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671935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_1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_1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_1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_1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_1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_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研究 经济 史要有 历史 学修养,又要有 经济学 的基础。我写过一篇论历史主义,是谈历史学理论的,可作为我以前所写 中国经济 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一文的续篇。1本文拟谈 经济学理论 ,可作为方法论一文的另一续篇。经济学成为系统的科学,始于17世纪出现的古典 政治 经济学。本文所称经济学理论亦自此始。但不是说,在此以前的经济思想就不重要。尤其象富国、富民思想,田制、赋税思想,义利论、本末论、奢俭论等思想,在研究中国经济史中无疑是很重要的。本文自

2、古典政治经济学开始,是因篇幅所限。也因为经济史作为一门学科,是随着古典经济学的建立出现的;又是从方法论着眼,因为经济思想成为系统的理论之后,才具有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中国编辑。本文中,“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为同义语。一、在经济史研究中,一切经济学理论都应视为方法论经济史是研究过去的、我们还不认识或认识不清楚的经济实践。因而它只能以历史资料为依据,其他都属方法论。经济学理论是从历史的和当时的 社会 经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但不能从这种抽象中还原出历史的和当时的实践,就象不能从“义利论”中还原出一个“君子国”一样。马克思说过:“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它们只能对整理历史资料提

3、供某些方便”。2这话也许有点过份,不过,“方便”可理解为方法。JM凯恩斯说:“经济学与其说是一种学说,不如说是一种方法,一种思维工具,一种构想技术”。3我在上述两文中都提出,马克思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历史的最高层次的 指导 ,但它也只是一种方法。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在研究经济史中,也是一种方法,即分析方法。JA熊彼特说:马克思的经济史观,“如果我们使它只起工作假说的作用”,按即方法论的作用,“那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强有力的分析上的成就”。在经济理论上,“马克思的分析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唯一真正进化的经济理论”。4熊彼特极有远见地把他那部空前繁浩而又缜密的经济学说史定名为经济分析史

4、,因为任何伟大的经济学说,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会变成经济分析的一种方法。他还指出,“经济学的内容,实质上是历史长河中一个独特的过程”,由于“理论的不可靠性,我个人认为历史的研究在经济分析史方面不仅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说,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史的方法,历史又是研究经济学的最好的方法。下面举两个例子。西方经济学有两次“革命”,即边际主义革命和凯恩斯主义革命。19世纪七十年代的边际革命,由于其奠基人采取主观的效用价值演说,与古典的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直接冲突,受到 马克思主义 者的猛烈攻击和全面否定。但是,在后来的边际理论中,效用价值说已逐渐淡化,在洛桑学派中乃至成为影子,在其他学派中被 成本

5、 价值说所代替。而边际分析作为一种方法,却广为流传,至今不息。原来,边际分析作为方法只是微分 数学 在经济学上的应用,李嘉图的地租论乃至马克思对剩余价值增量的分析实际已有“边际”的概念。在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垄断和 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中,边际值就不能用平均值来代替了。因而,边际分析方法不仅在西方被普遍采用,在前苏联和我国也已被采用了。20世纪三十年代的凯恩斯革命,是在垄断 资本主义 发展的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它曾经煊赫一时,为许多西方国家所采用,但不过20年,即为新古典综合派和亲剑桥学派等学说所代替。凯恩斯学说本身,对于研究从来不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中国的经济史可说用处不大。但是,作为方法论,凯恩斯

6、创立的宏观经济分析,其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储蓄和 投资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等,则不仅为后凯恩斯主义者所继承,也为非凯恩斯学派和社会主义经济学所取用。更有,因此而兴起的经济增长理论,包括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理论,作为方法论,也已为我国所取胜;5我提到它,因为在经济史研究上有重要性。二、怎样选用经济学理论作为研究经济史的方法?“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都是一样的”,因而,恩格斯提出创立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命题。6但迄今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广义政治经济学。我前面所说的各种经济理论,都是西方的而且都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怎能用于从来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国呢?这就是我在论广义政治经济学一文

7、中所说的“统一性”问题。7其义有三:第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有统一性。例如“资本”,在奴隶社会就有了;但在分析了它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完全形态后,马克思才概括出资本的初始形态的发展轨迹。解剖现代社会是解剖古代社会的钥匙。第二,迄今人类各种文明社会都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也有前资本主义的遗存和未来的因素。如JCL西斯蒙第所分析的七种 农业 经营方式,至少有六种在中国历史上都存在过。8第三,我在论广义政治经济学中得出一个结论,即不管在“经济学对象”上有多少理论争论,实际上前资本主义的、西方的和当前社会主义的经济学都主要是在研究那种或这种经济是怎样运行的,它的机制如何?而这也是经济史研究的主

8、要课题。任何社会经济都是在一定的机制下运行的,否则不能持久。各种社会形态的机制不同,但都有再生产问题,都有增长的模式问题和发展周期性问题,都有主权者干预问题,等等。这其中,有些运行规律是共同的,有些可互相参照。在经济史研究中,是把现有的各种理论,特别是对经济运行和其机制的解释,作为方法,尤其是思考方法和分析方法,加以运用。至于选择哪种理论,则如我在方法论一文中所说,“史无定法”,主要根据其理论对我们所研究的课题的适用性和史料的可能性来决定。可以选用某种理论中的某一点,也可在一个问题上选用几种理论。要之,选用某种理论,主要是启发性的,而不是实证性的。在经济史论文中,时见“根据某种理论,应如何如何

