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新城高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692860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新城高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徽省合肥新城高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徽省合肥新城高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安徽省合肥新城高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安徽省合肥新城高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新城高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新城高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肥新城高升学校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这说明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 )A 血缘 B 地域 C 信仰 D 出身2据左传记载,晋国上卿赵简子规定:“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此项举措对以下制度最有冲击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3周人奉行“同姓不婚”的原则,禁止同姓之间通婚。周王室必须和异姓诸侯国通婚。各级贵族也是如此,

2、必须和异姓的贵族通婚。周人的这一制度( )A 有力于巩固周王室统治 B 利用分封维系家族亲情C 凸显了西周中央集权 D 体现王权衰落的趋势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B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D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5幽王为讨宠妃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又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为太子,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杀死幽王,立宜臼为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引发贵族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B西周分封制受到冲击 C周幽王厉行君主专制 D申侯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宗法分封制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

3、:“在汉代,此制已有流弊。地方长官选举不实,权门请托,营私滥举,因而选举之后,不得不再加以政府一番考试检核。”文中的“此制”指的是( )A察举制 B封国制C郡县制D科举制7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这反映出( )A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必然趋势 B周天子仅是当时最高军事首领C诸侯国军队的数量与宗法制有关 D分封制下具有严格的等级秩序8秦朝建立了完备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这说明

4、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A 内容、范围不断扩大 B 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C 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 D 首要任务是加强官吏管理9近代有学者评论孔子“言行不一”,说他一方面主张维护“周礼”,另一方面又挑战周王统治,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治国方略”。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孔子的行为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 周王室的影响力日渐衰微 B 百家争鸣已成为社会主题C 维护“周礼”是历史的倒退 D 奴隶制崩溃是不可避免的10下表为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科举制度的影响 B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 分散相权的需要 D 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5、 11下列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 )A 注重“以文治国” B 中央集权加强C 冗官现象严重 D 君主专制加强12明代安徽休宁茗洲吴氏的家规中说“族内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以有火(学费)。”这些做法( )A 有助于贫寒子弟成才 B 维护了地方社会统治C 巩固了农村小农经济 D 推动了儒学与政治结合13中国古代史上有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一制度是( )A商代内服和外服制度 B汉代的内外朝制度C明代的内阁制度 D清代的八旗制度14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科举录取分为南、北、中三卷,

6、三卷录取情况如下表:卷种涉及地区录取比例南卷应天(今南京)、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55%北卷顺天(今北京地区)诸府、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35%中卷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10%根据上表可知,明朝分卷制的实行反映了当时( )A 科举制八股取士正式形成 B 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C 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D 政治重心由南方移至北方15仪礼觐礼曰:“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 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联系紧密 B 被分封的既有同姓也有异姓贵族C 区分伯舅关系以便扩大周的疆域 D 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

7、之间可联姻16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邰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时人预感“夫皆富,政将在家”。据此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 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B 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C 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迅速转型D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诸侯国经济地位的变化17“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近年,一些地方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这种习俗源自(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18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

8、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A 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 郡县制不能完全解决地方行政的弊端C 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D 不重视对官员的选拔与考核19学者许焯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20“秦王朝统一全国后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新型的国家形态”主要是指秦

9、朝( )A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 实行三公九卿制C 推行郡县制度 D 确立皇帝制度21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一评价主要是指( )A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B 汉代实行察举制C 重用侍从以削弱相权 D 汉初郡国并行制22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23“宋沿唐制,亦贵进士

10、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试,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又为尊贵 D考试程序更加公正24.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是真实可信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5清雍正帝对军机大臣张廷玉评价道“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遗诏允其配享太庙,从而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

11、汉官。张廷玉之所以获此殊荣的原因是( )A 处理军机处事务决策得当 B 因满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C 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意旨 D 在僵化的体制下认真监察百官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8分)材料一 “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材料二 三省制由于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不免各持己见,争执不下,浪费时间。于是,唐太宗在门下省设政

12、事堂,便于宰相合议军国大事。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开始只有三省长官,后来又陆续增加了一些官员,以“参知政事”等名义参决朝政,这些人也是宰相。政事堂的创立,增强了三省制的功能。材料三 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种运行机制虽然可以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却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宰相”名称始于何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6分)(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唐朝和宋朝为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各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

13、分析唐朝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共同特点?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4分)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卷一四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碟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