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小说的探讨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621792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小说的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小说的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小说的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小说的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小说的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小说的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小说的探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小说的探讨1 如何看待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鲁迅是现代小说之父,他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而又概括了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的典型形象。鲁迅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初中语文教材,在众多篇小说中,鲁迅小说独占 篇。我认为这是由于鲁迅在中国文坛的重要地位和对于中国现代白话的突出作用决定的,更是因为它能适应中学生知识和思想的发展水平。 鲁迅的现实主义风格: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用他的笔显示了五四新文学的现实主义特色。鲁

2、迅的作品,不仅以其革命民主主义观点、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显示着他的创作与我国传统的进步文学的深刻联系,而且以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表明着五四新文学和我国古典现实主义作品的继承和发展,标志着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鲁迅小说中的典型化人物:环境、情节、人物作为小说的三要素,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被广大教师重视着。尤其是其中的人物,很能打动学生。周遐寿鲁迅小说的人物一文中谈到:“其艺术感染力,如果并不是在一个具体的个人身上,而在具有广泛的类型人物上;那可以说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委掉,变成旁观者,而是疑心到像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

3、。”这样的艺术效果,真正体现了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性。 1.鲁迅对于孩子的关注:“儿童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预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看二十多岁的青年,便可以推测他儿子孙子,晓得五十年后中国的情形。”因此,鲁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可见鲁迅对于孩子的关注。同样,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形象鲜明的儿童形象。如故乡中的闰土,作者以热情饱满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光彩照人的少年英雄的形象。社戏中的双喜、阿发等小伙伴,他们聪明、机敏、勇敢、能干、而且淳朴、善良,各个人物栩栩如生。他们不光能引起孩子们的喜爱,更能够刻画儿童的心理,塑造儿童的形象,为儿童今后的成长起了一定的帮

4、助作用。同时,还能让鲁迅的名字深入他们的内心,让鲁迅的作品陪伴他的一生。正基于此,鲁迅的作品是适合中学生学习的。 1.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回顾鲁迅的一生。不论是科学救国、医学救国还是文艺救国,爱国是他思想的主旋律,救国救民是他的目的。如孔乙己等 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一件小事中“我”情绪的波动,不都是因为所谓的国家大事吗?基于以上原因就决定了鲁迅作品在中国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鲁迅作品在教学中就一帆风顺了。相反,由于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等等原因,教师们遇到了诸多问题,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1 鲁迅作品难懂:我认为造成鲁迅作品难读的原因有二:

5、一是语言形式与今天的有差别;二是其文本内容本身不易理解。.鲁迅作品具有局限性。首先是内容的局限: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的中国,正处在动荡中。太多的历史事件发生了。五四新文学运动,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使得文学革命发展成了革命文学,文学的功利性被极大的强化了,爱国、救国、与敌人斗争成了当时文坛的主旋律。鲁迅作为一位战斗在最前沿的民主战士,这种写作动机就可以理解了。“毁坏这铁屋”成了他写作的目的。就连鲁迅本人也说“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是可想而知了”。虽说是他的自谦之词,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其次是形式的局限:狂人日记作为第一篇白话小说出现在现代文坛之后,鲁迅就一直在学习探索白话小说写作形式,

6、药、一件小事、孔乙己、故乡等等,均显示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不妥之处。如故乡中的“我”想说太多的话。太多的模仿的痕迹不一定适应中国人的欣赏习惯。我认为,就像一只高脚杯中盛着绍兴老酒。它毕竟不是中国本土的东西。鲁迅小说的教学 初中语文书中,收录了鲁迅以下的小说:1.一件小事;2.社戏;3.故乡;4.孔乙己。它们都收在呐喊中,都有其异同点。在语文教学中不能简单对待,应加以区别。不同的文章有其各自的处理方式。.1 人物形象鲜明,呼之欲出,适宜做写作训练。各种描写方法综合运用,恰倒好处。一件小事中的人力车夫的一句“你怎么了?” “扶”、“仍然搀着”那老女人“一步

7、一步的向前走。”寥寥数笔,就勾落了一个勇于负责,正直无私,具有崇高品质的人,人物形象传神。而在塑造孔乙己这个科举制度的殉葬品的时候,作者又调动了多种描写方法。“窃书不能算偷窃书!”的申辩;又脏又破的长衫的束缚;排出九文大钱的得意使得这个人物呼之欲出。再如社戏中双喜对长辈心思的了解,在小伙伴中的一呼百应等等性格特点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啊发啊发,我们偷谁家的呢?”这些人物的一言一行无不深入人心。这些使学生们认识到:描写不在多,而是恰倒好处。同时,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等知识,在一篇文章中相对集中。使得其作品有的讲、有的分析、有的学习。便于传授很多写作知识。.自

8、读文本,实现知识迁移:记叙文教学,贯穿于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而且一直作为重点。分段、分层、以事写人,起因、经过、结果,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等等,尤其是小说的知识在初一有了系统的介绍之后,更没有必要由教师带着学习了。因此,在遇到一些“标准”的鲁迅小说时,可由学生独立分析完成。如故乡、社戏等。.忽略深刻思想,重视文本本身:鲁迅的思想像一棵大树,深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其思想博大精深。作为十四五岁的初中生,不可能完全理解。若教师不遵从教学规律,一味求全求细,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不可能掌握教师所教。我认为,不妨淡化其思想性,将其作为一般文章来读,在解读过程中渗透其深刻思想,强调其语言的表达,即文本本身。.切合学生思想实际,强调以人为本:我在工作中,在对于鲁迅作品的教学时,就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学生根本不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最终也不能理解。时代变了,我认为所传达的思想也应该变一变了。通过对于学生思想的了解,和当今的教育要求,我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重在传达关于人的思想。 较短的工作时间使我不能提出很深的理论问题,但在工作中我确实发现旧有的教学思路已不能适应和满足学生。因此提出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儿想法,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正。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