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扫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629900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数民族地区扫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1)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少数民族地区扫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1)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少数民族地区扫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1)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少数民族地区扫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1)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少数民族地区扫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1)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少数民族地区扫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数民族地区扫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少数民族地区扫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1)摘要: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着理论薄弱、认识模糊、能力欠缺等问题。少数民族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实施,必须获得相应的政策支持,提高教师的开发能力,注重交流合作以达到资源共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建立适应地方教育需求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资源;基础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课程设置不符合地方发展的实际需要。笔者于XX年先后两次深入云

2、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就这一问题作教育调研。该县位于滇西南山区,有拉祜、哈尼、佤、傣、布朗等20多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浓郁,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长期以来,由于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等原因,这个地区的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活动举步维艰。目前的突出问题,主要有理论薄弱、内容单一、能力匮乏以及政策支持不力等。这些问题既存在于澜沧县,也普遍存在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因而有加以深入研究的必要。 一、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薄弱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现代课程观的发展趋势是高度一致的,即倡导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适应地方教育需求的本土化课程体系。但这一精神实质并未被广大

3、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理解和掌握。据抽样调查,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小学教师中有的人对这次新课程改革完全不了解,的人仅知道其中一些改革方向。大多数教师对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途径等问题缺乏清醒的认识,理沦知识更为欠缺。教师课程理论基础的薄弱必然造成他们在开发地方课程资源过程中无所适从。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单一 陶行知先生说:“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的生活,受面包的教育。”澜沧县的实际教育需求是如何使学生掌握因地制宜进行山区建设的知识与技能。针对这些需求,多方位、多渠道地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是该地区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而该县中小学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全国统编教材,教

4、材的变动也与全国其他地方保持一致。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约 的中小学曾尝试性地编制过一些乡土教材,但并不系统,小学主要是编写双语读物,初中则主要是一些生产性知识读物,均处于辅助地位。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匮乏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匮乏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遍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支持,主要在于经济和政策两个方面。经济方面,由于澜沧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县财政对教育的拨款仅限于能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学校根本无剩余资金用于科研工作。以糯福乡为例,XX年人均财政收入元,XX年农民的人均收入为662元,XX年学生人均公用经

5、费仅为元,而且 XX年全乡还有的危房需要改造和重建,所以尽管财政拨款从1995年的万元增加至XX年的万元,仍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政策方面的问题,表现为县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未能真正重视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活动,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尤其缺乏明确具体的开发政策。 第二,教师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能力严重不足。据抽样调查,该县只有的教师有较强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教师完全缺乏这方面的能力,的教师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从未进行过实际开发活动。尽管大部分人都非常希望能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但因为经济、政策、教育体制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没有开发的条件和机会,实际开发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 第三,社

6、会与家庭的支持度和参与度不足。澜沧县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小学生占小学生总人数的%,初中生占。广大的少数民族家庭对子女的要求是能识一点字,只有极少数家长希望子女能上大学。父母一方面希望子女在学校应该学一些适合本地实际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又认为课程资源开发与自己无关,是政府和学校的事情。另外,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所进行的开发活动也因为课程体制等原因,时有时无。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未获得普遍认同 在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指导是关键,教师则是实施开发的主体。以往,澜沧县也进行过一些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编制双语教材,在初中设立农村实用技术课程等。但是

7、由于缺乏对地方课程资源的理性认识,不能真正理解其意义与价值,对双语教材的“工具性”、“手段性”开发,其目的仅仅是为了使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明白教师教授的意图;在初中设置的农用技术课程也仅仅停留在浅显的水平,这样的学习还不及学生在实践劳动中的收效大。即使这样作为“工具性”、“手段性”的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也是不系统、不全面的。据统计,澜沧县的初中与小学进行过这样一些尝试性的开发活动,有%的学校完全没有进行过这样的活动,只有3的学校进行过较为系统的开发活动,并初具特色。另外,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并未真正重视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活动,各乡的中小学校各自为政,缺乏经验总结与交流。这种组织不力与管理无序的状态

8、,使澜沧县迄今为止没有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地方课程。 根据调查,澜沧县的中小学教师大都能认识到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但他们缺乏实际开发活动,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欠缺,而且他们对地方课程资源的理解也仅局限于开发几门实用课程。同时,他们也未能认识到教师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缺乏民族地方特色 早在1983年,澜沧县就建立了“贫民农业中学”,并于1987年将其迁入县城,改称为“澜沧县农职业技术学校”,该学校设置了茶叶专业、甘蔗专业、制搪专业和畜牧兽医专业。但由于种种原因,时至今日,澜沧县的职业教育发展依旧十分缓慢。据XX年统计数据来看,职业初中在校学生307人,

