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638899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包头四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题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网红”,原本是“网络红人”的意思。然而在当下,“网红”一词逐渐特指那些依靠秀脸蛋、秀身材、秀美食、秀财富而走红的青年女性。每当媒体提及“网红”,几乎都对其加以挞伐,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更是一碰到“网红”就蹙眉,唯恐避之不及。“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与“网红”总是如影随形。对这些“网红”的鄙夷和批判,也成为一种主流舆论。“网红”们走红的方式的确肤浅,粉丝对“网红

2、”的追捧,也确实物质了些,庸俗了些。然而,“网红”们为何能以如此肤浅的方式走红?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又为何毫无保留地把热情和时间,献给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网红”?对于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鲜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这是不应该的。其实,只要我们愿意试着去理解“网红”现象,年轻人追捧“网红”的真正原因并不难找。“网红”之所以能够依靠发自拍、发美食赢得追捧,不就是因为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需要依靠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吗?对于大多已经在社会上立足的成年人,和少数有幸享受较好教育环境的年轻人而言,这种充实精神生活的方式或许过于廉价,过于媚俗了。但对社会中大多数下

3、层年轻人而言,“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正是他们最真实的内心向往。对他们来说,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多数青年都没有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叫他们欣赏曲高和寡的高雅文化,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经济上的压力则让他们难以负担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进一步挤压着他们的精神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我也是年轻人,我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他们可能甫一成年,就挑起了生活的担子。我深知和他们相比,自己是幸运的,有幸生在小康之家,接受高等教育,因此绝不会对他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而我们的社会也应

4、该有更强的同理心,去理解“网红”现象背后的社会现实。说“网红”肤浅也好,低俗也好,既不是“网红”自己的错,也不是“网红”粉丝群体的错。社会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形式,也需要有通俗的形式。如果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那么我们就应该对社会阶层差距的根源开刀,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能过得更富裕,更有尊严,让他们能够有余暇和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试想,如果有一天,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每个人都可以抽出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那人们又何必要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努力去创造一个这样的社会,远比坐在清谈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

5、网红”更有意义。(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02月26日05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网红”们以秀脸蛋、秀身材等肤浅的方式走红,并成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追捧的对象,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需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B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因受到教育水平及经济收入的影响,其结果他们只能在网络上用一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C在当下,媒体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他们对“网红”几乎都是批判和鄙夷的态度,这也成为现在看待“网红”的一种主流舆论。D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通过“网红”发自拍、发美食等方式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这是“网红”能够赢得追捧的原因

6、。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本文作者不对“网红”粉丝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这是由于作者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B想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我们就应该从社会层面着手,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有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C“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是现在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最真实的内心向往。D让每个人都能有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这远比坐在清谈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更有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网红”原本是指“网络红人”,没

7、有褒贬之意,然而在当下,“网红”却背负着“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B如果每个人都能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或抽出时间,摊开书本阅读,那人们就不必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C对高雅文化欣赏的困难,以及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这些都挤压着生活在社会下层青年人的精神空间。D社会文化既然需要有高雅与通俗的形式之分,因此在评判“网红”肤浅与低俗与否时,不能将错误归咎于“网红”自己或“网红”粉丝群体。二、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一碗羊肉汤金光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

8、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了解长岭乡的经验,

9、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

10、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咋舌称赞。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

11、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只?”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

12、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在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B. 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C第三自然段描写县委办工作人员安排各级领

13、导参观的日程表,突出了长岭乡接待任务的密集繁重,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D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E.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5小说中刘乡长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_6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内参的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4分)_三、现代文阅读(三)(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霍英东的传奇人生霍英东原名官泰,祖籍广东省番禺县,1923年5月10日,

14、他生于香港一个水上人家。那时,他家境贫困,父母靠一只小驳船,做驳运生意。7岁那年,他父亲不幸患病去世,坚强的母亲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但希望儿女知书达理,出人头地,特别是在霍英东身上寄予了厚望。读书期间,他非常勤奋,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36年,他进入皇仁书院学习,为图报国,他改名为英东,意思是要“英姿勃发于世界的东方”。在这里,霍英东接受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但是在那段读书的日子,他的生活是相当艰辛的,他后来回忆说:“紧张生活,经常弄得我筋疲力尽,头昏眼花,甚至神经衰弱。不过这对于我又是一个极好的锻炼,使我后来走入社会以后,不管生活多么艰辛,工作多么繁忙,自己也不怎样畏惧,都能够

15、从容对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攻香港,霍英东的学业也被迫结束了。失学后的霍英东开始了第一份工作,在一艘旧式的渡轮上当加煤工,可因身体单薄,顾得上铲煤就顾不上开炉门,他刚上岗就被辞退了。后来他的母亲倾其所有,和他人合股,在湾仔鹅颈街开了间杂货店,并将杂货店交由霍英东管理,每天早上六时多开店,深夜12点才能离开,非常辛苦。由于他的精心经营,杂货店的生意日渐兴隆。霍英东从打理杂货店中获得经营管理的方法,处事也显得更为沉稳与坚毅。抗战结束后,香港百废待兴,运输业急需发展。霍英东母亲和他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把握的好时机,毅然决定把杂货店卖给别人,并将转让所得的7000港元全部投入到香港的舶运业中,从此开启了他辉煌的创业历程。随后,他转投地产,于1953年创办了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开设了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