马克思作了如下理解,他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

8、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按照马克思这一理解,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即“身体”的存在,其特性就在于“能动而受动”。作为能动的、欲望的身体,它“意识”或“经验”到它之外确有一个对象,这个对象是它要欲求的对象或自己生命的表现对象。但是,对象如何成为它自己的对象,它自己的本质力量如何来表现,取决于“身体行为”的自由本性即“为我性”,亦即“身体意识”或“身体经验”的意义构造。 显然,马克思对“活动之对象”和“活动之主体”的理解,既不同于“唯理论”也不同于“经验论”。在“唯理论”那里,它把“对象”理解为是“意识”的“自我设定”,或是由意识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的对象;在“经验论”那里

9、,由于它把“意识”或“经验”放入纯粹的“物质序列”,仅仅视为身体的功能,视为物质实在的一部分,因而主体被还原为一种“物理的合结构”。在马克思这里,作为“自然存在物”或“现实的、肉体的”人,是“能动而受动”的。这里,“能动”所以为“能动”,因为它是“受动”的“能动”。也正是如此,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象性的活动”或“感性的活动”。这也就是马克思说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能够进行对象性活动,因为它的本质规定中原本就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所以能够创造或设定对象,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换句话说,人作为“肉体”或“身体”的存在,它既“在世界中”又在“意识之外”。“在世界中”,是说“它本来就

10、是自然界”;在“意识之外”,是说在它自身之外有自己的对象。就前者看,如果它原本不是自然界,那么它就不能创造和设定对象;()就后者看,如果它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它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 正是这样理解问题,所以马克思认为:“说一个东西是对象性的、自然的、感觉的,又说,在这个东西自身之外有对象、自然界、感觉,或者说,它自身对于第三者来说是对象、自然界、感觉,这都是一个意思。”()这里所谓的“第三者”,固然可以被理解为“关系的存在”,但确切来说它指的是“劳动的身体”。因为,唯有“劳动的身体”,才可真正实现意识和自然界或意向和意向对象的相互连接。依此可见,由于“劳动的身体”一向就在自然世界中,一向就在活动的“参与”中,因之,其身体的“意向性”以及由此而来的“原始综合”,便不能不是一种前概念、前科学、前逻辑的东西。而作为如此来理解的“身体”,自当既不是从“生理学”上来把握的那种“实在”,或被对象化的物质客体,也不是意识主体哲学纯粹的“我思”,而是“现象的身体”。按照梅洛庞蒂的说法,“自己的身体及其器官始终是我的意向的支撑点和载体”,是意向得以在世界之中“实现”的中间环节。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