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624419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2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目标:,1.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学习文章论证严密, 论述层层深入的写作特点。 2.体会鲁迅杂文的特点。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一、回顾知识,导入新课,第1、2段揭示了对方什么错误论据?什么论点?,二、合作探究,品读领悟,1.错误的论点和论据是谁提出来的?,有人,2.“有人”是指哪些人?请结合课下注释和(PPT)内容, 谈谈自己的理解。,“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9年代的御用报纸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有人”是指日本人、国民党反动统治者、汉奸等,3

2、.鲁迅先生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 在第1段承认“却也是事实”呢?,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通过分析事实后,证明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驳论证。,三、细读品味,探究主题,1.针对对方的错误观点,鲁迅先生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用文中的句子作答),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2.细读课文,圈点勾画,找出鲁迅先生认为“我们有并不失 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依据是什么?,(1)直接反驳: 失掉的是“他信力”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2)间接反驳:

3、驳对方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驳对方论据:从古至今有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想一想:“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中国的脊梁,即指那些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列举出一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的人。,“埋头苦干的人”:毕升、徐霞客、司马迁、华罗庚等,“拼命硬干的人”:岳飞、文天祥、关天培、林则徐等,“为民请命的人”:梁启超、鲁迅等,“舍身求法的人”:如商鞅、谭嗣同、李大钊、闻一多等,3.作者在层层

4、批驳了对方的论证、论点、论据的基础上, 最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想一想: 状元宰相指谁?地底下指哪些人?为什么要去看地底下?,“状元宰相”是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既指古今一切有自信力的中国人,也指当时 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地上豺狼当道、狐鼠奔逐,地下有“中国的脊梁”,有 蓬勃的革命力量。,4.想一想: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中国人”的含义。,(1)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 “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3

5、)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5)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指所有的中国人,(2)(3)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指广大人民,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四、巩固提升,拓展延伸,1.本文语言保持了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列举一些典型的语句品味、分析。,(1)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总”表现了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

6、; “只”描绘了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一味”表现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2)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国民党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3)在谈到“中国的脊梁”时,则运用了比喻、排比、 反问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伟大的爱国精神。,小结:文章的论证思路。,作者首先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只能是一部分人,不能指全体中国人,因此不能证明论点,这是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接着提出正面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间接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同时,指出从古至今有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间接批驳了对方错误的论据;最后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样,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全面深刻,十分有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