9、职业高中在校学生475人,而且职业初中学生至毕业时仅为100人,职业高中毕业班学生则锐减至84人,所开设的专业也仅为信息技术类、医药卫生类、文化艺术与体育类三种。 除了职业中学以外,普通中小学学生对实际需要的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就差强人意了。据统计,有的学校给学生传授少量的农业知识,有的学校则完全将农业知识与技术拒斥于课程之外,只有25的学校传授给学生部分农业知识与农业技术。就澜沧县目前的教育程度看,其教育的重心在于为当地培养各种各样的建设者,像现在这样的学生,在学校内不接受或只学到少许的农业生产知识,毕业后其生产能力甚至不如父辈。我们不否认一般意义的知识性学习对个人发展的作用,但从实际情

10、况来看,这里的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更需要他们了解民族文化知识与实际生存的生活生产知识。 二、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策略 政策保障,形成机制 课程资源开发是一项自下而上的活动,开发活动的主体是教育一线的教师。然而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形成了上级发号施令、下级照章办事的依赖心理。究其缘由,教师的这种“惰性”是由国家教育机制、教育政策造成的。要真正调动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潜力,惟有给教师赋权,使其从旧有教育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加理性地从事教育教学活动。 在我国,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中央政府借助行政力量的干预,以确保制度和组织上的支持。同时也可

11、以借此表明中央政府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权利部分下放的决心。”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国家教育政策的宏观调控。国家教育政策从根本上制约着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早在1951年,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在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的报告中就指出:“少数民族教育必须是新民主主义内容,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并采取适合于各民族人民发展和进步的民族形式,照顾民族特点。”XX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教材编写方面“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的政策

12、”。同时强调“教材改革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然会促进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活动。 第二,地方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地方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是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直接动力。以前,澜沧县地方政府也曾进行过一些有益的尝试,如1984年,澜沧县根据当地情况,对城镇经济文化基础好、居住集中的小学,采用国家统编教材;对经济条件差、居住分散的村寨小学,实行四二分段制,执行农村四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使用云南省教育厅编写的农村四年制小学教材。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村小合并,各个初中与小学又开始使用国家统编的教材,以往课程表中的“生产知识”、“生活知识”等科目也消失殆尽。

13、 为了提高澜沧县基础教育的质量,云南省各级地方政府必须积极顺应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制定有利于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各项政策,其中包括课程设置、教师激励、地方课程资源发掘、深入研究拉祜族文化、考核评定、加强同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教育经费的专项支出等政策。只有如此,才能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地享有专业自主权,使“教师的知识、理解能力、价值观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才能保障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得以顺利进行。 第三,学校层面的规划。学校是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沿阵地,也是开发成果验证的主要场所。澜沧县的中小学须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课程目标,包括总目

14、标和阶段性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该县中小学教师多为思茅地区中等师范学校和师范专科学校毕业,教育理论尤其是课程理论水平较差,学校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这项活动尚处于探索阶段,要鼓励教师大胆尝试,敢于开拓创新,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学校要制定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形成一定的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从而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另外,要注重开发学生资源,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真正做到课程资源开发为本地发展服务。 以上三种层次的规划各负其责,互相协调。国家的宏观调控给了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契机;地方政府则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给学校以具体的支持和保障;学校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前哨,肩负开

15、发的具体实施,因而规划也最为具体细致。 资源优化,精益求精 课程资源指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事物,其范围十分广泛。那么,哪些课程资源最有开发与利用价值?如何使各种课程资源的功用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对于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而言,怎样选择和优化课程资源?诸如此类的问题,属于课程资源优化的问题。 以往人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大多局限于教科书,农村教育更是如此。人们忽视了长期存在的丰富的民间课程资源,其缘由是显性的课程资源霸权存在。拉祜族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生产生活知识资源,对这些资源加以择选,均可作为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以文化资源为例,拉祜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拉祜族文化是世代拉祜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许多方面可以直接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如文学艺术中的各种教人为善、催人奋进的诗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生活谚浯等;有些则属于隐性的课程资源,需要挖掘其潜在的课程意义,如宗教信仰、习俗文化等,教师要择其善者而用之,不能全盘照搬或全部否定。另外,以往被忽视和闲置的课程资源,如家庭资源、村寨资源、自然资源等,也需要教师加以分析、选择而后用之。 课程资源优化的另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