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

上传人:开*** 文档编号:60625635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PPTX 页数:75 大小:6.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教学中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高中物理教学中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高中物理教学中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高中物理教学中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高中物理教学中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教学中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教学中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恕伯 2018.8.29,高中物理教学中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高中物理核心素养,质疑创新 科学论证 科学推理 模型建构,交流 解释 证据 问题,社会责任 科学态度 科学本质,物质观 运动与相互作用观 能量观,解决问题 形成观念,每一要素都分为五级水平,25 45 45 35,核心素养, 135,学业质量,物理观念两种描述,要素列表,(一)物理观念,“ 形成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其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目标,该目标明确提出两个要点:第一,形成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第二,会用这三个观念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2、。 为达成上述目标,教学时应重视以下两方面: 一、构建有优化结构的高中物理知识系统 二、强化物理知识与实践情境的关联,课程标准关于“物理观念”的说明:,“物理观念”是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与升华;是从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什么是“概念和规律的提炼”?,所谓概念和规律的提炼,其重要的方面就是把这些概念和规律组合成优化的结构,成为某一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视角和思维指南。,一、构建有优化结构的高中物理知识系统,例:力的分解教学的知识目标,传统的力的分解教学过程:,一、构建有优化结构的高中物

3、理知识系统,用力的分解求解物体的受力问题,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判定分力的方向,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判定的分力方向进行力的分解。,该教学过程值得质疑。,老师:如右图,悬吊的球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拉绳子,二是压墙。因此可以把重力按效果分解为 T 和 N 。,学生:分力和合力是指同一物体上两次受力的的等效替换,但 T、N 和 G 并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别的物体所受的力吗?G 是引力、T 和 N 是弹力,一个引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弹力吗?,老师: 。,例:力的分解教学的知识目标,一、构建有优化结构的高中物理知识系统,1. 知识目标要点,不要求学生把力的分解直接用来求解物体的

4、受力,突出力的分解的等效替换的思想,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有确定解的两个分力,(求解物体受力的要求,在牛顿定律中实现),2. 设计上述知识目标的思考,真正体现力的分解功能,避免传统教学很难说清的问题,把“力的分解”作为运动与相互作用(如共点力平衡)问题的一个环节来处理,使解题思维更规范。,3. 教材“力的分解”练习题并没有用力的分解来求解物体受力。,2010版教材,力的分解教学目标的设计,例:力的分解教学的知识目标,一、构建有优化结构的高中物理知识系统,分解法,平衡法,新课标指出:“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用“力的分解”,它突出了运动与相互作用的关系,即物体的运动如果处

5、于平衡状态则物体在相互作用中所受的合力便等于 0,这是核心知识,力的分解不过是求解过程中的一个计算手段。解决物体受力的计算应该在学习共点力平衡时完成,而不是学习力的分解时就匆忙做这些题目。,例:力的分解教学的知识目标,一、构建有优化结构的高中物理知识系统,之所以把共点力的平衡视为核心知识。是因为用共点力平衡条件分析具体问题时,需要选择相互作用的对象、分析相互作用的物理量、列出相互作用关系的方程,这是一种分析物理问题基本而且重要的思路,这种核心思路和视角,普遍用于力、电、热等问题的分析,是概念和规律的提炼。是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的重要内容。 “共点力的平衡”是高中物理这一思路的起点。,例:力的分解教

6、学的知识目标,一、构建有优化结构的高中物理知识系统,二、强化物理知识与实践情境的关联,物理观念的第二个要点,是“会用物理观念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强化物理知识与实践情境的关联,提高把物理知识与实践情境进行联系的自觉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当学生面对物理语言、文字和符号时,能自觉地联想相应的物理情境;当学生面对实践情境时,会自然联想到与此相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这就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升华。,设有x考生会做第17题,则 x(100x)/4 27,2016年高考理综试卷物理必考题难度系数,解出: x2.67 3,即只有3考生会做第17题。,第17题是必考物理题的最难题,难在

7、哪里?,利用三颗位置适当的地球同步卫星,可使地球赤道上任意两点之间保持无线电通讯。目前,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6倍。假设地球的自转周期变小,若仍仅用三颗同步卫星来实现上述目的,则地球自转周期的最小值约为( ) A.1h B.4h C.8h D.16h,新课标2016年高考理综卷第17题,解答本题需要用到的物理知识:,物理知识不是解答本题的困难,本题难在知识与情境的转化上。,1.地球同步卫星运动的周期等于地球自转周期;,2.卫星绕地球运动周期的二次方跟半径的三次方成正比,利用三颗位置适当的地球同步卫星,可使地球赤道上任意两点之间保持无线电通讯。目前,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约为地

8、球半径的6.6倍。假设地球的自转周期变小,若仍仅用三颗同步卫星来实现上述目的,则地球自转周期的最小值约为( ) A.1h B.4h C.8h D.16h,新课标2016年高考理综卷第17题,假设地球的自转周期变小,同步卫星运动周期也变小,同步卫星运动半径也变小,卫星轨道半径大于地球半径2倍,由此算出卫星周期即为题目所求,实现“文字情境知识”的转化,才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把跟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社会热点中的物理问题、现代科技成果等有实践情境的教学内容引进课堂;,用生活中的器具做物理实验,加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真实情境、并通过对真实情境的思维加工来建立物理概念;用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真实

9、情境中的问题;,养成估计生活中有关物理量大小的习惯,乐于对媒体消息中物理量的大小进行审视,勇于对媒体信息中的不合理数据进行质疑。,二、强化物理知识与实践情境的关联,1.课堂教学中增添联系实际的内容,例:从生活实践引入“自感和互感”课题,二、强化物理知识与实践情境的关联,从生活实践引入“自感和互感”课题,例:从生活实践引入“自感和互感”课题,以上案例中,短短几秒钟,教师通过两个动作,建立了“物理知识和生活情境的关联”“科学和技术的关联”。,二、强化物理知识与实践情境的关联,例:知识应用紧贴当地生活和热点,手机和汽车是深圳人的热点话题。深圳的学校把物理知识跟实践情境进行关联,就需要贴近深圳的地域特

