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旅行文学与现代“情感结构”的形成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703575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国旅行文学与现代“情感结构”的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英国旅行文学与现代“情感结构”的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英国旅行文学与现代“情感结构”的形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英国旅行文学与现代“情感结构”的形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英国旅行文学与现代“情感结构”的形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英国旅行文学与现代“情感结构”的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国旅行文学与现代“情感结构”的形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英国旅行文学与现代“情感结构”的形成摘 要18世纪的英国处在贵族精英与中产阶级同时并存、海外冒险与殖民开拓齐头并进、大陆旅行与国内旅游互相促进的年代。在旅行文学的影响下,启蒙时代英国人的“情感结构”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从注重平衡对称的古典美学理念转而强调崇高和宏伟的情感体验,从理性至上的态度转而注重感伤主义和情感主义。持续不断的旅行刺激了文化感受力的复苏,激发了旅行主体的移情能力,使其获得了替代性经历,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己。通过时空的转换,旅行主体持续不

2、断地躲避着固定的身份和定义,持续不断地发现自我和确认自我。“情感结构”中出现的这种主体性倾向,在此后的浪漫主义思潮中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关键词英国旅行文学; 情感结构; 崇高; 感伤主义; 移情English Travel Literature and the Shaping of Modern Structures of FeelingZhang Deming(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10028, China)Abstract: The 18th century Br

3、itish society witnessed subtle and profound changes in structures of feeling.In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the aristocratic elite tried to coexist with the middle classes, overseas adventures pioneered colonial expansion, the grand tour and home travels developed and promoted each other, and the trav

4、el literatur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haping of new structures of feeling which turned from the classical aesthetic ideal of symmetry and balance to sublime and grandeur, and from rationalism to travels wakened the travelers cultural perception and sensitivity, stimulated his capability of

5、empathy, renewed his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deepened his self frequent changes in time and space the traveler dodged all fixed roles and definitions, going further and further on the way of selfdiscovery and self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growth of subjectivity in structures of feeling would find i

6、ts next page and high tide in the approaching Age of Romanticism.Key words: English travel literature; emotive structure; sublime; sentimentalism; empathy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一书中,当代英国马克思文化理论家雷蒙威廉斯对传统的西方文化研究模式提出了质疑和批评。他指出,在大多数描述和分析模式中,文化与社会是在一种“习惯的过去时态”中得到表现的,许多关系、体制和结构被这种模式转换成一个已经成形的整体,而不是正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于是,分析就集中于这些

7、已经完成的产品,而活生生的当下按其定义则隐退到了幕后1129。为了克服这种重结果而不重过程、重整体而不重局部、重社会而不重个人的弊病,威廉斯提出了一种补救措施,那就是以流动的“情感结构”来取代明确而抽象、但很可能是僵死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之类固定的术语和分析模式。威廉斯将“情感结构”定义为变动不居的社会经验,有别于其他已经被沉淀且更明显和更直接的现成的社会语义结构1133。隐匿在“情感结构”中的是活生生的、紧张不安的、尚未成形、尚未露面的“感受中的思想”和“思想中的情感”。唯其如此,我们不能用“习惯的过去时态”将其简化为一个已经形成的整体,而应该描述那些“正在被体验和感受的、与正规的或系

8、统的信仰之间存在着不确定关系的意义与价值”1131的东西,才有可能还原真实的历史。笔者认为,威廉斯的“情感结构说”为我们深入理解18世纪英国旅行文学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和研究路径。启蒙时代的英国正处在贵族精英与中产阶级同时并存、海外冒险与殖民开拓齐头并进、大陆旅行与国内旅游互相促进的年代。产生于这一时期的旅行文学不但忠实记录了一个新兴的世界帝国与异域的“他者”交往的过程,而且也积极参与了启蒙时代英国的“情感结构”及其相关的美学观念的建构。本文着重通过对大陆旅行的研究,分析旅行文学对现代“情感结构”形成的影响。一、 大陆旅行与崇高体验据西方学者的考证,大陆旅行(Continen

9、t tourism)作为一项英国的制度可追溯到17世纪。欧洲大陆的旅行作为年轻的贵族子弟完成其教育的一项措施,起源于都铎王朝时代。早在亨利八世执政期间,当时的外交官托马斯怀亚特就从他的意大利之旅中带回一件新奇的纪念品:一种令人兴奋的新诗体,即十四行诗。1642年,詹姆斯豪威尔出版了首部外国旅行指南,被使用了好几年2xx。1670年,理查德拉塞尔斯在其意大利航行一书中发明了Grand Tour一词,用于指称英国人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旅行23。从英国贵族设定的目标看,大陆旅行的目的是为了让本阶级中的年轻人融入欧洲上流社会,吸收古典传统文化的精华和营养,确认自己的文化精英身份。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性

10、的成人仪式,为这些年轻人在国内承担起命定的领导责任而作准备33839。正如大陆旅行一书的作者托马斯纽简特所说,大陆旅行旨在“以知识丰富心灵,矫正判断力,驱除教育的偏见,培养优雅的举止,一言以蔽之,造就一个完美的绅士”转引自 (eds.),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ravel Writing,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XX,。但是,在实际的旅行中,旅行者的身份、动机、目标和兴趣都悄然发生了变化。随着中产阶级的兴起,大陆旅行也从贵族精英的文化特权演变为整个社会趋之若鹜的时髦举动。年轻的贵族后代和富家子弟急切地踏上欧陆之

