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微出血在脑血管病中临床意义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0697482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4.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内微出血在脑血管病中临床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脑内微出血在脑血管病中临床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脑内微出血在脑血管病中临床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脑内微出血在脑血管病中临床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脑内微出血在脑血管病中临床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内微出血在脑血管病中临床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内微出血在脑血管病中临床意义(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脑内微出血 在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赵 忠 新 神经内科集体学习讨论主题发言,脑微出血定义,脑内微出血(intracerebral microbleeds, IMBs) 病理上是脑内微小血管病变所致的微小出血 是一种脑实质的亚临床损害,脑微出血检查手段,传统的MRI在诊断脑内出血时不如CT敏感,但MRI技术中梯度回波(GE)T2*加权像(Gradient-echo T2*-weighted,GRE-T2*)对检测脑出血甚至微小出血后的残余痕迹有很高的敏感性 含铁血黄素的沉积,在出血后很多年还存留在巨噬细胞内 MRI GE能够检测出脑实质内毫米级大小的顺磁性出血产物(含铁血黄素),MRI梯度回波

2、(GE)阳性的机制,因为含铁血黄素的残余储留在先前出血灶的部位, 所以GE序列能对个体新近和陈旧性出血作出可靠判定 磁共振GE信号的衰减是由于含铁血黄素引起的,含铁血黄素是出血后的分解产物,它能引起磁敏感性诱导的驰豫,从而导致T2*信号的丢失. 运用这一技术,脑内可见的出血性损伤的数目增加 这对与脑出血或缺血性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有帮助,脑微出血MRI特征,在临床上使用GE MRI后,大脑微出血第一次得以描述. 脑微出血MRI GRE-T2*特征: 表现为性质均一、斑点状低信号或信号缺失 大小:直径2mm-5mm 圆形病灶 由于MR在所谓的损伤区边界信号的”开花效应”,微出血在GE序列上要比组织实

3、际的损伤更大一些,脑微出血MRI特征,IMBs常常与脑白质改变,即白质疏松并存,并且IMBs的发生率和数目与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注意排除:苍白球钙化、MCA远端及分支的血管流空效应、软脑膜的铁沉积和非出血性皮质下软化灶、动脉硬化斑块或急性血栓引起的信号缺失,脑微出血(MRI梯度回波序列),脑微出血(MRI梯度回波序列),脑微出血(MRI梯度回波序列),脑微出血(MRI梯度回波序列),IMBs的发生率,脑出血病人:33% - 80% 脑梗死病人:21% - 26% 腔隙性脑梗死病人:25% - 62% CADASIL病人:25% - 69% 周围动脉阻塞性疾病病人:13% 心肌梗死病人:

4、4% 健康老年人:5% - 6.4%,IMBs在脑内的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丘脑 基底节 皮质-皮质下区域 幕下区域,腔隙性梗死微出血发生、 分布及其与脑白质改变程度关系,2002年1月2002年10月 8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 MRI-T1、T2:腔隙性梗死数目和脑白质改变程度 GRE-T2*:IMBs的部位、数目 SPSS:统计分析 范玉华,黄家星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4),234-237,结 果,MBs的发生率:26%(22/82) 分布:,82例LACI患者的一般情况,结 果,MBs数目与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呈正相关,结 果,脑白质改变严重程度与腔隙性脑梗死数目正相关,结

5、果,MBs数目与脑白质改变严重程度呈线性正相关 r=0.522, p0.0001,结 论,MBs数目、脑白质改变的严重程度和腔隙性脑梗死数目之间存在量化的相关性 提示三者可能有着共同的病变基础 如:不同程度的微血管病变,病理学改变,病理学资料并不很多,但结果均一致: 含铁血黄素沉积或吞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单核细胞 大小从直径2mm到5mm,最大不超过10mm 多位于直径小于200um的血管周围 多伴随有脑白质疏松,病理学改变,CADASIL病人:大小从2mm到10mm,分布于白质、基底节区、脑桥和视神经 血管淀粉样变(CAA)的病人: IMBs常见、大小从2mm到5mm,且局限于脑叶区域,危险因素

6、和发生机制,高血压: 病理学研究发现IMBs多位于一些动脉硬化的小动脉或微动脉瘤的周围 推测高血压导致的微小血管病变在IMBs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奥地利卒中预防研究中发现舒张压和收缩压均与IMBs的发生有关,危险因素和发生机制,但也发现IMBs病人中有10.3% - 41.8%血压正常 血管淀粉样变性(CAA) 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报道老年人脑叶出血与脑内和脑膜中等血管上的淀粉沉积有密切关系 脑内淀粉样血管病已被公认为是引起原发性颅内出血的主要病因,尤其在老年和血压正常的人群中中多发 淀粉(4200Da蛋白质)渗透到血管壁内,替代平滑肌细胞,使血管壁变脆 随着血管壁的结构改变,可以形成血管夹层或微

7、动脉瘤,并出现纤维素样坏死,引起出血,危险因素和发生机制,淀粉样血管病常累及皮层及软脑膜血管,特征性地不累及基底节、丘脑、脑干和小脑血管 引发的出血几乎都发生在皮质和皮质下白质,并且病变部位经常含有蛛网膜下腔血管成分 最好发的部位是额叶和顶叶,最不易发生的部位是颞叶和枕叶。 这些特点对于鉴别淀粉样血管病和高血压脑出血引发的脑出血有重要意义,后者常发生在脑内深部的灰质结构,危险因素和发生机制,NOTCH3基因 在一项CADASIL病人研究中,发现IMBs与血管性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无关,却与年龄、抗血小板药物应用、腔隙数目和Notch3基因Arg153Cys突变有关 当调整年龄后,仅有Not

