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区)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阅读 专题八 议论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621310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PPT 页数:179 大小:1.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地区)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阅读 专题八 议论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79页
(广东地区)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阅读 专题八 议论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79页
(广东地区)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阅读 专题八 议论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79页
(广东地区)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阅读 专题八 议论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79页
(广东地区)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阅读 专题八 议论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地区)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阅读 专题八 议论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地区)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阅读 专题八 议论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1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八 议论文阅读,一、(2018深圳,1013,10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涵养几分静气 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 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嘀嗒嘀嗒 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 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 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性,“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

2、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 “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五年中考,A组 2014-2018年广东中考题组,五年中考,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 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 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 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

3、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 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 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 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 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 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 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 读书以自省,也才

4、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 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 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 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文/宋威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04版) 1.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2分) 2.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3.文中第段

5、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2分),一、 1.答案 严格的自律;艰难困苦的历练;从读书中来。 解析 解答此题,要熟悉文章内容,善于分析文章结构,抓住关键段落、句子概括,并且要善于 分类归纳总结。题目要求梳理的是“涵养静气”的方法,从文章第二段最后一句“那么,静 心功夫从何处得来?”可知,后文开始讲述涵养静心的方法,可以直接从文中找到相关语 句。 2.答案 内容上:首段以儿子在屋内安静坐着,听表声寻表的故事,引出本文论题“静”,也使文 章开头避免平铺直叙,增加文章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

6、论题。 解析 本题应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结构上,这个故事位于文章开头,则有总领全文的 作用。内容上,讲述了一则与论题相关的小故事,总体来说,以故事开头,能够引起读者阅读兴 趣,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3.答案 (示例)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出毛泽东为锻炼意志到喧闹地方读书的例子, 论证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观点,使论点更貝体,更有说服力。,解析 回答这类题首先要判断使用的是哪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再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者用。答题步骤: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使观点更有 说服力。 4.答案 (示例)每当我遇到烦恼、心绪浮躁的时候,我会选择出门跑步、

7、听歌,让自己出一身 汗,跑步过程中我就会身心舒畅,解除烦恼,能够重新乐观、积极地面对问题。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时需要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再围绕观点,列举出一个能涵养静 心的方法,注意结合实际,言之成理即可。,二、(2017广东,1214,1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生三病 张培锋 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其中很多话,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 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 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这句话,愈琢磨愈觉得其理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 的魅力所在:典雅、通透,言简意赅却意蕴深刻。 胜心、

8、畏心、痴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病,陈继儒分别将其对应于贫、病、愚这三种人们最 忌讳的东西,用“使之”“蔽之”“覆之”三个词语将其连贯起来,可以说探到了病根。换句 话说,表层的病状是贫、病、愚,而深层的病因则是胜、畏、痴。意思是说:要想除掉前者,必 须从后者入手,也就是从心底下功夫。 所谓从心底下功夫,就要分析一下胜心、畏心和痴心这三种心了。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之 心。看别人开了辆名车,我也非得买一辆不可,并且一定要胜他一筹。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这 种心促使人们不懈追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进步有时也会有进步的代价,譬如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随之就出现了追求手机品牌等盲目攀比现象。过犹不

9、及,如果一味争 强好胜,并任其泛滥,那么这种“进步”带给人们的就未必是幸福,因为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 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有意义。物欲横流,心灵迷失,由此也就有了“穷得只剩下钱了”之说。 应该说,物质富足只是精神富足的前提,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 畏心,就是讳疾忌医之心,表现之一是怕别人知道有病而不敢或不肯就医,究其根本是怕病、 怕死。但怕就不得病、不会死了吗?殊不知这种怕本身就是致病的根源啊!有些人不是病死 的,而是被吓死的。其实,即使得了病,也应该以豁达之心对待,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任他多么 高贵、富有,在死亡面前却是一律平等的。如此想开了,有病求医问药,病可能就好了。

10、讳病还 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偏信养生。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把它看得太重,疑神疑鬼,那么养生就 可能变成“害生”。真正的养生,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如此,可能反而不会得病,甚至活得 更好些,其中的辩证关系是值得深思的。 痴心则是愚蠢的根源。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无知,总是装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样子,殊 不知这本身就是无知、愚蠢的表现。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 自己不知道,那才是智慧。何以故?天下之事,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不知道的总是多数,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知道自己无知,才可能开启智慧之门,忌讳说自己无知,恰恰证明自己的 无知、愚蠢。 较之古人,以上“三病”