9、”语式,这是最笨的用法。在论广义政治经济学一文中,作为举例,我曾提出魁奈和重农学派的经济运行理论,D李嘉图、杰文斯等的地租论在研究封建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再如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论,以及他的增长理论,也是有用的。斯密的增长理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基础上的,但他所谓“资本”是以上一年度的谷物收获量为基数,如果不取其工资基金说,这一思路是适于农业社会的。9就是说,对于现有经济理论,可以加以“改造”来利用。在经济史的研究中,重要的一段是从传统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换的历史。这种转换,过去强调 工业 革命,如今不同了。以西欧说,思想转变始于14世纪以来的文艺复兴,经济变革始于1

10、6世纪以来的重商主义,马克思指出,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在16世纪即已建立,工业革命还是二百年以后的事,是 市场 扩大的结果。代表这种亲史学思想的巨著是CM奇波拉主编的六卷本欧洲经济史,10它运用了当代的经济学理论,尤其是凯恩斯学派的经济理论。这种转换,在中国相当于明、清、民国以至当代的五百年间,时间很长,所可选用的经济学理论是很多的。在学派林立的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不外亲古典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派。以A马歇尔为代表的亲古典主义吸收了边际分析方法,以PA萨谬尔逊为代表的亲古典综合派又吸收了凯恩斯经济学,积累和日亲月异,这就给我们选用提供方便。经济史主要研究宏观,但分析中离不开微观,尤其市场理论,因

11、为宏观经济学中国 中国编辑。是以微观理论为基础的。在研究落后国家 经济 时,刘易斯主张用古典 经济学 模型,舒尔兹主张用新古典模型,二人同时获诺贝尔奖。我看各有短长。古典主义的 人口 与土地的悲观论调, 历史 上是存在的,但不能强调。新古典的乐观主义更符合中国历史,但过份强调竞争和均衡价格,就难找历史根据了。我以为,一个 社会 经济的发展或衰退,最终是看生产资源的利用或配置是优化了还是劣化了。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资源配置被归结为劳动时间的节约和在各部门间的分配。但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尤其物化劳动,是不能计量的,“抽象劳动”在经济史上更无法描述。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把资源配置归之于 市场 调

12、节,新古典更引进边际分析和导数方法,比较精确。但在新古典模型中没有土地和资源变量,而是归入“资本”,这在经济史研究中是难于处理的。新古典模型,根本不谈制度、经济结构、社会背景以及 文化 习俗等问题,而经济史要求整体观察,这些因素都很重要。因而,也要涉猎制度学派、结构学派等理论。我觉得,德国历史学派的“国民经济学”理论,对研究 中国经济 史仍是有用的。又所谓资源配置,并不完全决定于市场机制,近年来已有非市场机制、非价格信号的研究,历史上,在市场不发达、没有生产要素市场的情况下,经济仍可以有进步,更不用说重大 政治 军事活动以及殖民、移民、 水利 等对资源利用的影响了。我曾见到一些对明清时期江南特

13、别是苏南 农村 的研究,说明在不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传统技术的条件下,由于经济因素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资源配置或资源合理利用。11这也是经济史研究对经济学的贡献。当代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RM索洛写过一篇经济史与经济学。12他不满于这两个学科的现状:“经济学没有从经济史那里学习到什么,经济史从经济学那里得到的和被经济学损害的一样多”。他主要是批判当代经济学脱离历史和实际,埋头制造模型。但也指出当代经济史也象经济学“同样讲整合,同样讲回归,同样用时间变量代替思考”,而不是从社会制度、文化习俗和上给经济学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他说,经济史学家“可以利用经济学家提供的工具”,但不要回敬经济学家“

14、同样的一碗粥”。这对当代西方一些“新经济史”的批评是很中肯的。的确,经济史有广阔的天地,无尽的资源,它应当成为经济学的源,而不是经济学的流。一、经济学中的经济史论亚当斯密国富论第三编“论不同国家财富的不同发展”是一篇经济史论。他先从利润和风险研究提出一个经济发展的“自然顺序”,即首先发展 农业 ,然后发展 工业 ,最后是 国际贸易 。但详细考察了自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欧洲各国的经济变化后,却得到相反的结论,因而他慨叹欧洲是“反自然的退化”。可是,这种考察证实了斯密在国富论一开篇就揭橥的论点:人类社会的进步归结于分工和专业化带来的劳动生产力的增进,而分工是由交换引起的,“分工度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因

15、而,在他的经济史论的最后一章,就转而讨论“都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贡献”了。13作为一种经济史观,19世纪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经济发展阶段论。F李斯特把原始、畜牧以后的经济发展分为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 工商 业时期。这初看与斯密的自然顺序一致,但其论点是,一国在第一阶段应以自由贸易为手段,力求发展农业;在第二阶段,要用“限制商业政策”,按即保护关税,来促进工业的发展。到第三阶段即农工商业时期,如当时的英国,可“再行逐步恢复到自由贸易的原则”,“进行无所限制的竞争”。14BH希尔德布兰德是按交换方式提出三阶段论,即自然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第一阶段是农民 民主 社会;第二阶段是自

16、由经济。他的第三阶段带有理想味道,使交换不依赖于货币,以克服货币经济带来的贫富悬殊。15K毕歇尔批评了以上两种观点,提出自己的三阶段论。第一阶段是封闭的家庭经济,包括各族社会和中世纪的庄园,是内部生产和消费的经济,毋需交换。第二阶段是城市经济,指中世纪包括郊区农业的城邦经济,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交换的经济。第三阶段是“国民经济”阶段,开始于中世纪晚期,这时生产者为市场而生产,消费者自市场购买商品,商品要经过许多流通环节达到消费者手中。毕歇尔实际上已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了。16到20世纪初期,经济学家对经济史的最大影响,当推J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了。他在经济发展理论17一书中提出, 资本主义 经济的发展是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