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历史七上《昌盛的秦汉文化(二)》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670332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4.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历史七上《昌盛的秦汉文化(二)》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新人教版历史七上《昌盛的秦汉文化(二)》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新人教版历史七上《昌盛的秦汉文化(二)》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新人教版历史七上《昌盛的秦汉文化(二)》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新人教版历史七上《昌盛的秦汉文化(二)》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历史七上《昌盛的秦汉文化(二)》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历史七上《昌盛的秦汉文化(二)》pt](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第 17 课,一、佛教的东来,1、佛教 公元前6到前5世纪,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印度佛教圣地菩提迦耶,释迦牟尼,公元前6世纪,印度释迦部落王子乔 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他被后人 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 圣人”。,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2、佛教的传入,释迦牟尼像,佛教的传入,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了佛经。,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佛教的教义:人死后能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 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佛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

2、受苦难、来世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能起到麻痹人民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因此,佛教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动脑筋:,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峨眉金顶,峨眉万年寺普贤金铜像,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普陀山观音造像,佛教四大名山九华山,九华山地藏菩萨,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五台山文殊菩萨,二、道教的兴起,1、道教的兴起及其思想来源 东汉时民间兴起,道教的思想来源于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2、主张:道教主张修身养性, 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太平道,五斗米道,道教的兴起,四川青城山,相传张道陵在此讲道,青城山道观,青城山道观,道教创始人张道陵,道教教主太上老君,老子,太上老君,泉州太上

3、老君像,遍布各地的城隍庙,无处不在的土地庙,祈安请醮jiao,道众诵经,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 封建统治者利用道教麻醉人民,道教也迎合他们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汉代的神怪画像石,秦始皇和汉武帝派出一批一批的方士,为他们寻求长生不死的仙药。,徐福出海求仙药,方士炼丹图,王充的论衡,王充是东汉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著论衡。对封建迷信思想进行批判。,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论衡,论衡,王充在论衡一书中,不仅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天是一种自然存在,不存在什么天降灾祸的现象,而且进一步说明人和精神和肉体的关系,人死了,精神也随着消亡,不会变成鬼。,王充像,司马迁和史记,人固

4、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黄帝至汉武帝(前156前87年)两三千年的历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司马迁和史记,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鲁迅称之为: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秦始皇陵兵马俑,武士俑个个表情丰富,神态逼真,生动传神,将军和军事俑,将军俑,军士俑,铠甲俑和袍俑,铠甲俑,袍俑,立射俑和跪射俑,立射俑,跪射俑,下级军士俑和御马俑,下级军士俑,御马俑,辩论会:,西安的兵马俑是世界的一大奇观,已出土兵马俑7 000多件。假如美国提出以5 000万美元的高价购买一件兵马俑,有人认为出

5、售一个也无妨,再说中国的文物保护资金不足;有人认为出售文物有损国格,反对出售。 假如此时文物局征求你的意见,请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阐明自己的 观点和理由。,秦汉文化成就简表:(二),(世界第八大奇迹),形象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是世界艺术宝库的璀璨明珠。,秦陵兵马俑,秦 朝,雕塑 艺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著史记,司 马 迁,西 汉,史 学,早期唯物主义者,批判迷信鬼神思想,(提出唯物思想),著论衡,王 充,哲学 思想,尊奉 老子,创立道教,张 陵,东 汉,道教,一些地方兴建佛寺,东汉 明帝,佛教传入中原地区,西汉 末年,佛 教,宗 教,思 想 文 化 艺 术,备 注,评 价,成 就,人物,时 间,项 目,对我国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