11、,现在不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应该 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才会提升自 己的人生境界。有位哲人说: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如何“活 着”,才是人生之大事啊!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窗幽记之所以值得人们阅读,是因为这本书语言典雅、感悟丰富、意蕴深刻,启迪心 智,魅力无穷。 B.物质的富足并不一定能带来精神的富足,开着高级轿车斗富、吃着山珍海味比阔的现象,就 是精神贫穷的表现。 C.作者在剖析人生“三病”时,从现象入手,深入分析产生这三种心理偏

12、差的原因,揭示出问题 的实质,发人深思。,D.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段引出论题,段分析说理,结尾提出要提升人生的境界, 活出精彩。 2.下列与本文所说的“胜心”“畏心”和“痴心”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 ) A.某人在吃菱角时连壳也一起吃,还说是为了清热解毒。别人问他家乡有没有菱角,他得意地 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是。 B.曾国藩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为官处事常怀敬畏之心,待人接物周 全得体,深得时人敬佩。 C.秦始皇在位期间,派人遍访名山大川,千方百计寻找灵丹妙药。传说他曾派徐福等人到海上 求仙,以期长生不老。 D.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夜宿观音院,金池长老炫耀其袈裟,

13、悟空拿出唐僧的袈裟一比高 下,结果引来一场灾祸。 3.结合选文,谈谈如何才能摆脱人生“三病”。(4分),二、 1.答案 D 文章结尾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 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才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并非提出“要提升人 生的境界,活出精彩”。 2.答案 B 曾国藩的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是值得 我们好好学习的。这与文章说的“胜心”“畏心”“痴心”是不相符的。 答题技巧 明确文章说的“胜心”“畏心”“痴心”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在文章的 段中可以找到具体的解释。 3.答案 心态平和,使精神充实

14、;豁达乐观,理性看待生死;不断求知,努力提升自己。 解析 在文段中找关键词句,提炼作答。如“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有意 义”“真正的养生,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如此,可能反而不会得病,甚至活得更好些”“天 下之事,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不知道的总是多数,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随着社会的 进步,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 己”。,三、(2016广东,1214,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悲加欢不等于零 叶春雷 我想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达我的人生观:悲+欢零。 人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之后,紧接着就来了

15、一件让人不开心的事,这 不开心的事把刚才开心的事抵消了,幸福指数变成了零,或者甚至变成了负数,让人沮丧至极。 但我想说的是:悲加欢不等于零,更不等于负数。古语说得好,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八九,换而 言之,人生如意的事仅一二。如果用数理逻辑来推理,人生的幸福指数,自然只是一个负数,而 且还是一个大大的负数。那么,人生就根本没有幸福指数可言,只有“痛苦指数”这个概念 了。 但人生毕竟不是一道数学题,人生的逻辑也不是简单的数理逻辑所能概括的。人生的逻辑 是什么呢?苏东坡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这样说:“美中不足,好事多魔。”注意,他用的是

16、“魔鬼”的 “魔”,不是“磨难”的“磨”。两位绝顶聪明的文学大师,其实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观点:人生,是有缺憾的,不能求全责备。对于人来说,我们所能做的,一个是接受,一个是期待。接受现实 的残酷,期待未来的美好,并为这个美好的未来,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由此,我们不能仅仅从数理逻辑的角度,用数量看待人生的幸福指数。例如,一天之中,有两 件开心的事,却有四件拂心的事,是否我这一天的幸福指数就是负二呢?非也。换一个角度,拂 心的事,往往能助人成长,甚至比开心的事对人的帮助更大。菜根谭中说:“耳中常闻逆耳 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 矣。”按照洪应明的说法,拂心的事,对人生有正面影响,应该是正数,倒是那些快心的事,容易 让人得意忘形,在人生层面上,倒成了负数。这和我们通常把拂心的事看成负数,把快心的事看 成正数,完全相反。这样,我举的这个例子,从常人的角度,用数学公式表达,是:(-4)+2=-2。从洪 应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