10、点,把手机和汽车等喜闻乐见的话题新信息引入课堂,这有利于学生建立物理知识与实践情境的关联。以下是深圳学校的一节物理课片段。,二、强化物理知识与实践情境的关联,深圳高级中学李韵:电磁感应的应用,例:物理知识跟社会生活的关联,机场规定:严禁携带额定能量超过160 Wh的充电宝搭乘飞机。,一般充电宝(移动电源)的规格,标注的是电荷量,单位是mAh,机场的规定为什么要以Wh为单位?,二、强化物理知识与实践情境的关联,根据物理知识可知,机场限定的不是充电宝的电荷量,而是充电宝的能量,Wh的含义是瓦小时,160Wh 相当于57.6 t 的重物由静止下落 1m 所具有的动能 。,旅客怎样判断自己的充电宝是否

11、超标?须把它的电荷量乘以标注的额定电压并换算成 Wh 单位。,例:物理知识跟社会生活的关联,二、强化物理知识与实践情境的关联,(1) 教师列举实例进行讲解,(2) 让学生列举实例,(3) 展示联系生活、社会的图片,(7) 学术性游戏,(4) 演播联系生活、社会的视频,(5) 展示实物并进行演示,(8) 经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6) 学生操作体验,优 化,2.采用优化的教学方式,二、强化物理知识与实践情境的关联,拔火罐和马德堡半球2016科学晚会节目,学习了气体等容变化的知识后,胡老师组织同学们做了一个拔火罐的“马德堡半球”游戏。他在两个不锈钢碗的碗底各固定了一个结实的铁钩,在一个碗里烧

12、了一些纸片,然后迅速把另一个碗扣上,使其冷却到环境温度后,用两段绳子分别系着两个碗底的铁钩,让学生跟拔河一样朝相反的方向拉绳。当两边的人数各增加到5人时,才把两碗拉开。已知碗口的直径为20 cm,环境温度为25 ,若每人平均用力为200 N。请你估算一下,胡老师把加热后的两个不锈钢碗合起来时,碗内空气的温度是多少?,题目,联系生活、情境关联,吹气千斤顶 2017科学晚会节目,用于课堂教学的物理游戏,课本必修“曲线运动”的体验性实验:,类似的实践情境:,喷气式飞机机身轴线的指向,跟飞机喷出气体所形成的运动轨迹相切。,汽车照亮前方道路的光束,跟汽车运动的轨迹相切。,经了解,本实验或类似的实验,很多

13、学校都没有做,原因是知识比较简单,不做学生也懂。,问题,某摩托车(或电单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车前照明灯的光束跟平直的道路很吻合。当该车转弯时,其前、后车轮在地面上留下了不同的曲线轨迹,试问:照明灯束的指向是跟以下哪条轨迹相切? A. 前轮的轨迹 B. 后轮的轨迹 C. 该车前、后轮连线中点的运动轨迹 D. 条件不够,无法确定,测试你的实践意识:,绝大部分“尖子生”无法答对此题,(二)科学思维,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思维”素养,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四个要素。,1. 高中物理课程中的两种理想模型,一、重视对理想模型的建构和应用,(1)关于研究对象、装置或条件的理想模型:

14、 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匀强电场、理想变压器等。,(2)关于运动过程的理想模型: 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弹性碰撞、等温过程、绝热过程等。,2.课程标准对模型建构要求的层次,能说出简单物理模型,能在熟悉情境中应用常见物理模型,能在熟悉情境中选用恰当模型解决简单问题,能将实际问题中的对象和过程转换成物理模型,能将较复杂实际问题的对象和过程转换成物理模型,一、重视对理想模型的建构和应用,3. 高中物理课程的第一个理想模型 质点,17版:经历质点模型的建构过程,了解质点的含义。知道将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能将特定实际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质点。体

15、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式,认识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一、重视对理想模型的建构和应用,03版: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 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17版和03版关于质点的知识要求是相同的。但增加了“经历过程” “能抽象” “体会思维方式” 的要求。,“建构” “应用”,应用:将实际问题转换成所学物理模型,一名学生看见某工人沿着斜靠在墙上的梯子向上攀登时,担心梯子下端会滑动而产生安全问题。他用力的平衡规律探究此真实问题,得出人在梯子上的位置越高梯子下端越容易滑动的结论,解释了所观察到的现象。该学生研究时,把人视为质点,忽略梯子的质量、梯子上端与墙之

16、间的摩擦力等次要因素,合理建构了问题研究的物理模型,形成结论时,进一步考虑梯子质量等因素的影响。,一、重视对理想模型的建构和应用,O,把工人和梯子合起来作为受共点力作用的研究对象,该对象受G、P、F三力的作用,三力共点于O,合力为0。,随着工人在梯子位置的上移,O点向墙平移,F和地面的夹角减小,梯子平衡所需要的静摩擦力 Ff 增大,梯子不安全程度增加。,工人位于梯子顶部时,是梯子在该倾角下的最不安全状态,此时 F 的作用线沿梯子方向。,应用:将实际问题转换成所学物理模型,一、重视对理想模型的建构和应用,同样是工人位于梯子顶部的条件下,如果梯子跟地面的夹角越小,梯子平衡所需要的静摩擦力越大,梯子越不安全。,梯子的倾角减小到静摩擦力Ff 和弹力 N 的比值等于动摩擦因数 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