8、ch3基因Arg153Cys突变与IMBs显著相关。作者认为Notch3基因突变是IMBs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临床意义,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再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约5.4%再次出血,部位往往与第一次不同 再出血的危险与控制高血压有关,但有无其他更直接的证据可以预测再次脑出血的危险性和部位呢?,Greenberg 等的研究发现,IMBs数目较多的病人,再出血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再出血的部位更可能是位于IMBs集中的部位 Greenberg SM,et al. Neurology, 1999, 53(5): 1135-1138,临床意义,脑梗死病人自发出血性转化 Hemorrhagic Transfo

9、rmation of Infarct Nighoghossian等研究发现100例脑梗死病人中28例(28%)发生出血性转化,其中10例存在IMBs 经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IMBs是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认为IMBs将成为临床医生判断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有价值的新指标 Nighoghossian N, Stroke, 2002, 33(3): 735-742,43岁,女性,突发左侧中度瘫痪 A 发病2小时15分时的头颅CT: 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区域缺血的 早期征象 (右侧豆状核密度 降低) B 发病2小时30分时的梯度回波 T2*(GRE-T2*):示右侧豆状 核有一信号缺失,即IM

10、Bs C 发病17小时的GRE-T2*:示豆 纹动脉区域内一片状信号缺 失,提示灶性出血 D 发病17小时10分钟时的CT:示 豆状核区的脑出血,临床意义,脑梗死病人溶栓后脑出血并发症 Kidwell 等研究发现,在41例接受溶栓治疗的病人中 5例有IMBs者发生症状性出血性转化1例 36例无IMBs的中发生症状性出血4例 唯一1例出血发生于梗死范围之外者,是存在IMBs的,且出血的部位就是原有IMBs的部位 Kidwell CS, Storke, 2002, 33(1): 9598,96岁,女性,因右侧MCA闭塞行动脉内溶栓治疗 A 溶栓治疗前的CT:未发现新或陈旧的出 血,右侧MCA区域也

11、未见低密度 B 溶栓治疗前的DWI:示右侧MCA区域信号 增高,提示缺血 C 溶栓治疗前的SWI: 示左侧脑室前角旁 有一小灶低密度,提示陈旧的MBs D 溶栓治疗前的GRE-T2*:示对应部位的 MBs E 溶栓治疗后的CT:示原有MBs的部位高密 度灶,新的脑出血 F 溶栓治疗后的DWI:示MCA区域脑梗死 G 溶栓治疗后的SWI:示与CT部位一致的新 的低信号,新的脑出血,临床意义,脑梗死病人二级预防过程中的脑出血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应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的过程中,脑出血的发生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许多研究认为IMBs可能是一项新的危险因素和预测指标,Asymptomatic micro

12、bleeds as a risk factor for aspirin-associate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KS Wong, Chan YL. Liu JY. Gao S. Lam WW. Neurology. 2003, 60(3): 511-513,病例选择:21例阿司匹林相关脑出血病人 21例性别、年龄、血压与上述病人匹 配的应用阿司匹林但无脑出血的病人 影像学检查:GRE-T2*:MBs的数目、部位 CT:脑出血 统计学分析:SPSS10.0,GRE-T2*示左侧基底节区症状性脑出血和其它部位多发的MBs,Infarct,Hemorrhage,Ce

13、rebral microbleeds as a risk factor for subsequent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 among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YH Fan, V Mok, WWM Lam, KS Wong. Stroke, 2003, (in press),研究背景,MRI-GRE-T2*加权相发现的MBs被认为是严重微小动脉病变的证据,有进一步发生出血的可能,研究背景2,关于其临床意义,尚缺乏前瞻性研究的资料 本研究旨在探讨MBs的存在是否为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后发生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病例收

14、集:前瞻性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记录患 者的临床特点,包括性别、年龄、既 往病史以及卒中的严重程度等 GRE-T2*:明确MBs的存在和数目 随访:观察卒中、其他血管性事件和死亡的发生 情况,结果,连续收集121急性脑梗死患者,平均年龄 67.9610.97岁 其中43例(35.5%)存在MBs 随访时间平均为27.15+11.68月,共有16 位患者复发卒中,121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存在MBs的患者舒张压偏高,且有着较多的既往中风病史 # Fishers 精确概率计算法,结果,有无MBs的患者比较,脑梗死的复发并无差别 (分别为5 例和 6例,p = 0.841);但是随访过程中,分别有4例

15、(9.3%,4/43)和1例(1.3%,1/78)患者发生脑出血 (p=0.053) 5例发生脑出血的患者,其中3例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另外两例应用抗凝治疗 2例脑出血发生于入组时原有无症状MBs的部位,Baseline Later,结论,MBs可能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后发生脑出血的危险因素,Fan et al, Stroke 2003,A 72-year-old lady was admitted to the Prince of Wales Hospital in Hong Kong because of sudden onset of severe headache and collaps

16、e on 29th January 2003. She had a history of chronic hypertension and was hospitalized 3 months ago in another hospital with an ischaemic stroke. Aspirin,Oct 92,Jan 03,A 87-year-old man with chonric hypertension for more than 15 years was admitted to the Prince of Wales Hospital because of acute ischaemic stroke with left hemiparesis in July 2002.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brain showed periventricular lucency, old infarct over basal ganglia and left occipital lobe. Aspirin,DW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