11、旅,不光可以暂时脱离古板的家庭教师的束缚,享受自由自在的游荡之乐,还可以欣赏意大利歌剧和法国时装,结交社会名流,拜访豪门显贵,并在寻访黝黯的修道院和废弃的古堡的同时,观赏到阿尔卑斯山壮丽的自然风光。这样一来,大陆旅行就在已经成形的贵族社会体制、精英意识形态和古典美学理念中引入了一种新的“情感结构”,而对崇高的体验和感伤主义的追寻无疑是其中两个最主要的构成因素。众所周知,作为美学概念的“崇高”一词出自公元1世纪古罗马作家朗吉努斯 (Longinus)的美学著作论崇高(On the Sublime)。这部著作后来被人遗忘,直到1712年才被翻译成英语。古老的崇高概念之所以会引起18世纪英国人的浓厚

12、兴趣,主要在于当时的社会文化为它提供了合适的土壤。方兴未艾的旅行热及相应的旅行文学的流行大大扩展了人们的地理文化视野,丰富的情感体验急欲打破狭隘的古典美学理念,为自己找到新的、合适的语义形象。对于崇高这一美学概念,虽然各家各派的分析不尽相同,但所达成的共识是相当一致的,那就是“把一系列毫不相关的景致,依据它们雄壮、空旷或险峻的特征,归纳成同一类,并指出这些景致能引起共鸣,让人产生一种美好而善良的感受。景观的价值不再单纯依赖于古典的审美准则,或者经济或实用的考量,而在于它是否能引发崇高的感觉。在这个赋意的模式中,荒野、废墟和古堡是核心意象,为想象力的驰骋提供了空间”471。1756年,年轻的英国

13、哲学家博克发表了他的美学著作论崇高与美。该书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现代美学观念,挑战了古典美学体验的理性主义观点,突出了美与崇高这两种对立的经验,认为它们是潜藏于理性之下的互补形式。美学经验不是智力的判断,而是人类的本能。博克发现,美以优雅的曲线、柔和的轮廓诉诸男性的性欲,推动着种族繁衍后代;而崇高则引发了“适度的恐惧”,满足了我们自我保存的冲动,并向我们提供了从安全的位置思索恐怖事物的战栗感5。事实上,博克崇高美学中的许多核心观念,如惊奇、怪异(the monstrous)、崇高(the sublime)和丰富性(the luxuriant)等,首先是在旅行文学中出现的。18世纪初,约瑟夫艾迪

14、生 (Joseph Addison) 在一篇为旁观者撰写的散文中写道:他站在“一片广阔郊野、荒芜的大沙漠、悬崖峭壁和浩瀚江河前面”,总会感觉到一种“美好的宁静和诧异”662。希尔德布兰雅各布 (Hildebrand Jacob) 也在崇高之观如何提升心灵一文中列出能够引发这种珍奇感受的景致,包括平静无浪或汹涌澎湃的海洋以及落日、悬崖、洞窟和瑞士的高山75355。在此文的影响下,旅人纷纷前去欧洲大陆探秘。墓园诗人汤姆斯格雷 (Thomas Gray) 是当时几个有意识追求崇高景致的先锋之一。1739年,他到阿尔卑斯山远足,为它写下了许多诗句,赞美其提升心灵的魔力。在给他的朋友理查德威斯特对阿尔卑

15、斯山西侧旅游胜地沙瓦作了描述,此外还有约翰布朗对昆布兰湖区的凯斯维克的描述,以及撒缪尔约翰逊博士对霍克斯顿的描述,所有这些描述都堪称18世纪文学中描述崇高地形景观的典范,其描述风景的形象和比喻在当时已经流行,可现成地适用于新的地域。18世纪英国旅行文学中与“崇高”相关的另一个重要的美学词汇是picturesque。据考证,picturesque一词最早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意大利语为pittoresco,意为“以画家的方式”。到18世纪,克劳德洛兰和萨尔瓦多罗莎将此风格进一步发展为“理想化”的意大利古典风景画。他们两人的创作分别代表了古典风景画中“崇高的”和“优美的”两种风格。18世纪后

16、半叶,随着水彩风景画的兴起,英国知识界开始用picturesque一词作为这两个对立概念之间的调停者,将相对柔和的英国风景推向阿尔卑斯山风景中令人心悸的瀑布和峭壁,使其具有了“诗情画意”、“风景如画”、“多姿多彩”、“多样化”等含义345。18世纪末,由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和拿破仑战争的扩展,大陆旅行一度中断,“欧洲变得不可进入、不可理解,充满仇恨,而过时的大陆旅行则成为这个变化的牺牲品。旅游继续进行,但遵循了不同的方向”813。英国人不得不将旅行的热情转向本国较少受到文明“污染”的地区。处在大不列颠边缘的凯尔特,因其浪漫、粗犷、孤寂的自然之美以及众多的中世纪遗迹而成为旅行者的首选。但更吸引旅行者的是那些还说着古老的盖尔语的高地居民,他们天性高贵、热爱自由,千百年来一直过着与其祖先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